文件编号:FS- __________ 版本版次: 1.0 ________ 制定部门: _______ 部_____ 制定日期:2015年5月18日修改日期: _______________ 分发号: __________________ 总页次:5 _____________
一、目的:规定测量系统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以及明确测量系统的接收准则,从而确保测量数据的有效性。
二、范围:控制计划中规定使用的测量系统并且离最近一次MSA评价六个月以上者。
三、权责:由质量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
四、定义:
4.1 MSA :测量系统分析;4.2 EV:重复性一设备变差;
4.3 AV :再现性一评价人变差;
4.4 GRR:重复性和再现性;
4.5 PV :零件变差;
4.6 TV :总变差;
4.7 ndc:测量系统分辨率。
五、作业内容:
5.1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均值和极差法):
5.1.1本公司计量型测量系统见“计量器具台帐”;
5.1.2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本公司采用均值和极差法;
5.1.3具体操作步骤:
5.1.3.1测量系统的选定:质量部按“测量仪器年度校准计划表”及控制计划来选定。
其最
小读数需为公差范围的1/10。
5.1.3.2 评价人的选定:由质量部从日常操作该测量仪器的人员中挑选2—3人进行测
量。
另外,质量部负责MSA研究的人员进行记录和计算评价。
5.1.3.3测量参数的选定:由质量部选定,并填写在“量具重复性与再现性报告”的表格
中。
5.1.3.4被测零件的选定:由质量部研究人员和评价人一起选取具有代表整个生产过程的10
个零件(有时,每天取一个,连续10天)。
然后由研究人员按1到10给零件编
号,在测量时评价人看不到这些编号,可测量2—3次。
5.1.3.5 让评价人员A以随机的顺序测量10个零件,由研究人员计入“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
数据收集表”的第一行,再让评价人B和C测量者10个零件并相互不
看对方的数据,由研究人员记录于“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的第6
行和第11行。
5.1.3.6使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上述操作过程,把数据填入第2、7和12行,如
果需试验三次,则重复上述操作,记录于第3、8和13行中。
5.1.3.7 如果评价人在不同的班次,可以采用一个替换的方法。
让评价人A测量10个
零件,并结果记录于“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的第一行,然后,让评
价人A按不同的顺序重新测量,由研究人员将结果记录于该表的第2行和第3
行,评价人B和C,也同样做。
5.1.4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的计算按照其格式计算出相应数据,然后将R、X
DIFF及Rp的数据填入“量具重复性与再现性报告”中。
5.1.5研究人员计算出EV AV和GRR勺百分比数值。
5.1.6 GRR的接受准则:
5.1.
6.1 %GRR〈10%测量系统可接受;
5.1.
6.2 10% <%GRR30%要根据该测量设备的重要性和其成本以及维修费用,同时
考虑有关顾客抱怨等情况综合起来决定是否对该测量系统进行改进;
5.163 %GRR>30% 该测量系统要改进;
5.164 ndc > 5。
5.1.7原因分析:
5.1.7.1如果重复性(EV比再现性(AV大,原因可能是:
(1) 仪器需要维护;
(2) 量具应重新设计来提高精度;
(3) 夹紧和检验点需要改进;
(4) 存在过大的零件内变差。
5.1.7.2如果再现性(AV比重复性(EV大,原因可能是:
(1) 评价人需要更好的培训如何使用量具仪器和读数;
(2) 量具刻度盘上的刻度不清楚;
(3) 需要某种夹具帮助评价人提高使用量具的一致性。
5.1.8若需对测量系统采取改进措施时,一定要先分析%E\和口%AV值,找出真正原因后方
可采取措施,改进后的测量系统需作好MSA直到可接受。
5.1.9若测量数据的变差很小,集中于某数据段,但%GR很大时,可用公差T代替“量具重复
性与再现性报告”计数公式中的%TV
5.1.10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中第5、10、15行的所有数值都不能大于19
行的R数值,若有数据大于R时,需重新测量,直到满足该条件,或删除这些数值,再
由剩余数值进行计算。
5.2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
5.2.1本公司的计数型测量系统见“计量器具台帐”。
5.2.2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本公司采用小样法和风险分析法。
5.2.3小样法具体操作步骤:
5.2.3.1测量系统的选定:由质量部按“测量仪器年度校准计划表”及控制计划中的规定来
选定。
5.2.3.2 评价人的选定:由质量部从日常操作该测量系统的人员中挑选二名进行测
量。
由质量部的研究人员进行记录及评价。
5.2.3.3被测零件的选定:先用计量型测量系统测量20个零件,并确保这20个零件
里有4—6个不合格,由研究人员编号,一定要注意这4—6个不合格零件的编号
不能让评价人知道。
5.2.3.4由二名评价人随机对零件进行测量,研究人员将结果记录于“计数型数据小样法分
析表”。
5.2.3.5接受准则及评价:如果所有的测量结果(每个零件四次)一致,则接受该测量系统,
否则应改进或重新评价该测量系统。
若不能改进该测量系统,则不
能被接受并且应找到一个可接受的替代测量系统。
524风险分析法:
524.1测量系统的选定:由质量部按“测量仪器年度校准计划表”及控制计划中的规定来选定。
524.2 评价人的选定:由质量部从日常操作该测量系统的人员中挑选三名进行测量。
由质量部的研究人员进行记录及评价。
5.2.4.3被测零件的选定:先用计量型测量系统测量50个零件,并确保这50个零件
里有一些不合格品,由研究人员编号,一定要注意这些不合格零件的编号不能
让评价人知道。
5.2.3.4由三名评价人随机对50个零件进行3次测量,研究人员将结果记录于“风险分析
法数据记录表”。
5.2.3.5 接受准则及评价:
A. 计算3个评价人两两之间的一致性Kappa =(p° - pe) /⑴pe)(p0 = 对
角线单元中观测值的总和,pe =对角线单元中期望值的总和);
B. 再计算3个评价人与基准之间的一致性Kappa二(卩。
-pe) /⑴pe)(pO=对
角线单元中观测值的总和,pe =对角线单元中期望值的总和)。
C. K appa的接收准则是:大于0.75表示好的一致性(Kappa最大为1);小于0.4表
示一致性差。
D.
E.研究人员根据上述计算编制“风险分析法报告
六、相关文件:
6.1外来文件-测量系统分析(MSA教材
七、产生的相关记录:
7.1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
7.2量具重复性与再现性报告
7.3计数型数据小样法分析表
7.4风险分析法数据记录表
7.5风险分析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