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竞争性市场机制在政府公共政策中的运用
一.对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的进一步理解
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除了具有良好的效率特性以外,还具有良好的公平(fairness,而非equality)特性,因为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是众多的供给者与需求者相互博弈以后达成的共识,消除了来自垄断市场的偏见。
二.政府应该直接干预市场价格吗?
1.对政府最高限价政策的讨论
(1)案例:面对近年来不断高涨的住房价格,人大代表及有关政府部门一直推崇的干预政策是制定住房交易的最高限价。
(2)最高限价政策的后果:这一政策在无助于保护低收入阶层利益的同时,会导致两个额外的后果,一是导致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非均衡状态;二是滋生寻租现象,使得社会资源的分配更加不公正。
(3)替代性政策:政府在维护市场竞争性秩序的同时,可通过扩大供给或压缩投机性需求的方法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2.对政府最低限价政策的讨论
(1)案例:面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低廉的粮食价格,我国政府对粮食收购采取保护价政策,即制定粮食收购的最低限价。
(2)最低限价政策的后果:这一政策的额外代价主要是会导致市场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非均衡状态,从而加大了政府财政补贴的压力。
(3)替代性政策:由竞争性市场决定产品的交易价格,政府则可以选择通过直接补贴目标对象的方法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附:讨论最低工资制度。
三.政府应该采取暗补,还是应该采取明补方法?
1.典型案例
案例1:自从2005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报告指出:我国医疗改革市场化道路是不成功的,由此导致社会对看病贵、看病难的关注。
从高层到学界、民间,均力主医疗改革应该由政府主导。
前任卫生部长更是明确指出,医疗改革决不能市场化。
以卫生部及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为首的课题组主张,为了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和补贴力度,由公立医院以低价或免费方式向公众提供医疗服务。
这是一种补贴供给方的做法。
案例2: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通过补贴粮食收购企业的方法来扶持农民和农业,即粮食收购企业以高于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的方式收购农民粮食,国家则对粮食企业的亏损进行补贴。
这是补贴需求方,即买方的做法。
2.暗补与明补的比较
(1)暗补就是指通过间接渠道补贴目标对象。
这种做法通常具有诸多弊端,如导致垄断,资源的低效率配置与巨大浪费,新的社会不公正,甚至出现逆向补贴现象。
(2)明补则是直接补贴目标对象。
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充分利用了竞争性市场经济的优点,又能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3)结论:政府在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时应该采取直接补贴目标对象的方法,同时鼓励运用市场竞争机制以改善资源利用效率。
3.明补的一些例子:我国最新的医疗方案;教育券制度;美国以及我国最近采取的农民直补措施。
四.政府应该采取实物补贴,还是应该采取货币补贴?
1.案例: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城市公有制单位的居民一直采取实物分房制度,自1998年以后,我国政府逐步用货币分房取代实物分房。
最近,面对买房难问题,一些城市又开始重新恢复实物分房。
2.分析:实物补贴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不利于消费者福利或效用水平的提高。
总结前面三个问题,一个基本倾向就是应该高度尊重竞争性市场,不要轻易废止它,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政府应该借助竞争性市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即政府的作为与市场化并没有冲突;相反,运用得法,竞争性市场会更加有助于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
