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南靖土楼文化一、历史溯源南靖土楼成千上万,堪称“土楼王国”。
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还有椭圆形、五凤形、斗月形、扇形、交椅形、曲尺形、八卦形、围裙形、塔形、合字形、凸字形、前方后圆形、套筒形、雨伞形、方圆结合形、马蹄形等,并且拥有最大、最高、最古老、最奇特的土楼和蔚为壮观、美不胜收的土楼群。
华安县沙建镇“齐云楼”,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有确切纪年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620多年。
规模最大:直径超过70米的大型土楼有5座,最大的是诏安县官陂乡“在田楼”,直径达94.5米,有“超级土楼”之称,结构最奇: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尤其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群,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二、气候特征南靖境内博平岭3列支脉和船场溪、龙山溪、永丰溪3大水系呈川字形相间作西北—东南走向,山岭耸立,丘陵起伏,河谷与台地错综其间,形成许多开口向南的冬暖夏凉多雨水的马蹄形小气候区。
具有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冬季,产生了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即冬季风。
夏季,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
风令如此半年一更,形成1月最冷,7月最热的冬冷夏热差异和秋冬少雨,春夏多雨的冬干夏湿的气候特色。
最佳旅游时间:全年适宜。
三、文化遗产经过漫长而动荡不安的生活,客家人终于能在异地开基,重建家园。
他们根据所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按照自己传统生活方式和需要,采用从中原传承而来的建筑工艺,修建出神奇的土楼住宅建筑物,并蔚然成风,使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不同类型的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不仅以其恢宏奇巧的建筑构造引起世人瞩目,而且以其深刻的土楼文化内涵发人深思。
土楼居民崇尚伦理道德,忠君爱国,敬宗睦族,崇文重教,勤俭耕读,刻苦耐劳,平等相待,热情好客。
土楼居民在礼俗、文化、宗教文化信仰、文化娱乐等方面,无不呈现土楼乡土气息。
1、独特的土楼文化每一座土楼,从整体到各个不同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它独立的作用和功能,整座楼具有通风采光、防潮保温、防风抗震、安全自卫的特点。
以其整体功能而言,坚固厚实的土围墙,如一道天然屏障,既维护全族人聚居凝结的向心力,也为全族人在社会出现各种矛盾斗争,或与大自然拼搏中,有效地保护族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土楼尤其圆方楼形同城堡,易守难攻,防御性能极强。
土楼不论大小都设厅堂,作全楼活动中心。
在此可以进行宗族议事,或婚丧喜庆,或接待亲朋好友,或宴请宾客及其他关系全楼人的大型活动;土楼天井是楼人工余休闲的好场所;大多数土楼有门坪,作晾晒稻谷和楼人与村民室外节日活动之地;楼内设学堂,体现了客家人重教兴学好传统;其他附属建筑如浴室、砻谷间、厕所、牛栏、猪舍等一应俱全。
功能齐全的土楼如同一个小社会,折射出客家社会的风貌。
当你参观土楼时,可以感觉到土楼以其坚固封闭,高大对称,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第一、蕴含着客家同宗血缘凝聚力,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
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
土楼的建造,一般都是在同宗血缘家族的最高大的楼体和坚固的墙基稳重存在和发挥作用。
