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内控失败案例分析
(三)控制活动方面
2、 缺乏期货交易的通报制度 根据我国对境外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 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 得进行投机交易,不得进行场外交易。且企业内部必须建 立期货交易的通报制度以便对期货交易进行监控。 但是中航油集团对于期货交易既没能从资金权限上控制, 也没有建立严格的通报制度, 使得期货风险无从防范和 控制。 ——确保遵循法令控制活动的缺失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
1、缺乏对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市场及规 则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期货风险头寸的计 量信息。 在期货市场中,对风险头寸的计量是衡量 风险的重要指标。随着油价的攀升,中航 油的头寸不断加大,风险和亏损随着骤升。 缺乏充分的期货市场信息和风险头寸的计 量信息,使得中航油逆市而行,越走越远, 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巨额亏损。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
围绕在控制活动周围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及时 的信息与有效的沟通是内部控制的关键。通过信 息传递和沟通,使企业内部人员能及时取得并交 换他们在控制、管理和执行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 的信息。从而,企业不仅可以了解业务的进展情 况,还可以掌握其中隐藏的风险。 在中航油事件中,一方面,管理层对期权交易市 场信息的缺乏;另一方面,中航油与其母公司之 间沟通不及时的问题十分严重。
(二)风险评估方面
风险评估是辨认、分析达成目标之攸关的 风险(内外部风险:经营环境的变化、新 技术的应用以及企业重组等),并努力将 风险维持在可以承受水平之内,以实现企 业既定目标的过程。风险评估是企业进行 风险管理的基础。
(二)风险评估方面
1、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充分意识 到场外投机行为可能导致的毁灭性风险。 中航油冒险选择了卖出看涨期权而且没有 进行买入套保,这不再是财务上的套期保 值行为,而是一项彻底的投机行为。并且 由于场外交易不受证券和期货监管当局监 控,将公司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中。
(五)监督方面
监督是对控制活动的一种再控制,是确保各项控制活动得以实现的一 种措施,基本形式有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持续监督)和内部审计独 立监督两种形式。 形式上,集团向中航油董事会派驻了4名人员,包括陈久霖本人(以 集团副总经理的身份兼任中航油董事和执行总裁)。但实际上,由于 集团公司对陈久霖个人能力和成就的信任,使得陈久霖成为集团公司 派驻中航油的全权代表和实际监管者,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合一,形成 “自己监管自己”的局面,在经理层面,陈久霖两次调开集团派驻的 财务经理,从当地另聘财务经理,只听命于他一人。 由此可以看出,中航油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形同虚设,内部审计只对 总裁陈久霖一人负责,丧失了独立性,无法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 支持,内部控制的监控无法确保审计等复核活动中发现的控制缺陷。
1、期货交易的披露存在问题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确认的标准,所以对它的 会计信息透明度并不高,相关披露也一直不尽人意。 我国银监会在2004年国家首次颁布专门针对衍生产品管理的制度),不过该制 度只涉及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表外披露。 中航油对其出售看涨期权的确认、计量、披露并未很好的遵循相关会 计准则的规定。中航油提交法庭的一份宣誓声明显示,2004年的收益 将超过2003年业绩,尽管该公司此前已受到2,32亿美元衍生品交易损 失的打击,公司未向市场披露这一情况。高管人员通过粉饰会计报表 蓄意隐瞒损失不报,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价值大大降低。 ——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控制活动的缺失
(一)控制环境方面
2)总裁个人权力过大,缺乏有效制衡。 现代公司中的董事会作为连接股东和经理层的纽带,肩负着协调股东 之间,股东与管理者,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的重要使命,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居核心地位。 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是董事会有效运转、最大发挥功能的必要条 件,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关于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角色的分 离,而中航油恰恰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如果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将导致公司领导权结 构的混乱,董事会也将失去应有的独立性和监督作用,无法阻止“败 德行为”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为避免以上情况,分离董事长和总 经理的职务是必要的(Fama & Jensen, 1983)。两职分离之后可以 减少代理成本,协调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带来更多的独立决策和更 高的公司绩效(Donaldson & Davies, 1994)。
