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1、土:是由岩石,经物理化学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形成固体矿物、液体水和气体的一种集合体。
2土的结构:土颗粒之间的相互排列和联接形式。
3、单粒结构:粗矿物颗粒在水或空气中在自重作用下沉落形成的结构。
4、蜂窝状结构:颗粒间点与点接触,由于彼此之间引力大于重力,接触后,不再继续下沉,形成链环单位,很多链环联结起来,形成孔隙较大的结构。
5、絮状结构:细微粘粒大都呈针状或片状,质量极轻,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
悬液介质发生变化时,土粒表面的弱结合水厚度减薄,粘粒互相接近,凝聚成絮状物下沉,形成孔隙较大的结构。
6、土的构造:在同一土层中的物质成分和颗粒大小等都相近的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的特征。
7、土的工程特性:压缩性高、强度低(特指抗剪强度)、透水性大8、土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颗粒)、液相(土中水)、气相(土中气体)9、粒度:土粒的大小10 粒组:大小相近的土颗粒合并为一组11、土的粒径级配:土粒的大小及其组成情况,通常以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含量,占土粒总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
12、级配曲线形状:陡竣、土粒大小均匀、级配差;平缓、土粒大小不均匀、级配好。
13、不均匀系数:Cu=d60/d10曲率系数:Cc= d302/d10*d60d10(有效粒径)、d30、d60(限定粒径):小于某粒径的土粒含量为10%、30%和60%时所对应的粒径。
14、结合水:指受电分子吸引力作用而吸附于土粒表面成薄膜状的水。
15、自由水:土粒电场影响范围以外的水。
16、重力水:受重力作用或压力差作用能自由流动的水。
17、毛细水:受水与空气界面的表面张力作用而存在于土细孔隙中的自由水。
14、土的重度γ:土单位体积的质量。
15、土粒比重(土粒相对密度):土的固体颗粒质量与同体积的4℃时纯水的质量之比。
16、含水率w:土中水的质量和土粒质量之比17、土的孔隙比e:土的孔隙体积与土的颗粒体积之比18、土的孔隙率n:土的孔隙体积与土的总体积之比19、饱和度Sr:土中被水充满的孔隙体积与孔隙总体积之比20、干密度ρd :单位土体体积干土中固体颗粒部分的质量21、土的饱和密度ρsat:土孔隙中充满水时的单位土体体积质量22、土的密实度:单位体积土中固体颗粒的含量。
23、相对密实度Dr=(e max-e)/(e max-e min)24、稠度:粘性土因含水多少而表现出的稀稠软硬程度。
25、土的稠度界限:粘性土由某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状态的界限含水量。
26、可塑性:粘性土在某含水量内,可用外力塑成任何形状而不发生裂纹,当移动外力后仍能保持既得形状。
27、液限w L:液性界限,相当于土从塑性状态转变为液性状态时的含水量。
28、塑限w p:塑性界限,相当于土从半固体状态转变为塑性状态时的含水量。
29、缩限w s:相当于土从固体状态转变为半固态状态时的含水量。
30、塑性指数I P:液限与塑限的差值,去掉百分数符号。
I P = (w L-w P)*100(I P>17为粘土,17≥I P>10为粉质粘土)31、液性指数I L(相对稠度):粘性土的天然含水率和塑限的差值与液限和塑限差值之比。
I l=(w-w p )/(w l-w p)32、活动度A:塑性指数与土中胶粒(d<0.002mm)的含量百分数的比值。
A= I P/m33、灵敏度St:粘性土的原状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原土结构完全破坏的重塑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比值。
34、地基土(岩)的工程分类:岩石、碎石土、砂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
岩石:颗粒间牢固联结、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隙的岩体。
碎石类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
(角砾、圆砾、碎石、卵石、块石、漂石)砂类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50%的土。
(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粉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50%,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的土。
粘性土:塑性指数Ip大于10的土。
人工填土:土由人类活动堆填形成的各类土。
(特殊土:具有特殊的成分、结构、构造、物理力学性质的土。
软土:主要由细粒土组成、孔隙比大(一般大于1.0)、天然含水量高(接近或大于液限)、压缩性高(a1-2>0.5MPa-1)及强度低的土层。
)35、基础:建筑物最底下的一部分,由砖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建造,将上部结构荷载扩散并传递给地基。
36、地基:受建筑物荷载的那一部分地层。
37、土粒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次生矿物、有机质。
38、土的粒径分组:粘粒、粉粒、砂粒、圆砾、乱石、漂石。
第二章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1、土的压缩性: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缩小的特性。
