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经典阅读之路

我的经典阅读之路

我的经典阅读之路在我高中阶段,开始逐渐走上阅读之路。

之前的阅读只限于课本,语文读本,学校发的和姐姐发的各类杂志和报纸,以及当年刚刚流行的脑筋急转之类的书。

印象中,除了这些以外,真正阅读的只有这么屈指可数的几本书籍:第一是从朋友家里借来的老舍的几本书,看了几个比较短的《月牙儿》和《我这一辈子》,里面的故事梗概都忘得差不多了,因为是小学时看的,月牙儿好像讲的一个暗娼的事情,我这一辈子讲的一个民国时警察的故事,当时看得很无趣,真是比当时流行的陈小春版《鹿鼎记》和热播动画片《足球小将》差远了,老师一直教育我们要多看名家的书籍,老舍正是小学语文课本文字的作者之一,语文课上背过——老舍,原名舒庆春,著名文学家。

怎么著名文学家就写这么无趣的书呢?第二是小学、初中时,同学间传阅的《机器猫》漫画书,当时自己没有书,只能借,拿到一本要反复看好几遍,里面的情节都背下来了,那时候有个很大的疑问就是这漫画书的内容怎么和动画片里的内容不太一样呢?直到后来上班了才知道日本动漫业中漫画版和动画版一般是有些出入的。

第三是在初中时,已经到了网络元年,第一部关于网络的畅销小说上市了。

叫做《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的电视里经常提起这本小说,具有如何如何的划时代的意义,仿佛不看就跟不上时代了似的,为了跟上时代,从同学处借来看最入时的书,原来是讲的爱情故事,主人公通过网络聊天认识,仅此而已。

原来就这么个关于网络啊。

为了宣传自己的作品竟然可以如此不实宣传。

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书里面人物的网名“轻舞飞扬”,当年是觉得真好听,真浪漫,相当文艺小资。

在当时的年轻人中独领风骚过一阵子。

如今过去快二十年了,现在年轻的很少人取这种风格的网名了。

上了高中以后,同学间传阅的书籍一下子种类变多了,这一阶段周围同学都在看书,读书的气氛很浓,从此我走上了阅读之路。

高中时期是人生重要奠基阶段,的确如此,高中阶段所看的书,书中的人物和观点,至今都影响着我。

大致有这么几个分类,名著类,流行小说类,漫画类,畅销书类。

首先说说名著类,高中这一时期看的名著很少,为什么很少看?是有原因的。

高中时期有个著名人物刚刚成名,在青少年中很有影响力,他写到文章和书,同学间竞相传阅,电视上也是的焦点话题人物。

他的就是韩寒,记得他在一本书中说,他自己从来不读名著,在他看来名著都是古代出版物太少,但凡出版一本都可以作为经典名著已传后世。

名著都是些不符合现代人生活的一些老古董。

名人是有榜样作用的,韩寒当时对我们高中生就有这样极强的影响力。

因此,我学着榜样的样子,名著很少看,现在想想很可笑的。

由此可见,要在青少年中树立一个三观正的榜样有多重要。

但不是一本不看。

比如《三国演义》,自从看了三国演义才知道原来生活中那么多的俗语典故都源自于此,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看完三国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书中的地名,有很多地名沿用至今,有些地名已经改变多次,面目全非了,每次听到“荆州”“博望”“华容”这些古名,总能想起三国中的种种情景。

当年的古城现在可能只是一些地级市或者小县城,是多数旅游者毫无兴趣的地方,正是当年读三国留下的深刻印象,在这些如今不起眼的甚至落后的地方发生过如果精彩动人、波澜壮阔的故事。

仍让我心驰神往,从那时起我便有了个习惯。

一旦有机会去外省市,总会尽可能去找寻书中描述的地点。

怀古一番,因为每到一处“故地”总有强烈时空穿梭之感。

另外一本《围城》,围城人们总爱用来形容婚姻,慢慢的用围城来形容的人多了,好像围城就是讲了个婚姻的故事,拿书一看,原来是讲的民国知识分子的事情。

和婚姻关系并不大。

人们常说的形成定势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要亲自去看看去感受。

形成自己的观点。

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人云亦云。

从高中起,就渐渐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

红楼是语文老师要求去看的,看来半天没看完,当时觉得好无聊,一群小姑娘围着宝玉转,里面的各种人物关系十分复杂,肯本记不住。

尤其是第一回,写的简直是混乱,看了好几遍才看明白,原来是个循环。

高中语文老师还组织去大观园参观,我当时只顾着往一些犄角旮旯,稀奇古怪的地方去耍。

没有理解老师让我们跟深的去体会红楼作品的用意。

等过了好多年在去好好读红楼,才体会到这是一部巨著,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为何被称为四大名著之首。

