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微”齐动唱响纺服好声音伴随微博的迅猛发展,敏锐捕捉到这一新兴媒体的育人价值,自觉利用、系统开发微博育人功能,率先在国内高校启动校园微博体系建设。
在历经四年半的时间里,通过微博体系的搭建、微博导师的聘任、微博课程的开放、微博活动的举办这四“微”载体建设的推进,积极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微博体系,搭建育人微平台
自2009年底启动建设至今,一个包括由学院官方微博、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和校园互动平台、13个职能部门和11家二级学院组成的“一主二辅多专”的校园核心微博群构建完毕,累加粉丝数逾十万,受众基本覆盖在校生及近几届毕业校友,形成院内机构与师生扁平化、网络状、矩阵式的组织体系和信息化工作机制。
微博利用其先进的技术给大众创造了一个自由表达、平等交流的话语空间,但拥有平等的话语机会不等于拥有话语权,微博上的传播必须有“粉丝”才有存在的意义,“粉丝”们有回应才能形成交流。
学院认为,要想在微博环境下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起相当数量、有一定规模、信息量大的校园微博体系,建立一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微博或师生个人微博。
学院主动借微博传播手段用生动、活泼、平实和生活化的语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
2、微博导师,传递网络正能量
面对网络舆论场,学院广大思政工作者积极转变观念,把微博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学院遴选了一批坚持正确导向、熟悉网络语言、了解传播技巧、具备专业背景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担任“微博导师”,借助微博平台平等地与学生开展知识讨论与传播交流,通过启发和入情入理的沟通,以青年人“听得进”的语言与之交流,引导大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充分展示微博导师个人亲和力和感召力,主流思想、传统文化、舆论引导与微博之间实现对接、渗入和逐步融合,潜移默化中产生积极的育人效果。
截止2013年,学院已聘请三批共十位微博导师,涉及红帮文化、服饰文化、欧美文化、美术、音乐、舞蹈、法律等多个专业领域。
微博导师们通过微博平台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掌握其思想变化,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学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在微博互动交流中进行问题的解决、情感的交流以及个性的展示,改变了以往“听不到声、说不上话”的情况。
3、微博课程,引领用网新风尚
2012年9月,我院在国内高校率先开设全院性微博公选课《微博与社交》。
学生通过课程的选修,在个人新媒体素养和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上有了较大提升,在微博上具备了自有的传播圈和影响力,在做好校园网络宣传、舆情引导等方面成为一名有力的传播者、
倡导者和实践者。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共有近500名学生选修该课程。
学院从中挑选了部分优秀学生,建立了一支政治性强、熟悉网络宣传工作、懂得网络文化语言、具备较好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文字写作水平的网络志愿者队伍。
通过他们的力量,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打造和谐网络,把握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4、微博活动,唱响纺服好声音
学院通过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内容丰富的校园微博活动,积极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传播中华文明,引领时代风尚,推动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有效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2012年,在国庆63周年之际,学院在官方在微博上发起“换头像,庆国庆”主题活动。
通过号召师生微友统一将微博头像换成五星红旗,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013年中秋节,学院官方微博推出“猜灯谜,抢好礼”活动,在每天整点时段发布一个谜面,由师生转发竞猜谜底,累积有2000多名师生参与活动。
活动的开展,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激发师生的民族情感。
今年6月,官微再次借助微博这一新媒体,结合学院纺织、服装专业特色,举办了“纺服成语大赛”,通过成语的竞猜、释义,在积极传播成语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人文典故、服饰文化的同时,也唤起师生对成语这一体现中华民族集体智慧和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的重新审视,和对服饰文化相关成语的再认识。
历时一个月的活动吸引了近5000人次参与,关注阅读量达到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