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机动车之间交通事故归责原则之检讨_以德国法为参照_汪世虎
我国机动车之间交通事故归责原则之检讨_以德国法为参照_汪世虎
2014 年 1 月 第 36 卷 第 1 期 部门法研究
Modern Law Science
Jan. , 2014 Vol. 36 No. 1 文章编号: 1001 - 2397 ( 2014 ) 01 - 0044 - 10
我国机动车之间交通事故 归责原则之检讨
— — —以德国法为参照
1 2 汪世虎 , 沈小军
[ 9 ]
, 虽然从其名称上看,
该法主要涉及的是行政管理性规定, 但在第 76 条 《道 也规定了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问题。根据 路交通安全法》 第 76 条的规定, 在机动车第三者责 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的损害由保险公司赔 偿, 其余损害, 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 由有过 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 双方都有过错的, 按照各 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应强调的是, 在机动车之 间的交通事故中机动车直接占有人以外的第三人 所遭受的损害应根据第 76 条第 2 款第 2 项的规定 处理, 只有在损害的双方当事人均为法定的机动车 事故责任人即机动车直接占有人时才能适用第 76 条第 2 款第 1 项的规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 机动车之 间的交通事故这一表达并不准确。对机动车与非 机动车驾驶人、 行人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 原条文 :“ 规定 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 但是, 有证据证明 非机动车、 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 法规, 机动 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 减轻机动车一 ” 方的责任。 尽管该法在 2007 年进行了一次修正, 但机动车之间交通事故的归责原则并没有发生变
受害人来说, 最重要的莫过于损害的赔偿问题。 在我国, 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的归责原则在过 去短短几十年内, 反反复复由不同的法律、 行政法 规修正了多次, 一直在过错原则与无过错原则之间 徘徊, 甚至直至今天都还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意 《汽车交通法》 见。这与德国早在 1908 年即以 确立 了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危险责任)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回顾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 归责原则的历史发展很有意义。 (一 )《 民法通则》 第 123 条 《 民法通则》 是改革开放后, 我国制定的第一部 民事基本法。而在此之前, 交通事故的损害问题则 主要依靠行政机关和行政手段解决
haftung) 概念。在德国, 的 危险责任” 由于交通事故在日常生活中的多发性, 学者一致认 《 为 道路交通法》 第 7 条所规定的机动车保有人责 任被认为是德国法上最为重要的危险责任类型
[5 ]
。
“ 因此, 足见反对意见对 高度危险作业” 的理解过于 狭隘, 未能领会法律概念背后的法律思想。不过, 《 随着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等专门法规的出台, “ 司法实务已不再以 高度危险作业责任”来处理交 通事故责任了。 (二 )《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1991 年,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 国务院出台了 ( 以下简称 “处理办法” ) 。在这部行政法规中, 法》 不仅规定了行政违法责任, 还规定了民事赔偿责 任。这符合中国的传统做法, 即不注重公法与私法 的区分, 习惯于将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规定在一个 法律文件中
的归责原则上, 而对我国机动车之间交通事故归责 一、 问题之提出 归责原则是侵权法的核心问题, 因此, 法律对 于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规定应当力求明白无误。 这不仅涉及受害人利益保护与加害人行为自由的 平衡问题, 也涉及科学的侵权行为法体系的形成。 《 我国 道路交通安全法》 将机动车交通事故区分为 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与机动车和其他交通参与 者之间的交通事故, 并规定了不同的归责原则, 而 在比较法上并未发现类似的立法例。学界争论的 焦点也主要集中在机动车与其他交通参与者之间 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 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中国公安部 交管局有关负责人 30 日表示, 截至 2012 年底, 中国 机动车保有量已达 2. 4 亿辆。随之而来, 我国的机 动车交通事故问题也日益严峻, 尤其是在我国大陆 地区, 不仅死亡人数、 受伤人数、 交通事故数量等绝
契约法领域, 民法的平等原则重在强调民事法律关 系的发生应以当事人的自由意志为基础, 任何一方 当事人都不得将自己的单方意志强加于他方当事 人; 而在侵权法领域, 平等原则则体现为当事人权 利的平等, 因此, 没有正当理由侵害他人的民事权 益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侵权责任的承担并不 在于加害人与受害人法律地位的不平等, 而在于侵 害他人权益缺乏正当的理由。申言之, 将机动车交 通事故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并规定不同的归责原则 实际上违反受害人权利平等保护的原则。第二, 就 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 在实行严格责任的法律制度 中只有我国大陆地区明确规定机动车之间的交通 事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因此很难说符合世界各国 的惯例。 ( 二) 现行法存在的问题 1. 机动车交通事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不符合 世界潮流 自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 交通事故损害赔 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传统的一 般侵权行为法由于对过错原则的坚持以及对举证 责任的严格要求, 在很多时候根本无法为受害人提 供保护。当今世界上多数国家或地区通过立法或 判例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领域发展出不以过错 为要件的严格责任。但在侵权责任人缺乏赔偿能 力时, 甚至严格责任也无法为受害人提供足够的保 护。在此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再一次改 革原有的事故损害赔偿法体系, 其中最主要的形式 是引入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甚至, 还有国家 以无过错保险取代了原有的侵权责任法, 比如新西 兰的交通事故保险
