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新闻导语和主体

三、新闻导语和主体

第三讲导语和主体第一节导语概述一、导语的含义及理解“导”有先导、导引的意思。

顾名思义,导语是一篇消息在开头位置用以导引读者阅读的那段文字。

导语用最精粹的文字,简明扼要地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及其意义表达出来,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理解导语:⑴导语是位于“消息头”之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

先解释一下“消息头”。

在每篇消息正文的前面,都有“本报讯”、“本报消息”、“本报××(地名)消息”、“××社××(地名)×日×时电”、“××社晚报专电”、“××社供本报特稿”等字样,这就是“消息头”,它交代新闻从何时何地传来,由哪个新闻机构提供。

“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

如果消息很短,只有一个自然段,通常第一句话就是它的导语。

如果消息不止一个自然段,一般第一个自然段是它的导语。

也有前两三个自然段都是导语的,但比较少见。

⑵导语是消息的精华,它表达的是消息中最为新鲜、最为重要的内容。

⑶导语短小精悍,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

二、导语的产生和发展*(一)导语的诞生早期的不成熟的新闻,没有形成自身的体式,也谈不上有什么导语。

据说,导语的雏形诞生于1865年的美国。

当时,正是美国的南北战争时期,人们对这场战争非常关心。

为了迅速地向人们报道战争的情况,记者们纷纷采用1844年才发明出来的电报技术来传送新闻稿。

可是,当时的电报技术还很不完善,一篇新闻常常只传了一半甚至一个开头,就因技术原因中断了,影响了新闻的迅速传递。

于是记者们采取对策: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写在前头,略显次要的随后再介绍。

这样,即使电报中断,也有可能将新闻的核心内容传递出去。

这样做被认为是快捷有效的。

1865年4月14日,林肯总统遇刺,美联社驻华盛顿的一名记者迅速拍发了一条只有12个英语单词的消息:“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简明快捷,受到人们的肯定。

以后,一些媒体要求自己的记者如法炮制,这样,导语就诞生了。

(二)导语的发展**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在他所发的一则消息中写了这样一段导语:萨莫亚〃阿庇亚3月30日电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3月16日、17日横扫萨莫亚群岛。

结果,有6条战舰和10条其它船只要么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身碎骨,要么被掀到阿庇亚小城的海滩上搁了浅。

与此同时,美国和德国的143名海军官兵有的葬身珊瑚礁上,有的则在远离家乡万里之外的无名墓地上,为自己找到了永远安息的场所。

这个导语由于“五个W和一个H”完全具备,马上被奉为导语的楷模。

19世纪末,美联社总经理梅尔维尔·E·斯通要求美联社记者所写的每条消息的导语中,都要“新闻六要素”俱全。

这样的导语被称为第一代导语。

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初,也从西方学来了这样的导语写法。

任白涛在1922年出版的《实用新闻学》一书中,称导语为“冒头”,认为“冒头”是一篇新闻的“事件要纲”,作用是“诱起读者读欲”。

在随后的写作实践中,人们又发现了第一代导语种种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于是纷纷改造创新,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导语。

“第二代”导语的特点是不再要求“六要素”俱全,比第一代简明扼要。

“第一代”导语强调整体性和完整性,字数多,段落长。

“第二代”导语则只选择最重要的、最能激起读者兴趣的两三个要素写进导语,其余要素放到主体中再作表述。

“第三代”导语也强调精短,号称“一句话导语”,但它以“非一律化”为基本特征。

目前流行的“第四代导语”,强调自由化和吸引力,写得流畅、生动。

但它不注意对新闻事实的完整概括,不讲究精炼扼要,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

第二节导语的类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把导语简明地分为两种类型:直接导语和延缓性导语。

一、直接导语直接导语就是直接叙述新闻事实的导语。

它在新闻写作实践中被广泛运用,是导语的主要形式。

直接导语的特点是简捷明了。

例如人民日报2006年11月2日刊登《曾培炎会见英特尔公司懂事长》的导语: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1日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英特尔公司懂事长巴雷特一行。

直接导语叙述的事实,一般是非常单纯的,只包含一个明确具体的新闻事件,如:集歌舞娱乐健身功能于一体的鞍山‚皇家不夜城‛开业不到7天即被责令关闭,目前仍在停业中。

鞍山市委、市政府对此的解释是:它位于鞍山烈士纪念馆一层,‚不能容忍在烈士头上跳舞‛。

——1996年3月25日《工人日报》直接导语也可以将两个新闻事实合并在一起叙述出来,但这两个事实必须有紧密的关联,如:准备出国访问的我省两个外访代表团日前被省政府取消,元月6日,程安东省长在总结前不久政府代表团访欧工作时,说明取消两团的根本原因是其不符合‚高效率、快节奏、办实事‛原则。

——1996年1月11日《陕西日报》广州医学院疫苗科研工作取得了两项成果。

一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新药和一种预防幼儿肝炎病毒的疫苗相继研制成功,为癌症和肝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1999年11月8日《粤港信息日报》这两则导语,所叙述的都不止一件事情,具有复合性。

直接导语也可以是综合性的——概括叙述一种普遍现象。

例如:农业领域有巨大的投资空间和发展机会,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的共识。

一批先期进入农业的企业奋斗经年,已经硕果累累,更多的大中型企业正陆续制定计划、筹措资金启动项目,准备全方位参与农业的深层次开发。

——1996年1月14日《人民日报》二、延缓性导语相对于直接导语,延缓性导语又可称为间接导语。

它不直接叙述新闻事实,而是通过描绘场面、渲染气氛、解释概念、介绍背景、引用典故等方法,先作铺垫,然后再说出新闻事实来。

这样写的目的是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麦尔文·曼切尔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直接导语和延缓性导语的区别,我们不妨照录如下:直接导语:国家主席胡锦涛1日在人民大会堂同正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将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几内亚比绍总统维埃拉举行会谈。