五.政府对拍卖机制的运用
1.什么是拍卖与招标
(1)日常生活对拍卖与招标的认识:拍卖是指以竞买的方式配置资源;招标是指以竞卖的方式配置资源;在拍卖中物品——交易标的物是已经存在的,买卖双方的信息比较对称,而工程及服务招标中工程及服务是未来提供的,交易中涉及更多的不确定性。
(2)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拍卖与招标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同构的,所以我们并不区分二者(发现事物之间的同构是学问研究的一向基本能力,学问研究的基本倾向是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同构或类似性,以尽可能少的理论解释尽可能多的现象,而不是相反)。
2.四大经典的拍卖方式
(1)英国式拍卖:由低到高公开竞价,出价最高者获得拍卖标的物,以最高出价作为成交价。
(2)荷兰式拍卖:由高到低公开叫价,第一个应价者者获得拍卖标的物,以应价作为成交价。
(3)密封第一价格拍卖:拍卖参与人以独立的、密封的方式提交自己的报价,出价最高者获得拍卖标的物,以最高出价作为成交价。
(4)密封第二价格拍卖,又称vickrey拍卖:拍卖参与人以独立的、密封的方式提交自己的报价,出价最高者获得拍卖标的物,以第二高出价作为成交价。
3.独立私有价值拍卖与共同价值拍卖
(1)独立私有价值拍卖:每个拍卖参与人对拍卖品的估价仅取决于自己的个人偏好,每个人的估价行为均是独立的。
(2)共同价值拍卖:对所有潜在的买主而言,拍卖品的价值是一样的(因为拍卖品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每个买者的偏好),但具体的价值是多少事先并不确定(如开采权及经营权的拍卖),因而估价可能不存在独立性。
因此,这种类型的拍卖容易出现“倒霉的赢家”现象(winner’s curse)。
4.从买方(出价)策略角度对四大拍卖方式的研究
(0)假定拍卖参与人或买方是风险中性的;拍卖属于独立私有价值拍卖
(1)从买方(出价)策略角度,英国式拍卖与密封第二价格拍卖具有策略等价性,在这两种拍卖方式中,买方具有占优策略——即自己的最优出价与别人的出价无关,其占优策略是自己的报价等于(或不超过)自己的保留价格,即买方是说真话的。
(2)从买方(出价)策略角度,荷兰式拍卖与密封第一价格拍卖具有策略等价性,在这两种拍卖方式中,买方均面临出价高一点还是低一点的二难选择,其出价策略不存在占优策略,只存在最优反应策略——即自己的最优出价取决于别人的出价。
5.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对四大拍卖方式的研究
(1)英国式拍卖与密封第二价格拍卖中赢得拍卖品的最高出价来自对拍卖品评价最高的人;拍卖成交价等于第二高出价。
假定买方是风险中性的,买方对拍卖品的私人评价服从[0,1]区间的均匀分布,买方采取线性报价规则,则在荷兰式拍卖与密封第一价格拍卖中最高出价来自对拍卖品评价最高的人;拍卖成交价等于[(n-1)/n]*V i。
(2)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四大拍卖方式均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即能够保证对拍卖品评价最高的参与人获得拍卖品。
但是,英国式拍卖与密封第二价格拍卖的良好福利性质更具有robust性质。
6.从卖方角度对四大拍卖方式的研究:采用何种拍卖方式能够使卖方获得更加有利的价格?期望收益等价原理:假定买方是风险中性的,两类拍卖给卖方带来的期望收益是相等的。
这是拍卖理论研究最重要的成果,vickrey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7.拍卖理论的其他重要拓展成果
(1)买方的风险厌恶会影响密封第一价格拍卖,期望收益等价原理不再成立。
(2)当存在共同价值时,英国式拍卖与密封第二价格拍卖的策略等价不再成立,英国式拍卖会导致可能更高的出价,出现倒霉的赢家。
(3)研究各种拍卖方式的防串谋能力:在四大招标方式中,密封第一价格拍卖的防串谋能力最强,密封第二价格拍卖的防串谋能力比较弱。
密封第二价格与英国式拍卖均有可能导致伪投标。
8.政府如何选择合理的拍卖方式?
(1)政府在选择拍卖方式时主要应该综合考虑以下三个影响因素:政府的目标诉求、买方的风险态度、拍卖品的属性(是否是共同价值拍卖)。
(2)主要结论(略)
9.招标其实就是负拍卖。
10.对均值招标制度的相关研究
(1)均值招标:以所有招标参与人报价的平均数作为中标标准,在不高于平均价的参与人中,谁的报价最接近平均数,谁就中标。
采用这种方法的初衷是为了克服低价招标方法,即密封第一价格招标方法的缺陷。
这是我国建筑过程领域比较流行的一项招标方式,尽管各地的名称有所不同。
(2)对均值招标的评价:
A一般而言是不存在博弈均衡的。
B资源配置效率是低下的。
C可能更加鼓励价格恶性竞争。
D鼓励联盟或串标行为。
(3)均值招标的错误在于用逆向选择方法来解决由恶性价格竞争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