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浮力概念及方向(2)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知道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2.过程与方法(1)通过漂浮物体和设计实验证实下沉的物体受向上的力,引入浮力概念(2)通过对比与重锤线的方向,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3)通过分析液体压力,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4)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三、教学过程设计1.本节课从“辽宁舰”海上行进的图片引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从理论上认识浮力的存在。

针对学生学习时的误区: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利用教材实验给学生做演示,得出浮力的定义2.通过教材的正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木块的各个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进行分析,再通过压力和压强的关系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通过观察漏斗内乒乓球的浮沉来验证理论推导的真实性,避免学生产生:物理是一种枯燥无谓的推理,明确科学和实践的不可分割。

3.通过摁下浮筒时手上不同的感觉和观看死海中人漂浮的照片,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在通过简单分析帮助学生缩小探究范围降低探究难度,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对各组进行的实验进行分析归纳。

在1.2.3各个知识点后紧跟一个简单例题和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四、教具学具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浮筒、铝块、水、硫酸铜溶液。

五、教学过程(一)、认识浮力“辽宁舰”在水上前行时,竖直方向受力平衡么?都受什么力?这个向上的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浮力板书: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力,这个向上的力叫浮力。

3、力的方向如何呢?观察实验板书:竖直向上确定浮力的方向后,对浸入在液体中的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出求浮力的方法:“称重法”,即F浮=G-F4、浮力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压力的情况,找出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四个侧面所受压力关系F=0合上、下两面所受压力关系∵p向上>p向下∴F向上>F向下F= F向上-F向下合浮力是液体对物体的压力的合力学生:观察漏斗低端未堵住与堵住后乒乓球的浮沉情况,进一步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

4、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体验:将浮筒慢慢摁入水中,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

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人在死海中可以轻易地漂浮在水面,在淡水中却不能,猜想福利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木块放入水中可以漂浮在水面,金属块放入水中会下沉,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与物体所在的深度有关系、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系、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系、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系、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系......对于物体的体积和形状等简单因素通过简单推理集体排除后在对剩下因素进行探究结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进入深度相同时,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无关。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六、小结让学生谈谈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

七、当堂检测八、板书设计浮力一、浮力概念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称重法”F浮=G-F二、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F浮=F向上-F向下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浮力》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尚未完全形成,但是学习精力充沛,感性认识丰富,求知欲强烈,记忆能力好,但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对老师的依赖性强,学习自信心不强,基于以上特点课堂教学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的概括能力,能尝试解决问题。

但是思维形式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实验对浮力进行认识和理解来帮助学生学习。

八年级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且有相应的生活经验《浮力》效果分析在本节课中,我从理论推导出发,结合多组演示来验证推导的结论,创设多种情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通过漂浮受到浮力和利用弹簧测力计验证浸没物体也受到浮力得出所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这个过程学生可以顺利的学习。

浮力产生原因推导难度稍大,大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加强。

2.通过活动和图片展示,学生可以猜测出浮力大小的可能影响因素。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因素,最终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认识到需要使用控制变量法,并且认识到需要通过多组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本节课通过测评及课后小结,学生反馈情况得出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浮力》教材分析认识浮力,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在似是而非的地方切入进行研究。

教材安排实验1(称重法测浮力),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作用的结论。

同时让学生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大小的方法。

浮力的方向,教材中只提到向上,这里我通过平衡力推导结合实验验证得出浮力方向为:竖直向上浮力产生的原因,教材中通过对正方体木块在水中浸没时的受力分析结合前面所学液体压强知识进行推导,这里我引导学生观察漏斗内乒乓球的浮沉来进行验证。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材给出多种情景,目的是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这里我引导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去验证自己的结论。

学案:浮力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知道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新课学习】一、测量物体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2、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为F。

思考:两次称出的重力是否相同?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浸在液体中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什么关系?分析归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浮力的方向是;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F浮= 。

例1.一个石块重5 N,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将其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则该石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 _ N。

二、浮力的产生活动: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观察乒乓球是否浮起。

然后将瓶口堵住,再观察乒乓球的情况。

分析归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例2.一个竖直悬挂在水中的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5N,底部受到水的压力为13N。

你认为这个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为N。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探究浮力与物体浸没后的深度(水面到圆柱体上表面的距离)的关系记录表格深度h / cm重力G / N弹簧测力计示数F / N浮力F浮/ N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水中后的深度。

(填“无关”或“有关”)2.探究浮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记录表格圆柱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V/ 格重力G / N弹簧测力计示数F/ N浮力F浮/ N结论: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浸在液体中的越大,浮力越大。

3.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记录表格液体种类水五水硫酸铜溶液重力G / N弹簧测力计示数F / N浮力F浮/ N结论:物体浸在液体中体积的一定时,越大,浮力越大。

例3:如图所示:A为木块,B为铝片,C为铁球,而且V A=V B=V C,把它们都浸没在水中,则它们受到的浮力F A、F B、F C之间的关系是:F A F B______F C(填“<”、“>”或“=”)四、小结: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课堂小测A组题1.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

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A.F1B.F2C.F3D.F42.小明将重为3 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 浸没在水中,石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石块在水中所受浮力为N,浮力的方向是。

3.一正方体铁块在水下某深度时,上表面受到15 N的压力,下表面受到20 N的压力,则此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N 。

4.如图所示,物体A漂在液面上,请画出物体A所受到的浮力F浮的示意图。

B组题1.将两个物体分别挂在两个弹簧测力计下,然后将它们都浸没在水中,发现两测力计减少了相同示数,说明两物体的()A.质量相同B.体积相同C.重力相同D.密度相同2.用弹簧测力计称得一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为5N,请回答下列问题:①把它部分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示数为2N,此时石块所受浮力为________N;②若全部浸入水面下10cm处,示数为1.5N,此时浮力为__________N;③在全部浸入水面下50cm处,此时浮力将__________。

(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比较①②可知,物体所受浮力和有关,而由②③可知物体所受浮力和无关。

3.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 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6.9 N,此时铁块所受的浮力为N,当铁块一半进入水中时,浮力是N。

4.有一边长为10㎝的正方体浸没在水中, 上表面距水面15㎝,则物体上表面所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___Pa, 压力是_________N;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__ Pa, 压力是_________N, 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差是_________N;侧面受到水的压力差是_______N;物体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N。

(g取10N/kg)《浮力》课后反思一:亮点①演示实验现象明显②用硫酸铜溶液代替食盐水溶液,液体密度更高也更稳定,学生在进行分组实验室更容易得出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③理论推导与实践相结合,体现物理和生活的关系也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④讲练结合,学生达标率高二:不足①小组中学生搭配不均,出现个别小组分工混乱不能有序进行实验的情况。

②受实验器材限制,测力计量程和物体重力相差稍大,读数误差偏大。

《浮力》课标分析1.通过实验,认识浮力.①感知浮力辽宁舰漂在水面上(由二力平衡进行推导)②测量浮力(称重法)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水中时,测力计示数不相等: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浮力可以计算F浮=G-F③产生原因a:从液体压强推导b:乒乓球实验验证让学生在实际应用测力计的过程中认识浮力并能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现象进行验证。

2.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①由手摁浮筒逐渐浸入液体时手的感觉②观看死海中人漂浮的图片在学生进行多种猜想后,引导学生应用物理探究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