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印象的形成一、印象形成对人际交往的意义注意、接触使我们彼此形成了有关对方的印象。

二、印象的作用与解释●认识他人首先是从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开始的。

●人际印象: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印象的形成:三、印象形成的成分●行动者●知觉者●交往情景四、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我们会把零散的信息资料汇总起来,形成一个有关他人的一致性的互不矛盾的印象。

●评估性: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做出判断与评估。

●中心特质的作用:个体某特征对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权重很大,称为中心特质。

有些特质不起重要作用被成为边缘特质。

五、印象管理●印象管理: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我们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在社交场合中的形象就是印象管理。

六、印象管理的规律(理论)1、他人角色看待问题。

●通过相互交往,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渐渐学会了“采用他人的角色”来观察问题和看待自己。

2、交往行为有“脚本”。

●人都按照一定的“脚本”来进行交往行动。

●“脚本”是一组仔细选择的、能够表现自我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活动。

●一个人试图获得社会赞同以及想要控制交往的结果,便产生了印象管理。

3、印象管理的“面子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情景相适应的形象。

●人际交往要求参与者约束自己的表现,使之能被他人恰当地知觉,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恰当的评价。

●一个人能成功地受到社会赞同,被认为是“有了面子”;反之,形象受到损害,便称为“丢了面子”或“失了面子”。

●每个参与者需要有一套维护面子的技巧,并能清楚地解释其他人给自己面子的行动。

4、恰当的情景认同●每一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作情景认同。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

●在每一种情景中,都有一套适当的行为形式,来表现他本人的身份,从而获得令他和周围人们满意的交往。

●第五单元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理论●人际吸引(人际魅力):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

●1、强化理论●强化是通过不断地改变环境的刺激来达到增强某种行为产生频率的过程。

●这个过程借助于奖励、表扬等强化方式来实现。

●拜恩(D.Byrne)和克洛拉(G.L.Clore) 的强化感情理论:●1、评价任何事物(包括交往对象)所引起的肯定或否定、满意或不满意的情感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喜欢或厌恶的程度、好感或恶感的情绪,是个体进行第二次交往的基础。

●2、人际吸引的大小和奖罚有相应的关系。

●如果交往对象的接触后紧跟着奖励,就会引起对方喜爱,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与对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和交往对象的接触后紧跟着惩罚,则会产生对对方的厌恶与反感,减弱或失去与对方交往的热情。

这种情感上的挫折,会丧失对下一次交往的欲望和积极性。

●3、人们喜欢给予我们奖励的人,而不喜欢导致我们情感不愉快的人。

●2、相互作用论●当两个体在相互交往中经常感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安定,心情愉悦,并且非常乐意与对方交往时,他们之间就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互作用是一种互酬行为或者说是一种报答行为,人际交往存在对等性原则。

●交往的双方中任何一方一旦对交往不满意时,这种关系就会受到损害,影响两人之间的继续交往。

●3、得失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提出。

●人际关系中,一成不变地讲好话并没有像先讲坏话然后再慢慢地改变成讲好话的情形来得更吸引人、讨人喜欢。

●得失理论须考虑的两个因素:●1、得失的评价应该是谈论到同样的人格特质或事物,明白地显示出批评者在基本态度上有了改变。

●2、态度的改变必须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突然的改变容易引起疑心和困扰。

●4、相等理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是以代价和报酬的相等来衡量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

●人们希望在交往中自己的代价和报酬自始至终保持平衡,投入与回报相匹配,以此作为衡量人际吸引大小的尺度。

●如果交往中代价和报酬相等,或得到的利润为正,那么交往的另一方就具有吸引力,继续交往的意愿增加。

●如果交往中代价和报酬不等,或得到的利润为负,那么就会失去交往的欲望和动机,也就失去了交往中的人际引力。

●两个人之间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要看当事人觉得这种关系的维持是否对双方都有益处来决定。

●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距离●距离远近影响人际交往,邻近性能产生喜欢。

●“远亲不如紧邻”。

2、交往频率●交往频率是指人们互相接触次数的多少。

●交往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较密切的关系。

●交往频率增多,容易形成共同的经验,有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感觉。

●交往的频率在人际关系形成的初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3、体验性●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以及能给我们令人愉快或惬意体验的人。

