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辨析题答题模板+56道精选真题试炼,附解析

【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辨析题答题模板+56道精选真题试炼,附解析

【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辨析题答题模板+56道精选真题试炼,附解析一、辨析题答题模板+6个示例评分标准辨析题8分的分值,在答案中的分布如下:1.判断正误——2分(若判断有误,则接下来的解释全不得分哦!)2.说明理由——5分此环节一般来说,无法得到全分,各种得分情况如下:①字迹工整,解释清晰有条理——4分②字迹潦草,解释不准确——2~3分③解释偏少,只有一句话——1分④无解释——0分3.总结观点——1分答题模板第一步:表明观点。

“此观点是正确的/错误的。

”,“以上说法是正确的/错误的。

”,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回答。

第二步:分析观点。

这是整道题的核心要点。

需要做到充实、有理有据。

(一)若观点错误:1.概括指明错在哪里。

例如:“违背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是对素质教育要求买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

”2.指明观点提出的背景/确定分析题干所处的环境/解释概念/理论阐述。

例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

”“专家”是指在本学科领域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杂家”具有丰富知识的教师。

3. 详细分析错误之处。

结合基础理论详细分析理论,几种作答方式可选:①阐述正确的理论应该是什么;②错误理论详解。

例如:在一道否认纪律约束的题目里,就要详细阐述纪律约束的概念、作用、重要意义、造成的不良后果,以及与正面引导相互结配合,共同发挥作用;4. 提出策略。

结合题干中错误的观点、做法,提出正确的做法。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因坚持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做到……“教师应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有……。

”(二)若观点正确:与 A 部分结构相同,稍作变动即可,具体模板如下:1.概括对在哪里;2.指明观点提出的背景/确定分析题干所处的环境/解释概念/理论阐述;3.详细分析错误之处;4.提出策略。

辨析题答题示例:示例1:【辨析】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答:此观点错误(判断正误)。

教学评价不等同于学生成绩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说明理由)。

故此观点错误(总结)。

示例2:【辨析】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答:此观点正确(判断正误)。

教育总发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依赖于当前阶段的政治经济发展,同时,教育又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有其自己的传承。

正因为此,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也会各有特点(说明理由)。

故此观点正确(总结)。

示例3:【辨析】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答:此观点错误。

(判断正误)。

这是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观。

新课程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知识拥有者转变为合作学习者;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说明理由)。

故此观点错误(总结)。

示例4:【辨析】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

答:此观点错误(判断正误)。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如老师一边上课,一边紧盯违反纪律的同学。

注意的分散是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又可称“分心”,表现为三心二意,被无关事物吸引。

所以,注意的分配和分散并不一样。

(说明理由)。

故此观点错误(总结)。

示例5:【辨析】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答:此观点错误(判断正误)。

记忆的三级模型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加以复述,便可以进入长时记忆,得以继续保存;如果它们得不到复述,就会很快消失掉。

因此,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而不是想象(说明理由)。

故此观点错误(总结)。

示例6:【辨析】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

答:此观点正确(判断正误)。

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点:(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品质健全;(4)人格稳定协调;(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其中,对于智力正常、情绪适中、人际关系和谐等的要求都是一个大致范围,所以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说法是正确的(说明理由)。

故此观点正确(总结)。

二、50例辨析题练习+答案1.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2.马戏团中的狗在驯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

所谓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3.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答案】正确。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答案】错误。

理由: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答案】错误。

理由: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是“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答案】正确。

理由: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7.从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看,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

【答案】错误。

理由: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8.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答案】正确。

理由: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9.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

【答案】正确。

理由: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0.心理测验就是拿些量表来测测学生。

【答案】错误。

理由:心理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

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1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答案】正确。

理由:现代社会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1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

【答案】错误。

理由:十三四岁到十六七岁是个体发展的少年期。

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惶失措。

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对这一阶段的少年如果管教过严,会使他们出现逆反心理。

要尊重、支持和引导少年独立的要求,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理想。

1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答案】正确。

理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1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

【答案】错误。

理由: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答案】错误。

理由:确定课程目标,首先应该处理好课程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对学生的特点、社会需求、学科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

16.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取得教师资格证。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运用中,能够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师资格证只是从事教学的资格证明,不能狭隘地把它作为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

17.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答案】错误。

理由: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8.人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点。

【答案】正确。

理由: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其二,定向性和顺序性。

其三,不平衡性。

其四,差异性。

1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对社会、对自然的意识。

【答案】错误。

理由: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20.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S—R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过程。

【答案】正确。

理由: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21.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答案】正确。

理由: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2.课程只包括智育的内容。

【答案】错误。

理由: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23.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重要途径。

【答案】正确。

理由: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24.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教育内容单一,方法较严厉。

【答案】错误。

理由:题干所指是斯巴达的教育。

25.生在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少年一定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答案】错误。

理由:这是新时代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6.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绝对的,不可因人而异。

【答案】错误。

理由:二者是相对的,同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对甲可能属于常规性的,对乙可能就是创造性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