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摘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的认识已由单纯生物学观点扩大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范围,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导致了医学目的的转变,即要求医务工作者不能把患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生物,而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服务对象。
新型医学目的就是不断完善人类自身及其生存条件,防治疾病,恢复、维护和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舒适并延年益寿以及适应社会发展,从而追求患者的满足。
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people’s awareness on medince has expanded from simple biology views to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 and the medical mode are changing to“b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 medical mode by biological medical mode, and this new medical mode has led to the change of medical purpose, which requires medical workers cannot only consider patients as a simple natural biology, but the service object combining with natural property and social property. new medical purpose is to constantly improve ourselves and living conditions, prevent disease, restore, maintain and improve health,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extend life and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so as to pursue patient satisfaction.关键词:和谐;医患关系;重要性key words: harmony;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importance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81-020 引言多年来,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许多医院实行开放式管理,建立医患沟通监督机制,保证医疗信息畅通,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作为卫生系统的一员,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一直以来都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两会”的召开,这一话题再次引起关注。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医患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医患关系成因复杂,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
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
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
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
②医患沟通不够、医疗纠纷增加,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
③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加剧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
治病、救人原是一体的,但有些医生却只重视“病”不重视人;在有些医疗机构,医疗活动只强调依赖仪器设备,忽视医生与患者的交流。
④患者申诉和维护权益渠道不畅通是影响医患关系的直接原因。
我国虽已于几年前就施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发生医疗事故之后,光是事故鉴定费用就高达几千元,患者维护权益成本太高,要想通过正常渠道维护权益,实际上仍是件很难的事情。
⑤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最根本的原因。
资料显示,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全民参加医疗保险,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不会由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很少有医患间的冲突。
2 医患关系患者的主要原因2.1 患者及家属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缺乏了解,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
医疗工作是一项高风险职业,医学发展现在及将来均达不到可以治愈任何疾病的程度。
此外在诊疗护理中,患者会产生并发症,这是医学科学技术能够预见却不能避免和防范的不良后果,有时患者还会因自身特殊体质出现一些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这种属于医疗意外,也不是医务人员和现代医学技术能够预料和避免的。
但一些患者或家属认为只要花了钱进了医院,付出后就要获得等值回报,就要获得预期的目的。
治疗效果不理想或产生并发症甚至医疗意外,就迁怒医院,产生纠纷。
2.2 患者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一方面患者重视自身的隐私权、知情权是否得到医务人员的保护和尊重;另一方面患者能够通过其他更方便地了解到与疾病相关的信息,要求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用药及预后情况。
当这些权利被忽视,当医务人员处理不当即持怀疑态度,认为自己权利受到侵害自然会引发纠纷。
2.3 少数患者出于经济承受能力的问题,有意把矛盾转嫁医院,试图减免费用或发泄不满。
2.4 个别存在某种不良动机的人,有意制造纠纷使纠纷升级,以谋取钱财。
现在流行的“要想富,做手术,做了手术告大夫”的顺口溜就反映了这种现实。
此外出现了一些专门吃“医疗纠纷”的“医闹”,他们主动介入医患纠纷,游说患者向医院索赔,代患者采取恐吓、殴打等不法手段向医院强行索赔。
3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一项宏伟的目标,而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
在十六界六中全会上,我们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上日程。
首先,我们要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①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人文素质;②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树立服务理念;③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培养沟通能力。
其次,我们要协调外部因素,构建和谐医患关系:①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②媒体是医患沟通的桥梁。
4 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4.1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配套推进。
理顺医疗收费价格,解决“以药养医”问题。
逐步做到医药分开。
提高医疗技术劳务收费,转型为“以医养医”。
加强对医药生产、流通、销售领域的监管,遏制药价及医疗器材价格虚高现象。
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向医疗卫生领域投资,改变政府投入不足的局面,解决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的现状。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监督管理,对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及时严肃处理并予以通报。
杜绝不正之风。
4.2 医疗机构应当发挥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主导作用①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尤其要抓好值班和交接班制度、“三查七对”制度、三级查房制度、危重病人术前讨论制度等规章制度的执行。
②加强对年轻医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③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的教育,牢固树立服务宗旨:一切为了病人,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的服务。
④完善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控制体系,落实医疗质量和安全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防医疗事故,减少医疗纠纷,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⑤各级医疗机构要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并严格医药费用管理,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因病施治。
⑥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受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患者投诉,定期收集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意见,及时改进。
4.3 建立平等的医患关系一方面医护人员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尊重和爱护患者,尊重患者的合法权利,尤其要尊重其知情权;另一方面,患者也应该遵守就医道德,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尊重医护人员的权利。
只用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和平等协调的医患关系,才能有效防范医疗纠纷。
4.4 建立强制医疗事故保险制度,形成医疗纠纷处理新机制投保人是医院和医生本人,这样,一方面是个别从业者避免因承担过重责任而陷于困境甚至崩溃,另一方面,保险人的加入,使得医生与患者之间有了一道隔离带,有利于理性解决纠纷。
4.5 建立医疗过失鉴定机构化在责任制保险机制下,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失,应当有相应的技术鉴定,这一鉴定是由保险公司和患者共同委托的、具有独立性的鉴定人做出,而避免医院的过多参与,确保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
4.6 加强立法和执法尽快完善各种医疗法规,使医患之间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做到有法可依。
制定统一处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法律,以摆脱目前法律适用上的混乱状态。
《卫生部2007年卫生立法计划》已经确定将为医疗事故处理立法。
总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伴随社会的发展、法律的完善、制度的健全、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患者认知度的不断提升等多方面共同促进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多方努力,最终才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1]浅层医学论坛.2010,(15).[2]统计与管理.2010,(06).[3]梁建业.医疗风险防范及相关问题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