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第二次伟大复兴
1999年12月31日,在首都各界迎接新世纪和新千年庆祝活动上,他回顾既往,展望前程,表示坚信:在新世纪里,中华民族将在完成祖国统一和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实现伟大的复兴!
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指出:“从二十世纪中叶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
在本世纪初,江泽民总书记接连发表重要讲话,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本世纪一项重大历史使命。
首先,我们先将镜头转向中国历史上几个比较辉煌的时刻。
汉初文景之治为国家积聚了力量,汉武帝时期终于一扫北方强敌——匈奴,打通河西走廊,使得西域诸国臣服于汉,汉政府也派出外交使团,最远到达了大秦(即罗马帝国及以东部分地区)。
中国成为了当时东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称霸于世界。
到了唐朝,经过初期的贞观之治和之后的开元盛世,中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经济水平空前繁荣,各国均派使节前来进贡,奉之为天朝。
其后虽有宋元战乱,但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仍是世界大国之一。
唐朝是中国自汉以来最为强盛的时期。
汉唐的发展,给了我们如下启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军队,军事是政权和社会稳定的保证;只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才能进入高速发展状态,人民生活质量才能提高;政治清明,政府决策行之有效,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
再把目光转会到现在,我们在世纪之交时提出了要用100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那我们要复兴什么呢?是“汉唐”那样的世界霸主地位?我想,这里需要对民族复兴做个定义。
民族复兴,不是“复古”,由于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我们不能认为那时的中国一切都是正确的,有益的,更不意味着尊崇和恢复任何封建主义的糟粕。
复兴中华民族,决不是提倡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构成对其他任何国家的威胁。
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中国追求的是自身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决无任何试图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意思。
中国政府早就明确表态:中国即使强大了,也不会称霸!我们应当注意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通过这种历史的比较,激发爱国主义的热情,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基于这个观点,根据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增强以经济科技文化力量为主的综合国力。
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有更大的提高,到21世纪的中叶,争取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达到现代化的程度。
第二,大力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各个领域的整体协调发展。
坚持科教兴国,使中国的科技、教育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提高人民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水平。
巩固和完善我们的各项基本制度。
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第三,大力建设和弘扬新时代的中华文明。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摒弃糟粕,吸收精华,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文明。
立足中国现实,正确处理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科学地鉴别和吸收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
使中华文明立于世界,跟上时代,在新的世纪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第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华民族的领土和主权不容分割。
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不会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坚持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
我们期望着,在中华民族海内海外同胞、包括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目标。
第五,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维护和保持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民族尊严。
积极发展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高举和平的旗帜、发展的旗帜,树立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和致力共同发展的形象,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和文明新秩序,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一个和平、安宁、繁荣和昌盛的新世界。
目标是明确的,中国也具有了一定的条件。
从经济上来说,连续几年GDP(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速接近10%,总量为世界第三,并于今年有望超过日本,中国与世界各大经济体的贸易总量也持逐年上升趋势。
军事上,虽然整体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空军稍弱,但最近几年迎头赶上,自主研发水平提高,在部分领域已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在国内,完全有能力保证祖国统一,领土主权不受侵犯,保障社会稳定。
然而仅有这些条件是不够的。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
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得出。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社会主义,才能使国家和民族焕发出生机和希望。
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
进入新世纪,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这些基本的东西不能变。
抓住这个主心骨,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就能真正抓住国际国内的各种机遇,迎接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挑战。
第三,必须始终跟上时代潮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活力。
民族是否振兴,不仅要从纵向上作历史的比较,更重要的是看在横向比较中是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时代的前列。
当今世界,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升华。
这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中华民族要保持生命之活力,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紧密关注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政治发生的变化;以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反映世界潮流的最新趋势;以正确的战略策略,把握住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关系,努力取得和保持在世界舞台上主动和领先的地位。
第四,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生机勃勃和国泰民安的局面。
改革、发展、稳定,是关系中华民族大局的三枚棋子。
发展,是中华民族活力之所在。
发展是硬道理。
“5.31讲话”还进一步提出“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又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够得到实现。
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稳定,是中华民族治国之要。
历史上,种种内忧外患,次次社会动荡,无不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大伤中华民族的元气。
面向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
”
第五,必须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也需要把中华民族所有爱国同胞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
人越多越好,心越齐越好,力量越大越好,阻力越小越好。
所
以,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
第六,必须把远大理想和阶段任务结合起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新的“三步走”战略。
江泽民同志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怀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憧憬。
他曾经以诗一般的语言指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正在发生深刻而又充满希望的变化。
人类几千年文明进步聚积的能量,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丽红日,这轮红日是注定要高高升起来的,它的美丽霞光正在照耀祖国的大好河山。
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个很有感召力的口号,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目标。
既然江泽民同志已经多次提出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也有必要对其内容、任务和要求,作一个科学的分析和界定,以便能够正确而坚定地朝着这一个目标前进。
(3350字)
南京邮电大学
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技术)
B09090324 杨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