可惜高中阶段,很多事情不理解。

没有心思去细细品读。

此外还有少量经典书目,像巴金的《家》,也是语文老师推荐让看的。

对于这种名家写的,老师们都持宽容态度。

高中阶段看课外书,一般情况下会被没收的。

一次老师发现我正在看课外书,以为是漫画书,要没收的架势,夺过来一看是个精简版《曾国藩家书》,犹豫了一下,没说什么把书还给我了。

类似的还有一次是我正在看钱钟书的《人兽鬼》,老师也以为是漫画,但发现是钱钟书的,立刻态度转变,似乎我瞬间变成了一个有品位有文化的文化人。

同样是名家,比如金庸,看这些书就是别的结果。

有一次,看《笑傲江湖》正看的上瘾,被老师发现没收了,直到现在上班了我也不知道林平之岳不群是怎么练得辟邪剑法令狐冲最后怎么样了。

还有件意思的趣事,是《笑傲江湖》中青城派是一群四川人常说“龟儿子”。

等到了四川的时候,发现四川人真的很爱说龟儿子。

原来金庸老先生不是乱编的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印证书中的内容。

此时,我深深的意识到光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只是走马观花,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无法印证书中内容,只是道听途说。

第二大类就是流行小说,《福尔摩斯》是较早看的,翻开书看到作者名字,柯南道尔。

噢?日本动漫里的大眼镜柯南也叫柯南,怎么回事?原来是柯南动漫的作者是看了《福尔摩斯》受其影响,才写下了如此动漫作品。

看经典名篇有这么一个好处,能有很多个“原来是”。

经典的东西影响范围大,知道的人多,经常被人引用,如果你不知道出处和来龙去脉,很多深意难以理解,看的越多,“原来是”就越多。

金庸古龙的小说看了一些,虽说同样是名家作品,老师是禁止看这些书的。

金庸写的总是娓娓道来,最先出场的肯定只是小人物,慢慢的才显示出故事的脉络,而且金老喜欢把故事套在真实的历史时期,假托历史人物来演绎。

古龙小说上来就有大的情节冲突,看起来十分过瘾,故事没有具体历史朝代,仅仅依托中国古典基本传统框架,写起来更飘逸潇洒。

更流行的是韩寒和郭敬明的小说,这两位是新概念作文捧出来的人物,郭敬明更能写《幻城》至今热度不减,电视剧都出了,还有《梦里花落知多少》等,都是当年流行一时的小说。

漫画在那个时期有两个流行的漫画一个《火影忍者》,一个《海贼王》,火影似乎更流行,但这漫画我只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画的太乱,字太多,看不清楚。

从此对日本长篇动漫产生了这样的定势观念。

因此《海贼王》一册都没看过。

我更喜欢看机器猫那种画风清爽,情节简单搞笑的风格。

直到前两年我才了解到,火影已经完结了,海贼还没有完结,从我高中时到现在已经10多年过去了,实在难以想象。

高中时传阅的最知名最文艺要数《挪威的森林》了,此书对我影响极大,正是这本书引领我真正走上了经典阅读之路。

不是小说主人公影响我,而是一个配角----永泽。

永泽关于读书的理论是,只读那些有些年头的书籍,也就是经过沉淀下来的,值得一读的书籍,人生有限,不可能什么书都看。

根据这个理论,名著是优先要读的,不像韩寒说的理论。

把永泽的理论推广一下,所有文艺作品都要捡经典的沉淀下来的看。

我的经典阅读之路从此开始了,一般新出的畅销书我很少看,更多的关注经典书目,此时已经进入到大学阶段,大学里有很多专业书籍要看,很遗憾这段时间没有更多的阅读经典书籍,但是遵循永泽的理论,所有文艺作品都要选沉淀下来的,于是大学期间看了很多经典的电影,弥补了中学阶段没有看过的电影。

我心目中最棒的中文电影《霸王别姬》和最棒的英文电影《教父》都是大学看的。

电视剧的选择也是如此,精选一些经典电视剧来看。

看过好的作品,欣赏层次能够提高,对于各种作品也有自己的评判。

参见工作后,恢复了“课外书”的阅读。

这一阶段回过头看了一些小时候看过的书,又是一番滋味,这正是经典的魅力,在不同年龄段阅读有不同的体会,不少经典作品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很多,有了铺垫才能更深入,更有味道的阅读。

像小时候看的老舍的作品,民国时有哪些历史环境,一概不清楚。

难怪当年觉得这书无聊呢。

但是小时候不明白的书不是白读了,比如小时候背的唐诗,有时会时不时非常应景的冒出来一句。

早春的时候去公园玩,河边的草已经绿了,想近距离观察一下这难得的春草,近处看却不是绿色的模样了,真是奇怪,正是“遥看草色近却无”;去山里面玩,寂静的上中不见一人,可是能听到别人的说话声,正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小时候不理解的长大了一下子明白了,跨越千年的感同身受啊。

和朋友聊天听朋友诉苦,牢骚了一顿,说了一顿老板的不该,正不知道这么形容老板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结他的所有言语。

听朋友聊他最近的奋斗史,自己如何在高压之下奋斗出成绩来,如今生活好了,反而没有了强烈的动力了。

正感慨中,我的脑中冒出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啊!古代经典多么概况和简练啊。

现阶段读书,应该个读书计划,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找一些经典的根本性书籍。

比如要了解中华文化《论语》一定要精读,要了解西方世界,《圣经》一定要读,等等。

需要一些支柱性的书籍,提纲挈领的看书。

这也是阅读经典的作用,经典书籍组成了书海中的驿站和灯塔。

指引我们阅读的方向。

什么是经典,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引人深思,激发正能量的作品,值得反复咀嚼回味的作品,都是经典,常常被老师禁止的连载超过十年的漫画,又何尝不是经典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