双方就发展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双边关系达成重要共实。

——2006年11月2日《人民日报》华盛顿2月2日讯丹尼尔〃莫伊尼汉今天辞去了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职务。

——《纽约时报》延续性导语:直到最后一刻,丹尼尔〃莫伊尼汉还在说,他不知道是否应该辞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职务。

他说:‚我下了30次决心‛,‚就像马克〃吐温讲的‘戒烟容易得很,我已经戒了一千次’‛。

上周,莫伊尼汉最后下了决心:辞职。

——《时代》杂志本报讯(记者张虹红)在人们印象中,联合国是个开会的地方,很少有人知道,联合国也是个蕴藏巨大商机的市场。

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近日公布了4月份在全球的采购招标计划,面对一系列科技含量并不高的商品,本市众多企业却无动于衷,任商机从身边溜走。

(第14届中国新闻奖2等奖消息作品《面对商机,为何无动于衷?》的导语)直接导语与延缓性导语的区别:直接导语开门见山,直奔要害,延缓性导语则要么兜一些圈子,引逗起读者的兴趣来;要么采用比喻、暗示的方法,间接揭示新闻事实。

在应用中,要注意直接导语和间接导语的不同适用范围。

1、直接导语适用于时效性强的新闻和硬新闻,延缓性导语适用于时效性较弱的新闻和软新闻——快新闻和硬新闻无暇迂回,最好是直截了当,较慢的新闻和软新闻则可以从容地曲径通幽。

2、直接导语适用于广播、日报等快捷的媒体,延缓性导语适用于周刊、杂志等出版周期较长的刊物——因为出版周期长,报道的新闻一般都落在别的媒体的后面,就必须靠加强趣味性来赢得读者了。

第三节导语写作手法消息导语的写作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现在我介绍几种常用的手法:一、叙述情节简练生动将导语情节化,也就是把新闻事件浓缩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精短小故事写出来做导语。

请看下列例子:一个名叫品托的小男孩在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城公共汽车上打了一个喷嚏,三天之后,坐在他旁边座位上的健壮的劳动者厄瓜多病倒了——他患的是可怕的曼谷型流行感冒。

——法新社曼谷1980年1月15日电美联社加利福尼亚州克洛维斯1975年5月29日电当达雷尔〃迪特里希看到一个老年妇女的房子摇摇欲坠时,他吃一惊。

于是,他发动大伙前去修理房子。

这两则导语虽不长,但情节相对完整,像一个微型小故事,生动,有魅力。

二、略作描写有形有神消息是一种多用叙述、少有描写的文体,在导语中更不能展开精雕细刻的描写。

但用三言两语,或者一两个生动传神的词汇略作勾勒,不违背简练务实的原则,又达到生动传神的目的,对于导语来说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写法。

请看两则导语:今天下午,记者终开见到了陆蓓英。

撩开门帘进来的,是一个身材瘦小的年轻妇女。

她一头披耳短发,遮住了瘦削的脸庞,只有两只眼睛透出神采来。

(2002年7月8日《文汇报》)这条导语用“身材瘦斜,“瘦削的脸庞”,“只有两只眼睛透出神采来”,来描写被拐卖妇女陆蓓英的外在形象是最富有特色的,因而让人读之便欲罢不能。

可见,描写并不一定要运用铺张的文字。

新华社华东1948年10月10日电 9月28日上午8时,在胶济路北侧寿光县境内弥河上的张剑桥头,我寿光公安局盘查扣留了一个穿着黑色旧棉袍,用毛巾蒙着脸,躺在一辆大车上呻吟的‚商人‛。

这就是从济南逃出来的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王耀武。

活捉王耀武一段导语,有对王耀武的肖像描写(穿着黑色旧棉袍)和行动描写(用毛巾蒙着脸,躺在一辆大车上呻吟),但也只用了20余字。

三、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在导语中提出问题,可以对新闻事实起到强调的作用,同时启发读者的思考。

但是导语不能只单纯地提问题,问题必须和新闻事件结合起来。

或者先用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紧接着叙述新闻事实;或者先叙述新闻事实,接着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读者思考新闻事实的根源和意义。

材料一:美联社纽约电 (记者:克里斯〃安吉罗)假如你经营一家旅馆,你怎样使房客把房间里的电灯自动关掉同时并不少收他的钱?常驻新加坡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奥芬〃巴尔发明了一种节省能源的装置。

他说,你可以让房客把钥匙放到一个特别的锁孔里,就能达到节省电的目的。

这个锁孔实际上是与房间里的电气系统联结在一起的一个小盒子……材料二:据哈尔滨市石油公司反映:目前全市有私人轻便摩托车5300多辆,而上半年到石油公司来买汽油的还不到70户,那么,天天在街上跑的5000多辆‚轻骑‛都烧谁的油呢?前一段导语是先提出问题来,再由问题引出新闻事实。

后一段导语则是先说出事实来,再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

四、运用对比突出价值把有明显差异的事物、行为或评价组织在一个导语之中,这样,彼此之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本报讯(记者孙凯) 35岁的回族中医马牧西现在在兰州可算是一个新闻人物。

有人说他胆大胡整,给病人所下的药量之大像是治牲口,可是更多病人又是那么信服他——整夜整夜排队挂他的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