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_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
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_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
反, 它是决定价值高下和制造不同接受效果的小说的 “灵魂” , 是可以经心设计也可以随意玩弄的叙事 “策略” 在马原的小 。 说中,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马原与叙述者 “马原” 之间相似相悖 的 “共名魔术” 以及通常被人们称为 , “叙事圈套” 的将几个互 不相干的故事片断暴力性的拼接组装的叙事方式。 对叙事方 式的强调与讲究, 使先锋小说既区别于现实主义的 “意识流” , 而成为赋予叙事主体极大自由度的是有后现代零散化特征的 “主体叙述流” 。 (2) 执着于主体意识。 “ 《冈底斯的诱惑》 这样的小说是前 卫意识形态不再具有普遍意义后的一种表征, 它预示了一个 不再有明晰清楚条理一贯的整体叙事赋予个人经验以现实性 与意义, 只剩下暧昧不明的似真似幻的个体经验与个人叙述 时代的到来” 对他们来说, 创作纯粹是个性化的体验及其表 达, 而不必负载沉重的信仰与使命, 最为私人性的空间则是个 人想象的领域, 在这里作家完全可以合法地具有如同上帝创 世般的虚构的自由。于是, 幻觉与梦境成为先锋小说家最热 衷于耕耘的私人领地, 现实的隐退使绝对的尺度几乎不可能 成立, 而梦幻同时代表着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充分个性化的感 知方式。孙甘露的 《访问梦境》 叙述者象幽灵一样自由地 里, 穿梭于自己的梦境, 小说中的意象如丰收神、 闪闪人、 剪纸院 落、 反陈述节、 失散者协会、 睡意广场等完全是不可重复的私 人化象征, 其含义的不可索解性与任意解释权无论对读者还 是作者本人来讲都是一样的。 “在向传统小说文体规范挑战 的诸多探索中, 孙甘露无疑是最极端的挑战者。他的每一次 写作都是一次'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戏, 在把小说的叙事功能 转变为修辞风格的同时, 孙甘露最大可能威胁到小说的原命 题。 ”此番评论用于先锋文学身上也毫不为过。 (3) 反体裁与反小说。先锋小说家立志走一条文学形式 的彻底创新之路, 其动力与焦虑之一, 便是如何摆脱前辈作家 的影响, 如何切断与传统文学可以辨识的联系。文学传统最 为稳固的因素是体裁的划分及各自规定的性质与范围, 于是 颠覆体裁、 取消体裁、 模糊不同体裁之间的边界成了克服影响 焦虑的捷径。同时, 后现代主义提倡 “无体裁的写作” 也给了 先锋小说家实验方向的启迪和理论上的支援。 王岳川在评述 后现代写作模式时指出:当小说什么都想说却什么也不想说 “
文 艺 理 论
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
——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
◎卢秀萍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 先锋小说人以特征鲜明的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 在形式追求与探索的路上, 比其它 思潮与流派都走得更远。它在小说观念的拓展、 小说叙事方式的更新、 小说语言的实验和小说风格的多样化方面显示了 其先锋的姿态与创作的实绩。然而, 作为一个小说流派, 一股文学思潮, 先锋文学为什么能够如此大张旗鼓的开始, 又如 退潮般迅速地调转方向, 我想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与读者的脱节、 作者创作的枯竭、 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先锋文学 衰落 枯竭 原因
注释: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版, 297 第 页.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怯魅与当代文学变革.第 111 页.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版. 王蒙.先锋文学失败了吗.今日先锋.三联书店,1994 版, 4 页. 第 参考文献: [1]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2]洪自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80
2008 年第
8期
安徽文学
文 艺 理 论