4、外表和容貌●外表和容貌对初次交往的人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因素。

●与异性交往表现显著。

●人们都相信肤色、面貌、高矮、胖瘦、胡须、发型、服饰、风度等对人的吸引作用。

●“外貌控”与“外贸协会”5.才华和能力●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

●外貌吸引力是一个显著而稳定的因素,但才华和能力最终很可能更重要。

●一个人在交际活动中拥有的“资本”、财富(如才华、能力等)越多,就越能产生吸引力。

6.个性品质●个性品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持久、稳定、深刻。

●诚实、正直、乐于助人、友好和善等都会导致吸引倾向。

●男子汉吸引人的个性品质:勇敢、冒险、创造、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宽宏大量、襟怀坦白、不拘小节、理智、正直、忠诚、有思想、思维灵活、事业心强、期望水平高等。

●女子吸引人的个性品质: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为人随和、情操高尚、有正义感、待人真诚、信赖、开朗活泼、可靠等。

●无论男性或女性,最有吸引力的个性品质是真诚,最富排斥力的是虚伪。

7、类似和互补a.类似性因素●态度、信念、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的相似;●同年龄、同性别、同学历和同经历;●行为动机、立场观点、处事态度、追求目标、个人嗜好一致的人容易相互支持;●具有共同信念、情投意合的人容易建立起人际关系;●同阶级、民族、宗教、行业、国籍的人容易产生好感等等。

●人们喜欢和自己类似的人,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别人。

●类似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背景是决定喜爱或选择他人的因素。

●许多实验显示:价值体系、对象身份、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的类似性均能影响到个人选择他人的条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b、互补性●需求或个性能互补时,能形成吸引力。

●支配性格的人易和被动型的人相处;独断专横的人和优柔寡断的人会成为好朋友;活泼健谈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会结成亲密的伙伴。

●夫妻、上下级之间等容易形成互补吸引。

第六单元人际交往的规律1、喜欢回报现象●一般来说如果我们知道他人喜欢我们,那么我们往往也会喜欢他人。

如果他不喜欢我们,我们也会用这种情感去回敬他。

2、喜欢的类似现象●人们喜欢和自己类似的人,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别人。

●许多研究显示:价值体系、对象身份、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的类似性均能影响到个人选择他人的条件。

类似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背景是决定喜爱或选择他人的因素。

3、评价与奖励●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包括交往对象)是基于肯定或否定、满意或不满意的情感评价,以及由此激发的对交往者喜欢或厌恶的程度。

●如果处于肯定评价阶段,一般就会产生对对方的好感或喜欢;如果处于否定评价阶段,就会产生对对方的反感或厌恶,而且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定势后,构成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很难一下子改变。

●人们喜欢给予我们奖励的人,而不喜欢导致我们情感不愉快的人。

4、交往的相互作用●交往的相互作用一种互酬行为或者说是一种报答行为。

●人际交往需要互酬或报答。

5、交往的正“效益”●人际交往中一成不变地讲好话不如先讲坏话然后再慢慢讲好话的情形吸引人、更讨人喜欢。

●比起那些一直说我们好话的人,我们更喜欢先反对我们然后慢慢地变得支持我们的人。

6、交往的对等性原则●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以代价和报酬的相等来衡量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的。

●人们希望在交往中自己的代价和报酬自始至终保持平衡。

●两个人之间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取决当事人觉得这种关系的维持是否对双方都有益处,是否都能满足需要。

●适当的自我暴露●自我暴露:指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

(1)回报与自我暴露●当一个人开始自我暴露时,这便是信任的开始。

(2)喜欢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回报原则决定着喜欢。

我们喜欢那些和我们自我暴露有着相同水平的人。

喜欢与自我暴露有性别差异,男女有别。

(3)社会赞同与自我暴露●获得对方赞同时,我们的自我暴露就显著增多,对方表示不置可否或冷淡时,我们的自我暴露就减少。

(4)非语言和自我暴露●对女子,在高度目光接触条件下,谈话者显得亲密;对男子对这种感受不明显。

(5)自我暴露的速度●一种亲密关系的建立是比较缓慢的,需要时间的,主要是依靠信任和共同在一起时的体验。

●自我暴露三原则●适当的人根据自己身边的人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人进行自我表露。

●适当时间根据不同的人选择适当的时间向别人自我表露。

●适当地点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选择适当的地点进行自我表露。

真诚交往从心体现谢谢你们的聆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