(一)控制环境方面
2、失败的企业文化 陈久霖败走狮城,技术层面的原因非常简单。但是深入挖 掘,企业的内部环境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创业型管理层为主导的企业,经常会发生“挟企业过去 优秀业绩,以令股东”的管理氛围。这样的“人治”和 “英雄崇拜”的企业文化使个人权力凌驾于公司内部监督 及制度之上,对待风险控制的态度也往往以管理层好恶为 宗旨。 中航油管理层在期货交易中,根本没有意识到风险,而是 相信自己的判断:油价冲高后必然会落。而在事情完全败 露以后,陈久霖还认为:“只要再有一笔钱,就能挺过去, 就能翻身。”CEO如此看待风险,其独断专行之霸气,其 企业内部环境之恶劣,可见一斑。
(一)控制环境方面
1、中航油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1)所有者缺位。中航油是海外上市的企业, 由国有企业中航油集团公司控股。所有者 缺位是国有企业的通病,国资委的出现虽 然已部分解决了国企改革所有者缺位的问 题,但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内部产 权代表缺位的现象依然突出,造成管理层 的行为无人监管,“内部人控制”现象严 重。
中航油公司内部控制失败案例
(一)控制环境方面
控制环境是企业的基调、氛围,直接影响 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 发动机,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 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工作胜任 能力、管理层的经营风格与理念、董事会 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权 责分配方法、人力资源政策等。
(一)控制环境方面
3、荒谬的投资策略及不当的用人策略 陈久霖提倡的公司训条是:“追求中国智慧与世界经验的完美结合”。 据媒体报道陈久霖把《易经》封为经典,并以之作为内部管理和外部 投资的行动指南。然而任何一个清醒的人都不会糊涂到以《易经》的 玄学来对抗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规则,由此可见陈久霖的荒谬之处。 此外,陈久霖本人并不擅长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只能倚重两个被前雇 主解雇的交易员——澳大利亚人杰拉德· 里格比(Gerard Rigby)和黎 巴嫩人阿布达拉· 卡尔马(Abdallah Kharma)。在二人来到公司并于 2003年创造了不错的利润后,陈久霖更是放心放手让他们去做,在 2004年亏损连连时也一再听信他们的挪盘展期建议,继续隐瞒损失以 求将来扳回损失,最终造成了石破天惊的大案。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
2、缺乏和母公司之间顺畅的沟通渠道和机制 事件中,集团领导曾表示无人知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权投 机,反映了集团与其控股子公司之间缺乏顺畅的信息沟通 渠道与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从新加坡航油公司获取其经 营的相关信息。 中航油直到2004年10月10日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时才 就此类交易和潜在亏损向中航油集团作了首次报告,公司 与集团没能就该事件进行良好的沟通,未及时采取措施阻 止事态的恶化,最后导致巨额亏损 5.5亿美元。
(二)风险评估方面
2、缺乏风险评估机制 虽然中航油内部已制订了风险管理手册, 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来进 行管理。但是由于相应风险评估机制的缺 失,没有及时对风险进行计量与通报,使 这些风险管理系统基本上形同虚设。
(二)风险评估方面
3、中航油集团缺乏风险处理机制 中航油集团2004年10月3日就开始了解到事件的严重性, 当时的账面亏损为8000万美元,如果那时斩仓,整个盘位 的实际亏损可能不超过 1亿美元;但是集团直到 16日才召 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这一事项,并且除了声称将出售所持 有股票获得资金转贷给中航油以弥补亏欠的保证金外,直 到公司申请破产之日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止损举措。中航 油集团在应对这一风险和危机时的反应迟钝和病急乱投医 暴露出中航油集团风险处理机制上的严重缺陷。
(三)控制活动方面
控制活动是针对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是 确保企业目标实现的政策和程序,包括批 准、授权、查证、核对、复核经营业绩、 资产保护、职责分工等。 按企业内控目标可分为三类:提升营运效 率的控制活动、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 的控制活动以及确保遵循法令的控制活动。
(三)控制活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