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
甲骨文
最早的世袭朝代夏朝约在前2070年到前1600年,由于这段历史目前没有发现文字性文物做印证,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
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
不过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约前1600年到约前1046年。
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汤推翻。
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
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封建王朝的规模。
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
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
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
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
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
周王朝依然是封建贵族统治,有许多贵族的封国(诸侯)。
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
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
自唐尧、虞舜至周朝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
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
春秋战国
先师孔子行教像(吴道子作)
主条目:周朝、东周、春秋和战国
前770年,由于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雒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和附属国),史称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即齐、宋、晋、楚、秦(又有一说是齐、晋、楚、吴、越),合称春秋五霸。
到了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结束,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
前403年,晋国被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
再加上被田氏夺去了政权的齐国,和秦、楚及燕,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战国开始划为封建社会,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湾学者却又将之划为封建社会的崩溃)。
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最后终于在前221年消灭六国最後的齐国,完成统一,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新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
出现了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
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伦理)、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兼爱非攻)、杂家(合各家所长)、农家(君民同耕)、小说家(道听途说)等。
文化上则出现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他著有楚辞、离骚等文学作品。
孔子编成了诗经。
战争史上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膑、吴起等等。
科技史上出现了墨子,建筑史上有鲁班,首次发明了瓦当,奠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
能制造精良的战车与骑兵,同时此时中国的冶金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了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中华文化的源头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
这一时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夏朝发明了干支纪年,出现了十进位制。
西周人用圭表测日影来确定季节;春秋时期确定了二十八宿;后期则产生了古四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