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夜校工作计划
导语:重点围绕农民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安全生产、计划生育、惠农知识宣传、禁毒禁赌宣传、种养殖技术培训等。
全镇7所农民夜校共开展培训学习活动30余场次,参加培训人数近千人,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通过前期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农民夜校已经成功在各村居创办完毕,党委政府多次深入各村督促指导工作,并对村居课件设计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确保当前工作能够更进一步的提高。
夜校工作计划为奋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就业能力和劳动收入,克枯乡全面开展“农民夜校”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于9月13日召开农民夜校专题会议,次日制定了《克枯乡乡创办“农民夜校”实施方案》,方案确定了建设“农民夜校”的总体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培训内容、具体措施及领导小组,为创办“农民夜校”提供了有序保障。
二是挂牌成立学校。
依托乡、村组织活动场所、农家书屋、远程教育、文化活动室等场地,在乡政府和2个贫困村分别拟建能容纳60人以上的“农民夜校”2所、教学活动阵地3个,逐步落实教学场地设备配置,做到后期教学有场所、有人员、有讲桌、投影仪、电视音响等,真正把农民夜校建
成多功能学习教育的教学阵地,目前两所学校的教学阵地已基本完善,已挂牌成立。
三是配备师资教材。
重点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将帮扶单位领导、驻村干部、农技人员、“第一书记”、学校教师、农村知识青年、“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等作为重要的教学力量,并及时充实“脱贫攻坚师资库”,做到每所“农民夜校”至少有6名相对固定的专兼职教师。
截至目前,全乡2所“农民夜校”已配备专兼职教师12名,大寺村已召开启动会及第一堂夜校授讲,反响热烈,达到了效果。
四是定管理制度。
两所夜校制定了《“农民夜校”管理制度》,并都已上墙实施,明确了管理对象、培训课时、上课要求、考勤制度和安全教学等10项制度,确保群众在上课期间有组织、有纪律、有制度、有安全保障。
夜校工作计划根据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全面开办“农民夜校”的通知》(川组通〔20xx〕89号)及中共遂宁市委组织部、中共遂宁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遂宁市开办“农民夜校”工作方案的通知》(遂组通〔20xx〕204号)精神,结合射洪工作实际,决定在全县所有行政村开办“农民夜校”。
现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结合“四好村”创建活动,在全县所有行政村开办“农
民夜校”,XX年1月底实现“一村一夜校”目标。
通过开办“农民夜校”,进一步丰富我县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建设县域经济排头兵、工业强市主力军、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凝聚强大合力。
二、工作要求
“农民夜校”建设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农办共同负责全县面上统筹,各乡镇(街道)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全县80个贫困村“农民夜校”在今年11月底前全部启动建设,12月底前全面开班授课;非贫困村“农民夜校”在XX年1月底前全面开班授课。
(一)建设标准。
“农民夜校”要坚持有教学场地、有学校标识、有管理人员、有施教设备、有师资配备、有教学教材、有运行机制、有学习活动“八有”建设标准。
原则上,每所“农民夜校”都要有一个不少于90平方米的教学活动场地、一套运转正常的远程课件收视系统、一套满足正常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用具、一批开展文体活动必需的设施装备。
(二)硬件配置。
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主,统筹整合村级学校、民俗文化院坝、农家书屋、居民院落等场地资源,在合理功能化布局的基础上,全力保障“农民夜校”教育教学活动场地。
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设施、乡村广播,有条件的地方可配备高清电视机、投影仪、
LED显示屏等设备,创优“农民夜校”教学条件。
(三)机构设置。
“农民夜校”管理机构原则上由1名负责人、1名以上具体管理人员组成。
贫困村“农民夜校”由驻村工作组组长或第一书记为负责人,非贫困村“农民夜校”由村党组织书记为负责人,重点从大学生村官、村级后备干部、优秀党员至少确定1名政治坚定、业务熟练、群众信服的人员负责“农民夜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四)师资配备。
主要从领导干部、技术专家、学校教师、致富能人等人员中择优聘请“农民夜校”专兼职教师,确保每所“农民夜校”至少有6名相对固定、素质较高的教师。
以乡镇为单位,要建立“农民夜校”师资库,对热门课程和急需紧缺教师实行联聘联用,统筹聘用,打捆使用。
各级党组织书记、联系单位主要负责人、驻村帮扶工作组干部和第一书记要带头上讲台,并定期组织各级党员教育师资库教师送教下基层,多渠道满足“农民夜校”师资需要。
(五)教材设置。
坚持“系列化立题、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协作”教材开发机制,围绕道德法治、基层治理、文明新风、感恩教育等公共科目,重点抓好政策法规、公共知识、农业技术和先进典型等类别教材建设。
