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实效分析

法律实效分析

法律实效分析
作者:王虎
来源:《科技探索》2014年第04期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4-0090-01
摘要:法律实效是一个重要的法学范畴,它指的是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实际上被执行、适用和遵守的状况和效果。

建国以来,经过人们反复的探索和艰苦的努力,己经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国的法律实效状况不容乐观。

现实中有些法律被当成摆设而束之高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违法难究、以权压法、以权毁法、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等现象大量存在,使得法律规定与法律实践、法律理想与法律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现实的状况和法律实效本身的实然性属性要求我们关注和重视法律实效的研究。

关键词:法律实效分析
一、法律实效的特征
法律实效作为具有特定内涵和外延的法律概念,既有其本质特征又有其基本特征。

第一,法律实效的本质特征是实然性。

法律实效是法律作用于社会实际生活及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或收效,是事实上如何、实际上如何的问题,属于现实领域,而不是超现实或理想领域内的问题,即它不是应然,而是实然的,具有实然性。

法律实效作为一个实然概念,是相对于法律效力的应然性来讲的。

法律实效考察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在社会实践中的运行状况。

法律运行的目的就在于取得法律实效。

因此实然性是法律实效的本质属性。

第二,法律实效具有动态性、渐进性和可评估性的基本特征。

(1)动态性。

根据法律实效的概念,我们得知法律实效揭示的是法律在运行的过程中被人们适用、执行和遵守以及法律实施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法律的价值、立法目的实现的程度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实效是法律效力在现实领域的表征和发展,是法律效力在动态过程中的表现,是其“应然”的静态在“实然”的动态中的表现形式。

在此动态过程中,法的运行呈运动的、变化的态势,法的这种动态的运行是静态的法律规范或条文付诸实施、衍生效力的具体过程,具有比法律效力更为重要的法律意义。

(2)渐进性。

法律实效不仅是动态的,而且是可变的。

在法律的具体操作和实施过程中,法律实效始终呈不断地发展变化态势,它随着法制建设和法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随着法律所指涉对象法制观念和法治享赋的口益加强而不断提高。

就理论的层面而言,法律实效的理想状态是在量上不断地增加,呈渐近的发展趋势,其终极目标是尽量接近属应然性质的法律效力。

(3)可评估性。

法律实效注重的是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及实际效果,而这种结果状态是可以进行考察和描述的。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基本要求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正是评估法律实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由于法律实施具有质的多方面
性以及量的多方面性,决定了对法律实效的考察可以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式进行分析、评估。

二、法律实效的判定标准
(一)概况性标准
一件法律生效以后,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情况:(1)部分地被遵守,从而部分地实现法律实效;(2)一部分未被遵守进而又形成两种可能的结果:一种是未遵守行为未被发现或虽发现了但未通过法律执行或适用,而导致法律在此丧失实效;另一种是未遵守行为被发现并且通过法律执行或法律救济而实现了法律实效。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一件法律其实效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被遵守的程度高低,即根据上面(1)情况推理得出的。

另一种是未被遵守部分通过法律执行或法律救济,而实现法律实效的程度高低。

即根据上面(2)情况出现的两种可能结果综合推理得出的。

当然,这两种因素是相互区别而又彼此联系的,前者主要是在守法者自愿的情况下实现的,而后者则涉及到司法机关、强制力、当事人的意志限制等因素。

同时,如用统计数字来表示两种因素的话,则是呈反比例互动关系,一方数字高则意味着另一方低,反之亦然,因而,为了全面地去考查一件法律的法律实效情况,必须把两种因素综合起来,作为判定法律实效高低程度的概况性标准。

当然,对于这种概况性标准的建立需做以下两点说明:(1)这里的法律实效既可指整部法律的法律有实效,也可指部分法律的法律实效;(2)这里的概况性判定标准是一个动态的标准,既可以用来判定一件法律在一段时间,一个地区的法律实效情况,也可以把这些部分综合起来判定其在更长时间和更大地区的法律实效情况。

(二)具体性标准
概况性判定标准是比较笼统而抽象的判定标准,撇开法律的个体差异,对不同性质的法律不加区分而确定的判断标准。

如果把这种标准再具体化,根据不同性质的法律的具体特点建立法律实效的判断标准的话,则可从下面几点来判断:(1)对民事法律来说,主要根据人们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行为的程度,是否能够按照授权性规范行使权利,按照义务性规范履行义务;是否能够根据法律设定的法律后果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及其程度如何。

如果社会上的多数人能够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为或者对违法行为能够比较及时地追究责任,救济权利,恢复秩序,法律实效就是好的,反之,则不好。

(2)对刑事法律来说,主要根据刑事案件的发案率、破案率及犯罪分子的制裁情况来判断法律实效的高低程度。

刑事案件下降及犯罪分子的被制裁表明法律实效较好,反之,则实效不好,甚至没有实效。

(3)对各种合同或民事、经济的纠纷案件来说,主要根据履约率、违约率、发案率、结案率来判断其实效的高低程度。

对行政案件来说,主要根据发案率、立案率及审结情况来判断其实效的高低程度。

(4)对程序性质的法律来说,主要根据其法定程序被司法人员遵守的程度,因违反法定程序而丧失法律效力的案件多少,以及这种违法最终受到法律惩罚和救济的程度来判定法律实效。

法律实效和司法之间具有明显的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机制。

没有法律实效,司法乃至整个法律就毫无价值;同样,没有司法,法律实效就缺乏最终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l]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
[2]张根大,《法律效力论》,法律出版社,1999版.
[3]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孙笑侠,《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