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商务成功的案例分析

电子商务成功的案例分析

电子商务成功的案例分析
电子商务成功的案例分析篇1:当当网走自己的路才是对的路
借用小沈阳一句话来形容上市初期当当网与麦考林的状况,那绝对是“一样儿一样儿的”。

2010年刚上市的当当盈利1480万人民币,收益还算是不错。

但接下来的两年却陷入了连续的亏损状态。

但说到亏损的原因,当当与麦考林却是截然不同。

IPO后的当当立即开始执行转型预案,力图从单一的“书商”转
变成“网上超市”。

但悲剧的是,转型转到一半,却遭遇了一场飞
来横祸。

电商的“烧钱大战”战火开始蔓延,当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先是血拼电商3C大战,后又被拖入电商图书价格战。

图书降价
导致毛利润率骤降,而当时当当的主要盈利渠道便是图书产品。


售品类单一,缺乏纵深防御,没有开放平台支撑盈利,使当当步步
艰难。

“转型价格战”的双重压力,让当当网经历了一段相当痛苦
的转型期。

但好在,当当坚持了转型的基调,同时走出了一条精细化经营的路子,其实说白了就是精打细算,会过日子。

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
的就是“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

“引进来”比较好理解,
就是向第三方商家或平台开放其当当网的流量,这是借鉴了天猫商
城的作法。

而“走出去”却需要勇气,作为B2C第五把交椅的当当
网放弃尊严,跑到腾讯拍拍、淘宝网上开店。

当当网这样的做法相
当于是一种变向的获取用户的方法,其对财务最直接贡献应是销售
费用的减少。

2013年,转型的当当终于迎来曙光,自2012年Q4季度百货营
收首次超过图书之后,2013年当当网图书、服装、母婴“三驾马车”都表现出强劲势头。

产品结构更加合理,低毛利的自营百货得到优化,转化率升至全行业第一,自10年后首次实现了盈利。

如今的当
当呈现出一派大好势头。

尽管如今当当10美元的股价大大低于16美元的发行价,市值也大幅度缩水,但当当转型正在逐步深入,今日的当当规模是当年上
市时的5倍,有着更强的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

但资本市场自有它
的逻辑,当当也有着客单价的致命伤,而我们智能期待当当继续走
自己的路,拿出持续超出资本市场预期的财报数据,来证明他们判
断错误了!
电子商务成功的案例分析篇2:唯品会流血上市,屌丝逆袭
短短两年,50倍的身价增长,这不是屌丝逆袭是什么?
从当年的流血破发上市,到现如今市值百亿,不得不说,唯品会是一家有实力并且被上天眷顾的公司。

笔者是通过女友首次得知了唯品会这家公司,此后,更被其强大的客户黏性以及超高的用户重复购买率所震惊(说多了都是泪)。


得不说,这家公司定位极准。

主攻二三线城市,卖的产品也是二三
线的时尚品牌。

二三线城市的好处就在于,众多消费者对品牌知识
了解不够,有一定消费实力,但苦于没有买时尚品牌的渠道。

而二
三线品牌的竞争非常剧烈,库存压力大,实体店促销成本高,所以
可以给出电商的折扣也多。

这是唯品会立身的基础。

当然还有许多的企业也在销售与唯品会类似的产品,但却没有唯品会专注,又不如唯品会砸的营销费用多(2011年砸了上千万美元),难以在消费者面前树立一个专业的形象。

而唯品会找准了这个市场
空间,所以生存了下来。

但唯品会比某些商家聪明,没在电视和广告上砸钱,也没请明星代言,那真是暴发户和想出名的行为集大成者(说的是谁请读者自行
参考第一条),砸来做营销的资金数量并不总是和效果成正比。

唯品
会的营销费用花在哪?在互联网推广上,他知道只有那些天天在电脑
前发呆但闷骚的宅男宅女才是潜在客户,所以搜索、网址导航和关
键词营销才是唯品会的重点,它的线下营销少得可怜。

