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发展
摘要:本文谈到了技术技巧在中国古典舞训练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发展的动态与主要趋势。
认为关键要把握好舞蹈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关系,使古典舞韵律与技术技巧有机融合,才能找到其自身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技术技巧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201-01
大家都知道,在肢体语言塑造舞蹈形象的同时,技巧是舞蹈表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高难度技巧更是情感强烈表达的手段之一。
作为中国古典舞优秀作品中的技巧,历来被人们称赞叫绝,它是古典舞表演特性和魅力的所在。
要想完成好它,是并非一日之功所能达到的,技巧的最终完成要凭借方法和能力等技术。
也就是说,只有方法正确和能力具备了,才能掌握古典舞的高难度技巧。
而这一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会、对、精、妙、绝”高标准、严要求的质变化升华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古典舞技术技巧创新发展的基石。
做好对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研究,必须从技术技巧的特性入手,我认为只有我们先把这一部分分析清楚,才能够理清技术技巧今后的发展脉络。
1 技巧的“共性化”发展
运用技巧必须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和运动规律,男女在体能素质上不尽相同,都存在着不同的优长和缺憾,但面对发展的需要,
男女班在技巧训练上一直又在分别寻找着自身较难突破的局限,并把这些局限作为攻克点进行积极的探索,舞蹈教学和舞台表演中日趋显示出互补和共性化发展的趋势。
例如,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就针对女班跳、转这两个薄弱环节,采取了多种施教方案,在复合舞姿转,流动性小跳和摆腿类大跳上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并且还启用男教员担任女班基本功任课教师,试图用男班相对高强度的素质能力训练和课堂惯性来牵动长期困扰女班的旋转质数和跳跃高
度等问题。
通过提高主力腿、腰、踝关节力量的增长,显然这些方法的探索和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效。
为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技术训练中有些局限是可在共性化训练的要求带动下,通过局部的强化练习集中突破的。
2 技术技巧的“身韵化”发展
“技术身韵化”是近年来古典舞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走势,把技术技巧赋予强烈的韵律感,使其风格更加鲜明,这一点有别于艺术体操、花样滑冰。
它扎根于舞蹈中,不游离于舞蹈本体(技术技巧,风格韵律,舞种表演)之外,是技术艺术化的体现。
身韵是技术技巧起承转合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运用好则是加强了技术的艺术的感染力,从而不在单单是注重技巧性,同时也兼顾对审美性的追求。
青年舞蹈家刘震表演的《轻青》最可说明这一点,该作品中的技巧没有炫耀感,技巧本身与舞蹈要表达的意境浑然一体,看后给人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认为该作品突破的关键在“化”字,技术“化”在韵律中,技术“化”在表演过程中,以不
留痕迹高超手法体现出精湛的技术技巧。
刘震把“跳、转、翻”外在技巧痕迹完全化为无形之形,真正应正了“无形者十”的最高境界。
也许在观看过程中,你似乎会觉得刘震没有做什么高难度技巧,但是无形之中又觉得他是在自然流露着“跳、转、翻”并展示出十分高难的技艺。
该作品的成功,至少说明要以技术技巧的自然流露来突出舞蹈个性。
反之,凭借机械的技巧手段来完成舞蹈作品,就会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再好的演员充其量也只能算为技术匠人。
因此,技术技巧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训练本身是为提高技术技巧,还是烘托舞蹈作品的艺术性。
3 能力素质向“极限化”发展
随着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男孩子能搬起后腿的比率大大提高,同时伴随着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现在能踢搬后腿立半脚掌呈180度旋转两周的学生已经向着普遍化发展。
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我们的技能在发生着变化吗?同时,女生们也不示弱,原地横双飞燕,翻腾类的技术,在过去都是高不可攀的动作。
然而现在已经不断的被突破和超越,越来越显示出一种强劲的趋势。
但在能力素质不断刷新的背后,似乎有着另一种呼声:“追随杂技、竞技体操”,失去了舞蹈本体的追求,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然而事实却又是在我们身边发生。
我认为,不管怎样也不能混淆舞蹈本体功能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只注重其中一方发展而忽视另一方,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最终将失去舞蹈艺术的生命力。
追随技术“极限化”发展本身没有错,我们需要对这样的行为
给予新的定义,因为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技术技巧在作品中得到充分地发挥。
辩证的看,寻找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契合点我想这才是舞蹈艺术常青的秘诀吧!
4 技术技巧在结构上向“多变化”发展
没有高超的技巧渲染,一部舞蹈作品就会失去很多的华采,但技巧不可能突破人体运动的限制,有时也难免落入俗套。
因此,把技巧作为一道亮点,努力在技巧的“高、难、奇、特”上另辟蹊径,试图摆脱以往相对“顺势”单一的技术技巧,更多的在“逆势”和肢体的拧倾、交叉、旋钮中找到变体,通过方位和角度的变化,以及复合性、综合性的加强来获得更强烈的观赏性和视觉的冲击力。
如在旋转类技术技巧中男班扫堂探海转,这个动作的势头最猛、转速最快,除了接跨腿转这样的常用技巧外还可以带出不同舞姿的转——如,老鹰漩涡转、侧仰胸腰舞姿转等变形的转。
女班则可以利用旁腿转来完成各种复合转,其中旁腿转接吸腿翻身,是平圆立圆的两种动势的结合,改变了以往只能在一种动势下完成的做法,开辟了新的思路。
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技巧与空间占有方式的结合等,这些都是在多变性中求创新的行为。
以上虽然只举了两个例子,但是透过这样的分析,告诉我们技巧的发展与变化是多元化的,那种单一的模式已远远不能跟上时代。
从结构多变化出发,解构——重组——融合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可能引领技术技巧前瞻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从技术技巧的“共性化”发展,“身韵化”发展,
能力“极限化”发展以及结构“多变化”发展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了今后在古典舞技术技巧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思路。
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身韵技术化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体现,能力的极限训练如何科学的在课堂开展实施以及怎样更好的变形发展技术技巧的方法等等,都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
显而易见,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在古典舞的表现过程中是应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它是具有高度民族审美表现力的重要训练内容之一。
只有我们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来审视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发展,才可能找到古典舞风格、技术技巧的功能性、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发挥其本体的作用,为更好地去体现古典舞的艺术意象之美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林长瑛.舞蹈基本功与技巧[m].北京大学出版社.
[2] 王伟.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