同宗聚居的土楼里,一楼之内乃“一公之孙”。
楼内数十、数百人中,有父母、兄弟、叔侄、妯娌、婆媳等宗亲关系,多代同堂,拥有共同的祖辈,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聚居共财。
对这种情况,日本学者茂木计一郎等人在考查了土楼后曾感慨地说:“几世同堂的大家族制度在中国是自上而下就可见的习俗制度,但象客家人那样,至今保持了富于共同协作的家族观念的大家族制度,想来是非常罕见的”。
土楼的造型结构亦体现了客家伦理制度的不可动摇性。
五凤楼的构造最是层次分明,等级不可逾越。
其上、中、下中轴三堂厅、中轴厢房和后楼及横屋房间,按伦理等级分定,中堂为核心,后堂辈位最高,下堂厅次之,朝南靠后为大,朝北靠前为小。
家族长居后楼或中堂两侧正统间,长房或家长居朝南,其余依辈分排定。
方楼圆寨简单看似乎一切明确平等,家长制不明显。
实际上客家方楼圆寨平面布局中隐藏着三堂屋轴线意识,强调聚族而居所应遵守的尊卑秩序。
方楼圆寨均在中轴线中心位置建一高大厅堂,作全楼的中枢和向心点,楼内每环每层每间房屋朝向中枢,体现了客家人的家族向心力和统一性。
第二、八卦土楼包蕴了道家深刻的哲学思想。
八卦是中国古代最神圣的文化符号,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医学、文学、宗教、建筑、养身等方面,都产生极大影响。
不夸张地说,八卦自古至今深深渗透于中国人社会物质精神生活之中。
客家人肇自中原汉民族,继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中,毫无例外地或多或少体现出道家八卦的哲学因子。
在客家土楼建造中,八卦的运用可谓精彩绝伦,不仅八卦土楼完全以八卦精髓为建楼指南,而且其他类型的土楼建造亦多用八卦择地定位,镇宅禳邪,出煞保安。
现存有名的八卦土楼是:在田楼,西陂天后宫塔楼,振成楼,八卦堡,葸茅围屋等。
在田楼,建于樟州市诏安县官陂乡大边村,其建造完全按八卦精义进行。
主楼共分八卦、八大部分,每卦八开间,合六十四卦六十四开间。
八卦八等分匀称,每等分之间从一层直起泥墙作防火墙。
八卦楼内门户讲究,每家的家门都有门楣和堂号。
门框悬帖各种八卦平安符,楼上楼下除精美镂雕花窗外,还有特殊的八卦保安厌胜吉符意义的门窗彩画,全楼洋溢一派典型的中国传统道家哲学心理文化气息。
踏入楼内,尤置身于古老民众信仰的氛围中。
广东翁源县江尾镇的葸茅围屋,据说是唐相客家人张九龄后代所建,是典型的八卦围屋。
围屋的中心场地与四围街巷,房间组合按阴阳八卦图形施工修建,整幢围屋有乾、坤、兑、巽四门,象征天、地、风、泽四种天象,昭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八卦土楼数量不多,却为土楼文化写下精彩的一页。
第三、土楼内设学堂、题对联诗文,使土楼深具浓厚的文化性。
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在中国山区农村中早已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气。
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
如永定土楼中的遗经楼内大型的私家学堂、永定下洋胡氏汤子阁私塾、南靖土楼中怀远楼斯是室私塾、永定高陂镇裕隆楼的学堂楼等等。
在土楼成群的永定,兴学之风极盛,以至一座土楼,往往能培养出几个至几十个成功成名的人才。
土楼家族有一习俗,族中有人中了秀才以上科场功名之后,都在祠堂前池塘外沿两边竖石笔一对。
石笔,古称“谤木”,即后来的华表,它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
石笔是一种华丽而壮严的石雕物,依中举级别、品位高低和文武不同,石笔长短、底座式样和笔身雕刻均各不同。
在客家地区,不少土楼门前竖有石笔。
一些开基数百年经二、三十代的家族,其土楼前的石笔成林。
如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胡氏家庙前,原有石笔25支,现存15支耸立祠堂前。
这些石笔与客家土楼交相辉映,不仅组成了绝世人文景观,而且成为客家重教的物证,更是后代学子的楷模。
土楼家族还很注意“兴诗立礼”,楼内随处可见的对联无时不在激励后辈学子求上进。
土楼明珠振成楼,除具独特的八卦建筑风格外,楼内一幅幅对联和题词,就是前辈期望后辈知书识礼成大器的家训,深具典型意义。
