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传播学角度浅析《新闻三家谈》

从传播学角度浅析《新闻三家谈》

从传播学角度浅析《新闻三家谈》
张玲2009年9月,山东卫视公共频道推出了省级地面频道第一个专家点评类节目——《新闻三家谈》,秉承着“新闻之道,民生为先”的理念,《新闻三家谈》这样一档电视读报节目以其独有的特色赢得了广泛的受众,在开播几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小小的成功,是不无原因的。

一、《新闻三家谈》体现了民生新闻的传播学本质——受众本位的理念
受众本位思想的出现,使得传播者重新审视受众的地位及其信息需求并开始真正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制作新闻。

早期的“魔弹论”早已不适应整个新闻传播事业,以美国大选为研究对象的“伊里调查”发现受众对他所接受的信息并非像“魔弹论”形容的那样“应声而倒”而是对所接受的信息惊醒选择性接触、认知、理解和记忆。

“人们选择性找出与他们已有态度和信念一致的信息并避免与其观念不一致的信息”1。

并且,“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体,也就是说,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并非是漫无目的的,他们有自己的信息需求并因此产生了使用媒体的动机,这种动机使其主动的使用或利用媒体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践我们可以得知,只有了解受众,关注受众,贴近受众我们的传播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新闻三家谈》以其平民的姿态恰到好处的“迎合”了受众,这是其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宝。

首先,受众具有求知求趣心理。

《新闻三家谈》在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内整合各家报纸的新闻信息和新闻观点,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有序的整理、筛选,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无不满足了受众在短时间内有效的获悉天下风云变幻的心理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人们在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出现交往、娱乐、归属等需求,求趣的心理是人人都有的,这一需求也源于受众缓解紧张焦虑的深层精神需求。

“富豪相亲派对”、“牛司机边开公交边看书”等等的这些社会民生新闻不仅给受众带来了娱乐,莞尔一笑的同时也给其带来的深层的思考。

因此不论是求知还是求趣,这种贴近性、亲切感使得《新闻三家谈》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这是《新闻三家谈》所追求的,也是其受众本位思想的良好体现。

其次,从大众传播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大众传播具有工具性和消遣性。

《新闻三家谈》则很好的的履行了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这两大功能。

《新闻三家谈》由“睿头条”、“闻天下”、“三家博论”、“三家深谈”等几个板块组成,每一个板块都选取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报纸信息播报的同时加入相应的评论,对
1《对媒体效果的理解与误解》【美】麦克劳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资讯进行了良好的整合,拓展了观众的视野,主持人嬉笑怒骂的或幽默或讽刺的语气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对视一笑,更重要的引起更深的思考。

传播知识和消遣娱乐两不误,这不是受众的需求吗?不是《新闻三家谈》受众本位理念的很好的体现吗?
二、《新闻三家谈》是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优良产物
《新闻三家谈》是一档电视读报类节目,是电视与报纸两大媒体互相融合的产物,这一形式突破了影像信息传播新闻事件的局限,因为文字表达较之影像传播要求低,表达的内容相对广泛,报纸与电视的融合在内容上恰好弥补了一般的电视节目的局限性,使电视表达了更多以前不能表达的内容。

电视与报纸有着不同的受众,但是像《新闻三家谈》这样的新闻读报节目,虽然主要是传递报纸信息但由于大多采用“读”的方式,这使得电视在获得原有受众的同时有可能吸引一部分报纸读者,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受众。

电视与报纸的融合是一种双赢。

对于电视而言,节约了成本也丰富了信息源、信息量和节目形态;对报纸而言则有利于拓展其新闻的“覆盖面”,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对二者而言则都相应的扩大了受众面。

《新闻三家谈》通过对新闻报道的解读,告诉了观众发生了什么,对新闻评论的播报与阐释,帮助读者分析新闻,引导读者看新闻。

对信息的有效整合利用,以大众化的形式将新闻进行重新梳理并传从给受众。

需要指出的是《新闻三家谈》不同于一般的新闻读报类节目,它并非是对报纸的简单“拿来”,而是在“拿来”的同时对其进行加工制作,这不仅是信息的深化也是对信息的再次把关,在“厚报”时代的今天,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状态下是是非常受观众欢迎的。

三、《新闻三家谈》自身的制作独具特色
新颖的电视节目,通俗的事件,辛辣的教授观点,全新的三维数字背景,镜头景别上大量使用双视窗这一系列的特点使得《新闻三家谈》在播出伊始便收到了好的反响,收视率居高不下,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

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来看。

1、电视化传播,节目内容与形式通俗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记忆效果看,听到的信息能记住20%,看到的信息能记住30%,边看边听的信息能记住50%之多。

报纸是平面传播的,读者无法倾注视听感受,报纸通过电视传播就增加了视觉、听觉特征,调动了观众的多感官参与,变得直观而生动。

《新闻三家谈》采用的这种电视读报形式避免了个人读报时的单调,整个节目分为“睿头条”、“闻天下”、“三家博论”
等几大板块,选择重要而受众又普遍关注的新闻进行摘读并了加入了多方的评论,有时还加入主持人的辛辣的个人观点。

这不仅有别于个人默不作声的阅读,而且这种述评结合的方式既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加深受众对新闻背景的了解又表明立场,在一定程度上还揭露了事件的本质,引发观众的思考。

2、个性化、独特化的主持人团队
《新闻三家谈》的三位主持人不同于其他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他们并非专业的主持人,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他们都是来在高校新闻专业的教授。

可以说,王晓舒、常庆、任者春三位教授独特的人格魅力,睿智的头脑和个性化的点评语言不失为《新闻三家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们把严肃的报道内容和深刻的理解分析深入浅出的加以表达,把高深的问题平民化、口语化,把“读报”与“聊报”、“评报”结合起来,运用或幽默或讽刺的语言进行评论再加上或摇头或摆手等肢体动作,与那些没有感情的“播音腔”和对报纸的照搬照念相比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他们的点评虽短却透着智慧,往往一针见血,他们神态自然,亦庄亦谐,不掩饰,不造作,不矫情,嬉笑怒骂中使读者了解了新闻的真正内涵。

3、节目编排有序,样式新颖
《新闻三家谈》不像其他的电视读报节目那样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内播报数十条甚至几十条新闻加评论,一条新闻加评论平均不到一分钟,评论往往不深刻,浅尝辄止。

《新闻三家谈》在3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在几大板块的囊括下详细的阐述7-8条新闻,新闻要素齐全,论述深刻。

另外,节目在播出过程中并非一个主持人说到底,而是结合图片、视频、音乐、动画等多种手法,在视频中配以不同于主持人声音的解说,三维的数字显示背景屏,解说、视频和图片使用大屏幕,极大的提高了观众收看的清晰度。

这一系列新颖的编排样式大大的避免了节目的单调性,极大的提高了节目的趣味性与可看性,吸引了受众的眼球。

综上所述,《新闻三家谈》作为我省省级地面频道的第一个专家点评类节目,深刻的阐释了民生新闻的特质,深刻分析受众心理,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显示出来本身独有的特点,牢牢的抓住了自己的受众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到了那么一杯属于自己的羹,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成功的。

当然《新闻三家谈》也存在一些不足与劣势,譬如说新闻的本土化问题、主持人主观色彩问题等等,但是这有的是不可避免的,有的是可以在发展中不断改进的,如果《新闻三家谈》在播出过程中能不插播一些恶俗的广告会更完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