除了精准的定位,唯品会第二件令人称道的决策,就是挖到了关键的人。

电商要想生存壮大,最主要的环节在物流和仓储,所以唯
品把唐倚智招来绝对是下对了棋,这位曾经在当当网和TESCO负责
管理物流的同志,有效地帮唯品会开发了一套物流仓储模式,下降
成本的同时也有了好口碑。

从发行时的6.5美元一股,到上市后跌破发行价,一段时间一度跌到4美元。

但随着几季财报的发布,唯品会的股价逆势上扬,一
直逆袭到今天接近百亿的市值,这在中概股的历史上几乎不曾有过。

今天再看唯品会,其商业模式已经并无太多的秘密,但是别人就是
很难复制,复制不了唯品会的规模,也复制不了唯品会的用户黏性……
电子商务成功的案例分析篇3
拥有140家门店、1000多个供应商的民润超市,其果菜等大部
分货品由中农网网上平台撮合、配送;去年一年,通过中农网达成的
交易额超过5亿元。

中农网构筑的“网上布吉农批”突破了深圳农批市场的空间局限,未来数年,中农网网上农产品交易金额将占布吉农批交易总额的20%。

中农网已成为国内农业信息化的领军平台,迄今已为各地政府、企业建设了100多家农业信息网站,并使之互联互通,实现网上交易。

再造电子商务模式
去年12月下旬,为方便本市企事业单位在元旦、春节期间的农
副产品大宗采购,中农网新开农副产品“节日团购”活动,客户只
需在网上提交采购商品订单,市场将及时按要求送货上门。

消息一出,咨询电话络绎不绝。

罗湖某酒店当即确认其所有烟、酒、菜等全部通过中农网“节日团购来采购。

此前中农网推出的
“阳光采购”,反响同样强烈。

长城计算机、鹏基、中兴通讯、观
澜高尔夫球会等近十家知名企业通过中农网选择自己的农副产品配
送供应商。

短短一个月,网上成交额超过200万元。

中农网总经理齐志平表示,中农网打造的是务实的电子商务模式,针对企业产销历史形成的客户关系,对现有农副产品业务流程中易
于采用电子商务模式的部分,来进行改造和提升,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张天佐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未
来10年,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在更大范围实现信息
交换和共享。

中农网的“鼠标+大白菜”务实、有效,提前挖到了农
产品电子商务的“真金”。

“网上布吉”做大农批
布吉农批是国内农批市场的重量级企业,去年交易额达120亿元,批发商行超过900家。

从空间扩张角度讲,布吉农批已渐趋饱和。

目前“非专业人士”进入布吉农批已如入迷宫,周围交通也不堪压力。

布吉农批再扩大
场地规模,已是“不可能的任务”。

惟有在业务创新上想办法。

基于这个考虑,深圳农产品公司于2000年创建中农网,以“网上布吉农批”拓开农批市场空间。

随着
场内商户和消费者注册中农网的数量越来越多,商品信息查询等交
易前期工作逐渐移师网上进行,扩展了布吉农批的交易空间。

在陆续推出“价格之窗”、“阳光采购”、“节日团购”等一系列创新业务模式后,网上交易迅速红火。

2001年,部分或全部通过
中农网的网上交易额达8000万元,2002年则超过5亿元。

上月24日,布吉农批与中农网联合开通“网上批发市场”。


场内有实力的经营户,在网上有了自己的门店,不受地域、时间的
限制,使更多的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能与其更方便地联系。


于采购方来说,也不用辛苦跑腿,只要上网,就能浏览到布吉市场600多家商户的5万多件商品,既可比较价格,也可发送订单要求
送货上门。

农产品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祝俊民说:“未来数年,中
农网网上农产品交易金额将占布吉农批交易总额的20%。

中农网将
是做大做强布吉农批的一大利器。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