清, 当小说不再讲述一个故事则想表达一种意图, 却又一再使 其含混而导致一种 ‘非自愿的意义过剩’ 小说就变成了关 时, 注读者冷漠和在读者与作者之间客体的关系中发现小说新层 面的样式。 小说写作成为一次大胆的冒险, 边界不复存在, 只 要写作即可命名为 ‘小说’” 。 (4) 纲领性与弥散性的反讽。 反讽即语言与语言、 语言与 意义与本意之间可能出现的各种脱节与矛盾现象, 依靠言外 之意和旁敲侧击, 造成讽刺谐谑的意味。 在先锋小说中, 反讽 性描写与反讽手法随处可见, 常常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 扩大化、 弥漫性的反讽, 不单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且是塑造人 物、 呈示主题的艺术方法; 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同时 也提升为一种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反讽作为审美 的生活态度, 是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立场密切相关的。反权 威反传统反超越性使一切事物变为无重量的不可承受之轻, 使心灵躲避真理而展现其卑微性与琐碎性。 于是反讽在先锋 小说中成为纲领性的艺术原则与特征。 与传统意义上和以往 作品中的反讽相比较, 先锋小说中的反讽不再是怨天忧人的, 而是自嘲自卑的; 不再是激烈激情的, 而是冷淡冷漠的; 不再 是保持距离的, 而根本上是置身局外的; 不再是选择性特指 的, 而几乎是泛指一切的。 在新时期文学二十年历程中, 先锋小说人以特征鲜明的 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 在形式追求与探索的路上, 比其它思潮 与流派都走得更远。它在小说观念的拓展、 小说叙事方式的 更新、 小说语言的实验和小说风格的多样化方面显示了其先 锋的姿态与创作的实绩。 然而, 作为一个小说流派, 先锋文学 为什么能够如此大张旗鼓的开始, 又如退潮般迅速地调转方 向, 我想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与读者的脱节。 从先锋文学的内容来看, 先锋文学是游戏, 行为艺术和抽 象的结合, 它最突出的是突破传统, 突破旧形式, 它的本质是 反理性, 反社会世俗的眼光。它表现为对传统人文精神的极 度绝望, 有精神分裂, 妄想狂, 白日梦等的心理现象。它的艺 术性是内向的, 向着人的灵魂的深处的。 先锋作家以死亡, 暴 力, 性来表现神秘和虚无, 采用眼花缭乱的叙述技巧和语言技 法来组织文章, 是对文字混乱的改造。比如说孙甘露的 〈呼 〈 吸〉 中, 〉 自我与人性得到相当的关注。孙不断地对自我存在 的价值, 对自我反思和逼问, 集中反映了人性的绝望和痛苦的 一面。先锋派作家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让读者走进他们的圈 子, 他们在自己编造的圈套中游戏, 公然地在故事之间穿插了 对故事编造手段的炫耀, 他们得意于展示故事衔接处的螺丝 钉和链条, 摧毁读者刚刚建立的连贯思维。 但是小说毕竟不是心理记录, 不是只有绝望与痛苦。一 部好的小说首先要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 人们的心灵之镜不 能只折射个人最细微的感觉, 它应该是面对社会上的人, 历 史, 文化。在这种情况下, 先锋文学脱离现实了, 成为语言的 艺术和想象的艺术。 它凭空虚构和零度情感的冷漠使小说内 在的情感力量消失殆尽, 作家关闭了与读者建立交流的路径, 读者的每一次阅读如同面对一堵无声的墙, 妄自猜测着背后 的心跳。由于这些人的拒绝, 超前的叙事无法广泛传播。这 种向读者挑战的文学自身也就隐含了衰落的危机--疏离读者, 终将为读者所疏离。 先锋作家们过度地沉溺于自我和文章的 智力游戏, 也更加使他们的文学远离读者, 他们的作品也成为 了象牙塔内的孤芳自赏。 二、 作者创作的枯竭 首先那些充当艺术先锋的人们的身份是不明确的。 这些 先锋作家不是标准式的 “知识分子” 但是他们又有些知识分 , 子的特征, 他们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 使他们在外在环境和内 在的文化素养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 “先天不足” 这使他们对 。 自身和人性的探索不能继续下去, 不能提高到文化哲学的高 度。 他们的兴起在于援引了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结构形 式, 我觉得先锋作家在创作中, 是先有形式, 然后用形式写成 一个个灰暗的画面, 然后再套入情节内容, 他们只要稍稍运用 技巧融会贯通便能写出浑然天成的作品。 马尔克斯的 《百年孤独》 的传入中国就给中国当代文学带 来强大冲击力。