对指标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道路交通事故肇事率和 交通事故肇事死亡率等相对指标也远远高于其他 国家或地区
[ 1 ]
。诚然, 科学的道路交通规划、 设计,
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立法和严格道路交通执行, 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不过, 对于
44
— —以德国法为参照 汪世虎, 沈小军: 我国机动车之间交通事故归责原则之检讨—
[ 6 ] ” 而其他学者则提出了批评, 他们认为, 用。 任何
企图扩大免责范围甚至退回过错原则的主张, 都是 《 与 民法通则 》 的立法精神相违背的, 因而是有害 的
[ 7 ]
。不可否认的是 , 《 处理办法》 在行政法方面细
化了交通事故的处理, 便于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 , 《处理办法》 故, 但是在民事责任方面 完全违背了 《 民法通则》 第 123 条强化受害人保护的立法目的, , 《民法通则 》 也与司法实践相左。实际上 规定的 “ 高度危险作业责任” 以及对于受害人与有过错的 规定完全可以胜任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与赔偿, 并 《立法法》 不存在无法可依的问题。而且根据 第 79 :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 条之规定 地方性法 , 规、 规章” 因此行政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虽 , 《 《 然 处理办法》 在 道路交通安全法》 出台后已经失
[6 ]
化, 仍然是过错责任原则。 根据立法机构出版的注释书的叙述, 机动车之 , “主 间的交通事故责任适用过错原则的原因在于 要是考虑到机动车驾驶人之间是平等的主体, 不存 在强弱的区别, 并负担相同的义务。也符合世界各 国处理这类事故的惯例和我国目前处理交通事故
[ 8 ] ” 实际上, 这两点都很难成立。第一, 的实践。 在
[ 4 ] [ 2 ] [3 ]
。该 《 : “交通 处理办法》 第 35 条规定
事故责任者应当按照所负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 , 《处理办法》 的损害赔偿责任” 而根据该 第 2 条对 道路交通事故的定义可以知道, 机动车交通事故损 害赔偿责任以加害人具有违章行为和过错为要件, 是完全的过错责任原则。 对于这部专门规定交通事故的行政法规的评 , “这是我国第一部 价, 学界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 有关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方面的专门性行政法规, 对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和损害赔偿作了专章规定, 对于处理机动车交通事故发挥了非常重 要 的 作
( 1.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401120 ; 2. 科隆大学 法学院, 德国 科隆 51105 )
摘 要: 我国法律规定机动车之间 的 交 通 事 故 适 用 过 错 责 任 原 则, 是由于立法部门对 无过错责任以现代技术危险实现作 为 归 责事 由没 有正 确理 解 所 致。 过 错 责 任 原 则无 论 是 在责任成立和责任范围的确定上都不利于机动车之间交通事故的受害人的保护, 也不利于 统一的危险责任理论的形成。因此, 机动车交通事故归责原则应统一为无过错责任原则。 关键词: 机动车之间交通事故; 归责原则; 与有责任; 无过错责任 中图分类号: DF526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3969 / j. issn. 1001 - 2397. 2014. 01. 05
收稿日期: 2013 - 10 - 21 作者简介: 汪世虎( 1964 - ) , 安徽太湖人,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 法学院教授, 法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沈小军( 1985 - ) , 男, 德国科 隆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博士奖学金学生。
“ 原则立法的这一 创举” 则讨论不多。有疑问的是, 这种独创究竟是理论的创新, 还是对无过错归责原 则的误读, 实有必要借鉴比较法的资料予以澄清。 二、 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归责原则的变迁
45
现
代
法
学
去效力, 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 归责原则仍具有重要意义。 ( 三) 小结 从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的历史 , 《 发展来看 民法通则》 规定的是统一的无过错责任 原则, 其后由于有关行政部门超越立法权限, 改变 了这一状况。此外, 我国制定交通事故法规的部门 是公安部门, 尽管由公安部门制定交通安全和管理 法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属 于民事责任法的范畴, 由公安部门来确定未必科 学。 三、 现行法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一 )《 道路交通安全法》 的规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 机动车交通事故问题也日益 严重, 立 法 者 最 终 于 2003 年 决 定 出 台 专 门 法 《 — — —《 道路交通 律 道路交通安全法》 予以规范。与 事故处理办法》 相比, 这部法律是我国第一部系统 的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法律, 但并不是专门用来调 整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