建立县乡两级教材资源库和共享平台,确保20xx年底,县级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不少于50种,音像教材不少于20小时;乡(镇)级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不少于20种。
当前,要重点围绕省委、市委、
县委重大决策部署,以及本地脱贫规划和群众实际需要,优先配好脱贫攻坚专门师资,大力开发脱贫攻坚专用教材,切实满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需要。
(六)教学方式。
按照“需求导向、分类施教、注重实效”原则,每年对农村群众进行全覆盖培训,贫困村夜校要对贫困群众开展针对性强的脱贫培训,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普遍掌握1至2项实用技能。
结合群众素质、农时农事、民族民俗等实际,灵活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对外出务工、居住分散、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采取远程教学、上门送学、结对帮学等办法,不断提高群众参学率和满意度。
贫困村“农民夜校”要更加注重学用结合,采取体验教学、实践锻炼、先学带后学等方式促进贫困群众学以致用,引导大家将学习成果体现在转变观念、移风易俗、发家致富上。
(七)管理机制。
立足“因材施教、务求实效”原则,建立健全培训需求调研、培训信息预告、培训学时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等制度,原则上每所“农民夜校”平均每月开展集中学习2至3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
建立健全“农民夜校”学校建设、教学培训、活动开展、日常管理等工作台账,不断提高“农民夜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街道)要切实履行“农民夜
校”建设职责,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向县委组织部、县委农办上报建设情况,定期督促检查。
大力宣传开办“农民夜校”的重大意义、工作措施和学用成果,努力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的良好氛围。
适时开展现场观摩交流和示范夜校评选活动,总结推广各地的典型经验,特别要注重总结宣传利用夜校服务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推动“农民夜校”建设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强统筹结合。
各乡镇(街道)要把“农民夜校”建设与“四好村”建设统筹结合,作为评选“四好村”的必备条件,要协同科技、教育、文化、卫计等部门与“农民夜校”开展对口帮扶,配合党员教育“三学院三基地”、党校等机构与基层“农民夜校”结对共建;要结合领导干部“走基层”活动和脱贫帮扶,经常深入脱贫攻坚联系村“农民夜校”调研指导、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农民夜校”办学水平。
(三)加强经费保障。
将“农民夜校”建设经费纳入县级财政保障,在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中安排资金用于“农民夜校”日常开支。
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农民夜校”阵地建设,协调农业技术、乡村旅游、劳务开发、农村电商等培训项目和师资力量向“农民夜校”倾斜,统筹抓好农业、畜牧、林业、水产等专用教材建设,更好更高效地服务农民脱贫致富。
(四)加强督查检查。
将“农民夜校”工作纳入基层党建
目标考核内容,贫困村“农民夜校”工作同时纳入乡镇“五个一”帮扶力量考核内容。
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县“五个一”帮扶力量协调小组办公室将定期不定期对“农民夜校”建设情况进行督查暗访。
各乡镇(街道)要切实抓好抓实“农民夜校”建设工作,如发现工作推进不力、建设进度迟缓等情形,将从严追究问责。
各乡镇(街道)请于11月22日前将贫困村“农民夜校”的具体建设方案及建设推进情况上报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农办,非贫困村“农民夜校”的具体建设方案及建设推进情况于11月25日前上报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农办。
夜校工作计划为推动公民道德教育工作常态化和制度化,紧密围绕“工业强镇、产业富镇、特色小城镇”带动战略,精准“一园三区两中心”目标,长沙镇四举措落实“农民夜校”活动。
一是成立“农民夜校”工作领导小组。
镇党委副书记袁春涛任组长,办公室设在镇党建办,负责该活动的统筹协调,保证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各村(居)支部书记,结合该村实际,制定实施意见,报镇党建办审核通过后,于每月28日将活动开展情况以图片、信息、简报等形式及时上报。
三是活动方式多样性。
结合我镇实际,分区域、分行业、分需求进行组织,以“百姓龙门阵”、“道德讲堂”、“双恩教
育”、“远程教育”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确保活动全覆盖、零遗漏。
四是强化督查制度。
以党建联系人、村支部书记为核心牵头人,及时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指导组织,协调各方力量,监督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确保夜校培训的资金、师资、设备、人员到位,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我镇20xx年作风效能建设和党建工作年度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