2、蠕变:粘性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而缓慢持续的现象。
3、饱和土体的渗流固结过程:土体孔隙中自由水逐渐排出;土体孔隙逐渐减小;由孔隙承担的压力逐渐转移到土骨架来承受,成为有效应力。
排水、压缩、压力转移,三者同时进行。
4、主应力:作用在剪应力等于0平面上的法向应力。
5、主应面:剪应力等于0平面。
6、莫尔应力圆:在τ-σ直角坐标系中,在横坐标上点出最大主应力σ1与最小主应力σ3,再以σ1-σ3为直径作圆。
7、土的应力与应变关系及测定方法:现场试验(荷载试验、旁压试验);室内试验(单轴压缩试验、侧限压缩试验、直剪试验、三轴压缩试验)8、有效应力:土粒所传递的对土体的变形和强度变化有效的粒间应力。
(是控制土的体积(变形)和强度两者变化的土中应力)9、孔隙应力:由土中水和土中气传递的应力。
10、有效应力原理:饱和土体所承受的总应力σ为有效应力σ’与孔隙水压力u之和。
σ=σ’+u。
11、侧限条件:侧向限制不能变形,只有竖向单向压缩的条件。
12、压缩系数a:单位压力增量作用下土的孔隙比的减小值。
13、弹性模量:受力方向的应力与应变之比。
压缩模量Es:在完全侧限条件下, 土的竖向应力σz与相应的应变增量λz的之比.地基土的变形模量:无侧限情况下,单轴受压时的应力与应变之比。
14、自重应力:土体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应力。
(注意自重应力分布曲线绘制:计算各土层分界处土的自重应力、连成曲线即可)15、附加应力:由于外荷载的作用,在土中产生的应力增量。
(注意地基中的附加应力计算(角点法):竖向集中力、矩形荷载、条形荷载等)16、基底压力P(接触压力):基础底面传递给地基表面的压力。
中心荷载P=(N+G)/A;偏心荷载P=(N+G)/A±M/W17、基底附加压力P0:由于建筑物荷重使基底增加的压力。
P0=P-σcz=P-γm d18、影响土中应力分布的因素:地基与基础的相对刚度、荷载大小与分布情况、基础埋深大小、地基土的性质等。
19、单向固结:土中的孔隙水,只沿一个方向渗流,同时土体也只沿一个方向压缩。
20、固结度:地基在固结过程中任一时刻t的固结沉降量Sct与其最终固结沉降量Sc之比21、地基应力与变形关系(P-S曲线):①直线变形阶段:地基压密②局部剪切阶段:出现塑性变形区③完全破坏阶段:形成连续滑动面,地基完全破坏。
22、地基承载力的确定:①若p~s线出现直线段,取a点对应荷载为f ak,即取f ak=p1;②若pu能定,且p u<2p1,取极限荷载一半为f ak,即取f ak=p u/2;③若p~s线不出现直线段,另行讨论(粘性土:取s=0.02b(承压板宽度)所对应的荷载作f ak,且≤∑P/2;砂土:取s=(0.01~0.015)b(承压板宽度)所对应的荷载作f ak,且≤∑P/2)④n≥3时,且f akmax-f akmin≤0.3f ak ,计算f ak的平均值。
23、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地基土层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不断地产生压缩,直至压缩稳定后地基表面的沉降量。
(注意地基的最终沉降量计算:分层总和法、规范法)24、正常固结土:土层历史上经受的最大压力,等于现有覆盖土的自重应力。
25、超固结土:土层历史上经受过最大压力,大于现有覆盖土的自重应力。
26、欠固结土:土层目前还未完全固结,实际固结压力小于土层自重压力。
27、超固结比:前期固结压力与现有土重压力之比。
第三章土的抗剪强度及地基承载力1、土的抗剪强度:土体抵抗剪切破坏的极限能力,其数值等于剪切破坏时滑动面上的剪应力。
2、破坏准则:土体破坏时的应力组合关系。
3、极限平衡状态:当土体中任一点在某方向的平面上的剪应力达到土的抗剪强度的状态。
4、莫尔破坏包线:当剪应力等于抗剪强度时该点就发生破坏,在破坏面上的剪应力τf是法向应力σ的函数,即τf =f (σ)。
这个函数关系确定的曲线,称为莫尔破坏包线。
5、剪切试验:确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粘聚力c, 内摩擦角φ)的试验。
(直剪、三轴)6、直剪试验根据排水条件可分为:快剪、固结快剪和慢剪。
快剪试验:在试样施加竖向压力后,立即快速施加水平剪应力使试样剪切破坏。
固结快剪:允许试样在竖向压力下排水,待固结稳定后,再快速施加水平剪应力使试样剪切破坏。
慢剪试验:允许试样在竖向压力下排水,待固结稳定后,以缓慢的速率施加水平剪应力使试样剪切破坏。
7、直剪试验优缺点:优点:直接剪切仪构造简单,操作方便。
缺点:①限定的剪切面②剪切面上剪应力分布不均匀③在计算抗剪强度时按土样的原截面积计算④试验时不能严格控制排水条件,不能量测孔隙水压力。
8、三轴试验类型:按剪切前的固结程度和剪切过程中的排水条件分为:不固结不排水试验(UU)、固结不排水试验(CU)、固结排水试验(CD)9、三轴压缩实验优缺点:优点:①可严格控制排水条件②可量测孔隙水压力③破裂面在最软弱处。
缺点:①σ2=σ3,而实际上土体的受力状态未必都属于这类轴对称情况②实验比较复杂。
10、无粘性土抗剪强度的来源:摩擦强度(摩擦力)包括滑动摩擦和咬合摩擦。
滑动摩擦:存在于颗粒表面间,土粒发生相对移动所产生的摩擦。
咬合摩擦:相邻颗粒对于相对移动的约束作用。
11、粘性土的抗剪强度包括:内摩擦力、粘聚力。
12、影响抗剪强度指标的因素:①土的物理化学性质:矿物成分、颗粒形状与级配、土的原始密度、的含水率、土的结构②孔隙水压力13、地基承载力:指地基承担荷载的能力。
14、地基的临塑荷载Pcr:指在外荷作用下,地基中刚开始产生塑性变形时基础底面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界限荷载。
Pcr=N dγd+N c c15、临界荷载:当地基中的塑性变形区最大深度为:中心荷载Z max=b/4;偏心荷载Z max=b/3;与此对应的基础底面压力,分别以P1/4或P1/3表示. P1/4= N1/4γb+ N dγd+N c c;P1/3= N1/3γb+ N dγd+N c c.16、地基临塑压力:地基中仅个别点的应力达到极限平衡时的基底压力,记为p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