在 1986 年以后, 马原、 扎西达娃的作品中首 先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之后苏童的 《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格非 、 的 《迷舟》 等作品多少也沾上了 《百年孤独》 的影子。 作者用一 个简单的短语让文本的叙述产生极大的空间转换, 原本隐藏 在故事之后的叙述者一下跳入情节, 将所有的思维牵扯到了 “许多年后” 然后又飞快的将思维重新送进当时的时态, , 如同 一次迅速超重又失重的上升与下降。包括话语形式、 叙事策 略、 语言结构等方面, 先锋作家也争相向西方作家模仿。 由形 式决定创作内容, 这导致了作者创作源泉的枯竭。 三、 社会的负面影响 不能否认, 先锋文学对当代中国小说艺术水平的提高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先锋小说过度的形式 化和虚无主义给文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比如先锋小说将人变 成了一个个符号, 而体现出来的是消极的人的欲望。先锋小 说多是悲剧, 而这些悲剧人物不是呈现出英雄, 而是无辜的小 人物, 它用细腻的语感描述偶然而神秘的死亡事件。这些导 致了人性和理想精神被消解,导致了 90 年代的人文精神危 机。 这个负面影响事实上对正处在构建人文精神和转型期间 的中国文化不利。在九十年代开始的物质至上主义, 经济改 革造成的文学商品化, 大众传媒、 通俗小说、 新闻纪实的盛行 中, 先锋作家重新找到了生存之道。 终于, 在历史发展的潮流 中, 它走向衰亡。 王蒙曾说: “没有先锋没有怪胎没有探索和试验就没有 艺术空间从而也是心灵空间的扩大, 空间的扩大正是先锋艺 术大获全胜的标志---正是先锋的胜利使先锋不再成其为先锋 了。 ”的确, 先锋小说告一段落, 它显示了片面中的深刻, 激进 中的失误。但它的影响将会是久远的。
在新时期文学中, 先锋派文学是最自觉地追求文学自主 性、 有着最鲜明现代主义精神的文学流派。先锋文学通常是 指在中国文坛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 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 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 主要 表现在小说创作中, 也被称为 “新潮小说” “试验小说” 或 。先 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 思想主题、 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 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迥 然不同的特征。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有马原、 残雪、 苏 童、 余华、 叶兆言等人。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精神源头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代文革 地下诗歌及小说领域的探索。 它表现出来的文化批判意识可 以归结为对疯狂的文革的反思与批判。在文革后有朦胧诗、 王蒙意识流小说、 高行健的戏剧等实验性文本。1986 年, 先 锋小说叙事方式的错综变化、 叙事角度的变幻不一引起文坛 和评论界的全面关注, “先锋” 才成为声势更加浩大 1987 年, 的一股潮流。 代表作家有洪峰、 余华、 苏童、 格非等, 他们的形 式写作的风气很快袭卷整个文坛, 引起一阵纷起效尤的跟风。 然而, 除 1989 年之后的先锋派内部开始显示出衰变的痕迹, 了北村此时还执著于语言迷津的创作外, 写作者们已开始隐 约地向外游移。 张扬一时的先锋文学在两三年的短暂繁荣之 后渐渐隐落, 到了九十年代初的时候, 大部分先锋作家已另寻 出路, 或陷入新写实的潮流, 或迷恋于对古旧或不太古旧的家 族演变的叙述。 在当今文学相互影响与交流世界语境中, 后现代主义作 为一种文化形态与艺术准则, 并不一定与经济基础直接挂钩 或完全同步, 后现代技巧” “ 更不是西方的专利。先锋小说家 对后现代主义文学自觉或不自觉的借鉴, 使他们的作品或多 或少地具有现代主义印记。它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倚重叙事方式与叙事技巧。从倚重故事内容到倚重 讲述故事的方法, 将叙事重心从 “讲什么” 转移到 “怎么讲” 视 , 叙事方式为小说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与形式因素, 是先锋小说 最显著的特征, 也是其形式主义倾向的第一表征。在这种小 说观的支配下, 叙事方式获取了独行其事的操作自由和舒展 想象力的创造身份。它不再是主题的听话的仆从, 也不必顾 忌或迎合读者被传统叙事方式所训练出来的阅读习惯例; 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