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最近,我们根据市政府领导的安排,就我市城市发展问题进
行了专题调研。
调查中,我们与武陵区委、鼎城区委以及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城
管局、市城建投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和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经过近十年持续不
断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我市城市容量得到成倍扩张,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
变化,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和中国魅力城市等国家级荣誉,城市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百强。
我市十年城市发展的
成就在中部内陆城市中是非常突出的,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也是相当少见的。
要持续保
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
步伐,应该把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
具体来讲,就是要处理好五个关系:一、城市发展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进
一步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
经济规律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应遵循的
基本规律。
城市发展同样要遵循经济规律,总体上保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近5年来,我市累计投入城区一块的建设资金达150多亿元,其中政府直接投入40多亿元,先后新建了20多条主次干道,新增道路520多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3.6平方米,基
本形成了“五纵五横”、“内外三环”的格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55.9平方公里,人口61.9万,比1995年分别增长85.9%、54.3%。
新建了城市防洪圈,新建和改造了
排水设施,日处理排水能力达400万立方米。
新建了污水处理中心,中心城区污水处
理率达80%。
新建了自来水厂,供水普及率达100%。
加强了园林绿化建设,人均绿地
面积达9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3.6%、38.4%。
**机场、火车站、水运
码头、常长高速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我市已成为目前省内除省会长沙外同
时拥有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海关、商检等设施和机构的城市。
巨大的投入
推动了城市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市财政背上了一定的债务包袱。
现在,市财政每年
不到3亿元的城建资金,既要搞建设,又要还老帐,矛盾很大。
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城市建设负债已经对现在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城
市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城市发展速度的把握,城市建设项目的安排,
应该建立在现实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应该控制在政府和民众可承受的范围
之内,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一味的求大求快。
实践证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适度
举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必须建立稳定可靠的债务偿还机制。
从我市的情况看,今后几年,应该进一步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多渠道筹措城建资金,同时,适度压缩
城建规模,每年拿出一部分城建资金用于还债。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和经济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处理好“锦上添花”
与“雪中送炭”的关系。
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永远是城市的主体,人的需要是城市发
展的基本动力和终极目的。
这些年,市委、市政府顺应群众要求,积极组织城市创建,不仅打造了武陵大道、**诗墙、商业步行城、火车站广场等一批精品工程、亮点工程,提升了城市品味,实现了“锦上添花”,而且通过实施杆线入地、“穿衣戴帽”、穿
紫河综合治理、小街小巷整治等工程,解决了市民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现实问题,收到
了“雪中送炭”的良好效果。
应该说,这两方面的工作都是卓有成效的,市内各个层
面都是充分肯定的。
但从实际情况看,市民对“雪中送炭”的要求相对迫切一些,这
方面的任务也相对重一些。
今后要在有计划、有重点地继续搞好“锦上添花”的同时,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雪中送炭”上来。
一是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快小街小巷整治、穿紫河综合
治理,深入开展创建活动,从细微之处,从方方面面改善人居环境。
二是着力开发更
多的就业岗位。
把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来对待,把新
区开发、产业发展、精品工程建设和社区建设与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就业需求。
三是着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配套完善社区学习、
休闲、娱乐设施,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在城市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把市民生产生活中最
基本、最基础、最现实、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好,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城市发
展的实际成果。
三、城市发展应该突出整合资源,进一步处理好政府投资与社
会融资的关系。
建设和发展一个城市,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吸纳
社会资本,使其成为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政府投资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关键是要发挥好基础性、引导性作用,真正用到点子上,用出效率来。
一是要合
理安排资金投向。
把政府资金更多地投向公益性、福利性项目,投向社会资本不愿参
与的无利性、微利性项目,凡是通过市场手段吸纳社会资本能解决的问题,原则上政
府都要少投入或不投入。
二是要切实加强资金监管。
凡是政府投资的项目,事前都要
由建设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搞好成本核算,合理控制建设成本,防止利润虚高;事后
都要由审计部门严格审计,并将审计结果予以公示,堵塞资金使用上的漏洞,防止资
金外流。
三是要严格规划管理和质量监督。
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无效投入,减少资
金浪费,提高使用效率。
社会融资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关键是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
一是开发和盘活城市土地资源。
城市国有资产中,数量最多、增值潜力最大、政府可
以直接控制的资产就是城市的国有土地。
可以采取以地换路、综合开发等办法,吸引
社会资本投资。
在旧城改造中,要推行成片开发,防止“剥皮”开发,切实保证土地
保值增值,获取最大的土地收益。
二是实行城建投资主体多元化。
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补偿机制,运用市场经营手段,吸引
国内外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着力经营城市公用设施。
积极推进城市水、电、气、文化、体育等公用设施经营机制的改革,使之由福利服务型向有偿服务型转轨。
四是推行无形资产商业化运作。
城市的街道、广场、重要公用建筑物的冠名权及
广告发布权等,实际上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充分挖掘这笔资源,就能筹集大量的城建
资金。
四、城市发展应该强化经济支撑,进一步处理好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的
关系。
对一座城市而言,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同等重要,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只
有基础设施跟上来了,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才能不断向城市聚集;只
有产业发展起来了,城市经济才能活起来,财政实力才能强起来,人民群众才能富起来。
这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在狠抓基础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城市经济
实力显著增强。
2019年,市城区GDP达177.57亿元(不含武陵镇),占全市的36.5%,
总量是1995年的3.7倍,比重提高14.6个百分点。
国税收入425520万元,占全市的89.7%,总量1995年的4.4倍,比重提高16.9个百分点;地税收入61707万元,占全
市的60.1%,总量是1995年的3.6倍,比重提高了15.9个百分点。
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1819万元,是1995年的2.5倍。
但总体来看,产业发展水平要相对滞后一些。
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要进一步强化两个观念:一是“产业兴城”的观念。
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