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杭州湾跨海大桥对宁波港和上海港的分别影响

浅谈杭州湾跨海大桥对宁波港和上海港的分别影响

浅谈杭州湾跨海大桥对宁波港和上海港的分别影响
对于宁波:
宁波港是我国内地拥有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多的港口,港口经济在宁波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对宁波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杭州湾的天然屏障,使宁波长期处于全国交通的末梢,造成集疏运网络不通畅,由此影响到宁波港腹地的进一步拓展,也制约了上海对宁波的辐射带动作用。

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使宁波成为全国路网布局中的重要节点,并对宁波港口经济和产业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
1、加快了宁波——舟山港的一体化进程,加快了岸线资源的整合,以优化港口资源的开发与争压力增大,基础货源受到上海港等邻近港口的分流利用,增强港了口整体竞争力,吸引了更多的货源。

2、加快了集疏运网络的建设。

基于国际航基于建设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进一步发挥宁波运船舶大型化的趋势,世界各大班轮公司纷纷改造、新港集疏运能力的需要,促使宁波完善对内对外时疏运网络基础设施,努力争取穿山疏港高速、北仑五期集装箱码头等一批重点项目。

3、加快了宁波物流业的发展。

宁波港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发展港口物流。

然而,众多主客观因素也导致宁波港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

例如,港口腹地不够广阔,港口服务成本较高;港口后方陆域和港口集疏运能力不足,后方集疏运系统尚不完善等。

随着国际物流量的进一步增长,能够提供充足的港口后方陆域用地,是宁波港成为现代港口物流中心的基础条件。

而跨海大桥的建设就是催化剂。

4、加快了宁波临港产业的优化升级。

宁波临港工业规划仍较滞后,临港区域多采取以项目带动开发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中心城区和港区在大项目包围之中的态势,难以做到按照最有利于区域发展的原则进行项目布局,导致不少区域的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并影响到今后的项目引进和临港产业的发展。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宁波与上海的联系增强,必将为宁波临港产业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多的机会。

5、改善了宁波投资结构的布局。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随着区位优势的提升,宁波投资资金的来源将可能发生变化,不仅能借助上海这个开放度极高的平台吸引较多的欧美国家资金进入宁波,而且还能吸引更多的周边地区及国内其他地区的大企业到宁波投资。

从资金投向看,伴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其第二产业必定向周边地区扩散,宁波凭借良好的经济基础、得天独厚的深水岸线,接受上海产业转移的机会将会增加,从而促进宁波包括临港工业在内的港口经济的发展。

对于上海:
上海在建跨海大桥上花的心血,不会少于浙江。

所不同的是,上海的目的不在于桥本身。

到2005 年,在桥那头的洋山岛上,将建成年吞吐能力达220 万标准箱的深水港。

而这仅仅是一期工程,最终将形成1500 万标箱以上的吞吐能力。

听上去,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但现在,杭州湾大桥的启动,可能会给洋山港平添一个重量级的伙伴。

上海航运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宁波北仑港将明显感受到“大桥效应”,大大扭转其现在的劣势。

言下之意,北仑港的转机来了。

要想看清这个问题,最好是打开地图。

现在的北仑港,拥有良好的水深和硬件条件,但它与杭州湾以北地区交通联系不便。

这也使货源集中流向上海。

而现在,杭州湾大桥彻底打通了宁波的“北方通道”,将极大地方便江苏、安徽等地的货物经北仑港外运。

如此一来,货源分流将在所难免。

对上海来说,尽快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是眼下一件大事。

在这座城市的规划中,明确
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一般认为,金融和航运中心是最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的。

由于建设金融中心要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制约,相比之下,航运中心的障碍最少。

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航运中心的成败关键,又在洋山港。

难怪近两年,上海全市注目洋山小岛。

而杭州湾大桥的横空出世,会与洋山港形成协力同进之势,还是掣肘之态呢?思路有必要再开阔一点。

其实,类似杭州湾大桥这样令上海百感交集的事,近年来并不鲜见。

拿近的例子说,去年苏嘉杭高速公路通车时,也有一些敏感的上海人,突然感受到某种压力。

因为有了这条高速公路,苏浙两地可以不经上海快速直达。

这意味着,很多人流物流将与上海擦肩而过。

对此,上海的一些有关人士一直有某种担心。

这是一个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近年上海对长三角的辐射力在明显加强,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心甘情愿地要当上海的“后花园”。

而另一方面,上海的相关人士始终在费心地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稳固和加强上海的核心城市地位。

这实质上反映的是一座城市在加快自身高速发展与推动区域联动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或许也是所有城市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换个视角会发现,这样的竞争格局对上海未必不利。

因为随着北仑港的崛起,再加上苏南的太仓、浙北的乍浦等港口,如果能与上海港形成合力,对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将十分有利。

从国际上看,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与形成,不仅需要庞大的经济腹地,更要一个分工明确、合作默契的港口群作支撑,这是两大关键因素。

眼下,这些条件正在成熟。

经过几年的建设,以上海港为中心,以长江下游江苏段的港口和浙江宁波港为两翼的上海组合港,已初具雏形。

在这里,不仅有上海的经济、服务、金融和贸易方面的优势,还可依托长三角的雄厚经济实力,更有组合港的综合互补优势。

而杭州湾大桥的“飞架南北”,很可能是使这些港口从“组合”到“融合”的催化剂。

若真如此,上海一定会从心底感谢这座大桥,因为它是惹人喜爱的“红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