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1.商周时期的太史寮,奴隶制下的官办贵族学 校,也是全国的最高学府。 2.封建社会的官学制度正式形成于汉朝,以汉 武帝创办太学为标志。 3.太学和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是封建王朝 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4.历代封建国家还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办学 校系统。郡设学、县设校、乡设庠、聚设序 5.中国封建官办学校的特点: ➢ 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作为 主要教材。 ➢ 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国家培养 管理人才。
(三)古代对秘书学识才能的要求
文化素质优秀
1.夏商周时期,史官通“六艺”,学识渊博,见闻广 异,是全国文化水准最高的人 2.春秋战国时期充当秘书的“士”具有真才实学 3.汉代对秘书人员的文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能讽 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 曹操的“唯才是举” 4.唐宋时期,通过科举制选拔秘书,唐代的选试包括身 (身材相貌)、言(口才)、书(书法文理)、判 (判断政事的能力)四个方面; 宋代特设博学鸿词科,专门选学最具代表性,规模最大,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更盛,私学更加盛行 ➢ 汉代是经学的极盛时代,私学以传授经学为主 ➢ 两晋名儒聚徒讲学,南朝官学时兴时废,教育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一、中国古代对秘书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古代对秘书政治上的要求
忠实可靠 夏、商、周三代的史官 战国时期的“士” 汉代以“孝廉”为选官的最基本条件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二)古代秘书职业道德的形成 1.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形成于西周的史官 2.西周秘书人员记录帝王言行、国家大事时有 一定的规则,即“书法” 君举必书——凡天子、诸侯的言行均予以记录 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地予以记载,称“书法 不隐”
蒲松林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非官方秘书
五、清代幕僚的盛行
(一)幕僚盛行的原因 1.相当一部分主官昏庸。 2.科举取士秘书人员的素质降低。 3.整顿吏治,书吏受到限制。 4.官场的腐败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非官方秘书
(二)幕僚的来源 1.科场失意、学者、名流、富有阅历的退休或 者被黜革的官员,他们为求出路或迫于生计, 投入地方大员门下。 2.专业幕僚。 又称幕友、幕宾、宾师、西席、师爷 “幕馆” “学幕 ” “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非官方秘书
(三)幕僚的职掌 1.参与筹划、出谋献策,是幕主的智囊 2.草拟章奏、文移,管理档案。 3.监督、约束书吏 4.审理、仲裁民事案件 5.核查、征收各种田赋税粮 (四)幕僚的地位和作用 1.幕僚与幕主关系密切 2.幕主对幕僚深信不疑,给以很高的礼遇。 3.幕僚是封建社会中最为完备的私人秘书,起了 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作用。
➢ 孔子曾为家臣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非官方秘书
二、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
➢ 士不但担任国君的秘书,也为一些贵族私 人所招纳,即上层贵族的“养士之风”,这些 “士”被称之食客、门客和舍人。
➢ 著名的“四公子”,秦国的吕不韦纳士数千
齐国孟尝君 赵国平原君 楚国春申君 魏国信陵君
➢ 门客的职掌:参议谋划、起草书信、处理日常 事务、承担交办事项,实为私人秘书,为后世 幕僚的祖师。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非官方秘书
➢ 权臣称帝,霸府变为王朝,幕僚也转变为中央 秘书官员。
➢ 这一现象的创始人——曹丕 ➢ 这是魏晋南北朝所独有的现象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非官方秘书
四、隋唐以后的科举落榜文士和幕僚
➢ 自隋代实行的科举取士制度 ➢ 落榜文士充当地方官府或节度使幕府中的幕僚
缘由:一方面,朝廷权臣排斥有才能的文士; 另一方面,安史之乱后,藩镇迭起,节度使为 壮大力量,纷纷聘任落榜文士为幕僚 代表人物:韩愈 岑参 ➢ 明清时期,由于八股取士,产生了大批有真才 实学的落榜文士,以致文人充当幕僚又成风气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3.“书法”的意义
➢ 使史官起草的文件和记录的大事在一定程度 上保持了事件原有的面貌,具有真实性和可 靠性。
➢ 客观上对天子、诸侯的言行起了一定的制约 作用,要他们遵循礼治制度,以维护奴隶制 的秩序。 4.起居注——唐代记载皇帝言行的档案册籍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 私人秘书的出现,说明秘书工作已向社会化发 展,使秘书工作服务的对象增加了。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非官方秘书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霸府”中的幕僚
➢ 魏晋南北朝是大分裂、大动荡时期 ➢ 出现“霸府”政权——
建立王朝前手握军权的权臣所独自掌握的政权, 他们任用一批人组成一套机构,完全在 正规官制之外,自由行使权力。 ➢ 霸府的中心人物——幕僚 既是谋士高参,又是办理文书、处理日常事务 的人员,相当于私人秘书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三)私学培养 1.中国古代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 春秋末期,社会急剧动荡,礼崩乐坏,周王室 衰微,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
➢ 出现了 “士”阶层,各诸侯国和新型贵族争相 养士,士的培养成为迫切需要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路漫漫其悠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非官方秘书
一、春秋时期私人秘书的出现
➢ 私人秘书出现的条件: 文化的普及和知识分子人数增加
➢ 私人秘书的前身:“家臣” 家臣的组成:为首的“家宰”,下设司徒、司 马、工正、马正
➢ 家臣的职责:别于奴仆,为主人掌管家政, 出谋献策,带有秘书性质。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二、中国古代秘书人才的培养
秘书人才的培养有三种方式: (一)家传和师承 ➢ 春秋以前受当时文化发展的制约,由史官世袭 制度和史官业务的专业性决定的 ➢ 手工作坊式的培养方式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二)官办学校培养
➢ 官办学校是古代培养秘书的主要方式 ➢ 历代官办学校培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