如:大门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二道门临摹明代海瑞书法“干国家事,读圣贤书”;内厅堂四大石柱联:“振乃家声好就孝弟一边做去;成些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能不息患挫志,自不为安乐肆志;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
正厅正面是“言法行则,福果善根”;“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这些自勉或勉后人的家训,是土楼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客家土楼文化内涵丰蕴的极好写照。
第四、土楼由封闭式向半封闭开放再到开放式的转变,反映了客家人作为一个民系由弱而强,反客为主的历史变化。
当年,客家先民被迫由中原南迁,辗转来到南方的荒郊野岭山区落居。
面对丘陵盆地,灌木丛林,野兽出没,强悍土著,他们既需要聚居又受地域限制而各族散居,不得已在建族楼时,采用高大,坚固,封闭的土楼形式。
有资料证明,较古的客家村落,最初仅一座或几座土楼,随历史推移,才逐渐出现了当代人看到的多座或一群土楼,说明客家村落的形成是由最初的几族为村到人口繁衍、族群增多,土楼比邻而建,其中固然有经济发展的因素,但客家人逐渐站稳脚跟,由“客人”向“主人”转变。
民系的强大反映到住宅风俗上,即较古的土楼封闭性极强,以后逐渐半封闭到半开放。
2、土楼的衣食住行习俗土楼岁时风俗丰富多彩,场面宏大。
土楼人服饰不求华丽,只求朴素大方,整齐清洁。
土楼居民的饮食,主食以大米为主,地瓜、米粉、面条为副,早饭吃粥,午晚多吃干饭。
平时土楼人多有喝茶习惯,并已形成待客不可少的礼节。
土楼居民仍保留着清明节扫墓祭祖,端午节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菖蒲(避邪作用),以求洁净、平安,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吃柚子,九月九吃寿龟、唱山歌,“谢冬”蒸粿做糍祭奉土地公,冬至搓汤圆等习俗。
“春秋”两祭时还备三牲,请社戏供祭,以示丰收。
届时,每逢土楼居民抬着辇轿,扛着蜈蚣旗,在村里巡礼,家家户户都备办清茶、佳果、菜肴、家禽等祭品敬奉,以示敬祖睦宗,和祈求吉祥安康的大型“迎神”盛典活动,成为土楼人保留的民俗事项。
3、土楼习俗禁忌敬神习俗“神灵”崇拜是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它普遍存在于民间基层社会之中。
先民在不断的迁徙中,为寻求安全、生存保障的精神寄托,通常随身带有地方神灵或各自家族的保护神。
这种民间信仰的祭祀行为作为血缘纽带或地缘纽带,在特定时地空间中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和心愿,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现在,南靖的土楼村落,大多建有村庙,供奉人们心目中的“神灵”。
和溪镇林中村鲤鱼麓的“慈济行宫”是座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建筑物,是南靖和溪麟林氏家族之社庵,始建于宋末。
庵内奉祀保生大帝、哪吒、伽南、土地公等神像,属多神崇拜。
现慈济行宫成为和溪全镇和闽西南边界各县居民惟一信仰的神庙。
族内外善男信女进宫抽签求医,行香许愿的前后相继,历代香火长旺不衰。
特别是每年农历3月15日保生大帝生日,林中、林坂两村林氏要举行绕境游香和演戏,各户蒸制寿龟、寿糕进宫祝寿,仪式颇为隆重。
还规定每逢农历甲、乙、丙年份,居民集体举行一次为期五天的大规模香会,搭临时庵寮、结彩坊、演戏、做佛事,进行绕境游香、迎彩棚,还举行锣鼓、曲艺、舞狮、打拳等民俗游艺活动,引来附近各县边界居民前来参观膜拜。
妈祖,即天妃娘娘,是沿海地区人民崇拜的海神,但南靖县梅林村人也信奉妈祖。
梅林村地处山区,也是一个土楼集中的村落,全村有魏姓族人2000多人,村中建有大造型圆楼9座,方楼8座、交椅楼1座,方形的石记楼、辑宁楼都有300多年历史。
清康熙十年(1671年)还建一座二层楼阁的“天后宫”,安放从湄洲请来的妈祖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