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讲解及教案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讲解及教案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讲解及教案设计【课文讲解】【随文探究1】文中写了哪些生活琐事,作者通过生活琐事刻画了鲁迅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见随文讲解)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拉近了读者和伟人之间的距离。

)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果敢精神。

)第一部分(1-2段):写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和走路轻捷快速的特点。

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

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明写时间,暗写和鲁迅先生的谈兴正浓。

)”许先生如此劝着。

(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嘱咐许广..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平给萧红付车费,可见其细心,对朋友的关心和体贴。

)没有间断的时候。

(“没有间断”体现出“我”与鲁迅先生交往的密切。

)(夜谈沉思)候,也不大吃牛奶。

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随文探究2】——课文旁批:“喜欢吃硬的东西”,有人说这里暗示鲁迅先生刚硬的性格。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同意,“喜欢吃硬的东西”跟鲁迅先生坚毅、倔强的“硬骨头”的性格相吻合。

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

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儿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

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有加衣裳去。

等把饺子包完了看看那数目并不多,这才知道许先生我们谈话谈得太多,误了工作。

许先生怎样离开家的,怎样到天津读书的,在女师大读书时怎样做了家庭教师,她去考家庭教师的那一段描写,非常有趣,只取一名,可是考了好几十名,她之能够当选算是难的了。

指望对于学费有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随文探究3】——课文旁批:写海婴,写许先生,跟写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写海婴和许先生是为了从侧面表现鲁迅先生的辛苦、可亲、温暖。

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

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的尊重与爱意。

)第二部分(3-13段):写“我”在鲁迅先生家做客的事情。

,我一走进卧室去,他从那圆转椅上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连用三个反问句,写出了“我”的吃惊,也从侧面写出了鲁迅开玩笑时故作认真的姿态,以致于“我”信以为真。

)(开玩笑,可见其诙谐。

)(开玩笑)跑上楼还喘着,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随文探究4】——课文旁批:“我”的回答是否有所暗示?说说你的理解。

双关语。

一方面是说天放晴了,另一方面暗含对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之情。

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

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

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随文探究5】——课文旁批:一边对潦草的书信“深恶痛绝”,一边仍展读每封来信,这反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怎样的态度?(严格地要求着别人,又能宽容地对待别人,体现了对青年人的关爱和负责。

)(读青年来信)在拉都路一家炸油条的那里用着包油条,我得到了一张,是译《死魂灵》的原稿,写信告诉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不以为稀奇。

许先生倒很生气。

都用来揩桌子,或做什么的。

请客人在家里吃饭,吃到半道,鲁迅先生回身去拿来校样给大家分着,客人接到手里一看,这怎么可以?鲁迅先生说:”(不在意校样)第三部分(14-30段):写鲁迅先生对时局的关注、对青年来信的包容及对自己手稿的态度。

话,一边站起来用手摘掉花盆里花上已干枯了的叶子。

许先生每送一个客人,都要送到楼下的门口,替客人把门开开,客人走出去而后轻轻地关了门再上楼来。

(写出了许先生对鲁迅先生的支持和对客人的尊重。

)许先生热情好客)简那里去。

落着雨的天,许先生就打起伞来。

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

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

我们上车了。

【随文探究6】——课文旁批:这里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省略了一些人,说明无论人多人少,鲁迅先生总是先人后己。

)家坐着先走了。

没有来,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悠然地吸着烟。

7】——课文旁批:“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给你怎样的感觉?“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写出鲁迅先生平静而祥和的状态,表现了鲁迅先生心态平和,外表朴实、不张扬的特点。

(看电影):”第四部分(31-42段):写许先生的忙碌和鲁迅先生对他人的关爱及鲁迅先生的休息方式。

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随文探究8】——课文旁批:如果把“陪到八点钟,十点钟”这句删掉,效果有何不同?这句话在文中属于细节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热情好客、平易近人的性格特征,也体现了他的辛苦。

如果删掉,则不能取得震撼人心的效果。

(翻书休息)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

(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

)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还是坐着。

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随文探究9】文中对鲁迅深夜工作背影的描写有什么深意?(这三段文字犹如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

作者的描写体现出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明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突出了鲁迅背影的“黑大”。

虽然鲁迅身材比较瘦削矮小,但是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

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是吩咐他说:”(侧面表现鲁迅先生工作的辛苦。

)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体现鲁迅先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工作到凌晨,可见其刻苦辛劳。

)(夜里工作)第五部分(43-54段):用白描手法描写了鲁迅先生的三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

不新鲜,别人吃到嘴里的恰好都是没有改味的。

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

果然是不新鲜的。

鲁迅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

哪怕一点点小事。

”(用许先生的话从侧面来表现了鲁迅先生认真严谨的处事风格。

)【随文探究10】——课文旁批:“吃鱼丸”这件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种?(体现了他实事求是、严谨求证的态度,又表现出鲁迅先生尊重他人、民主、遇事不盲从的美好品质。

)(尝鱼丸)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包书,体现了鲁迅先生做事的认真细致。

)随手把小细绳圈了一个圈。

若小细绳上有一个疙瘩,也要随手把它解开的。

准备着随时用随时方便。

第七部分(61-63段):写鲁迅先生包书也要包得整整齐齐。

(包书)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即《鲁迅全集》)。

(表现了鲁迅先生不惧死亡的淡然和争分夺秒的工作态度。

)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又开始翻译了。

第八部分(64-67段):写鲁迅先生拼命工作,无暇休息。

(病中工作)【随文探究11】本文的标题为“回忆鲁迅先生”,为何要用大量篇幅写许先生?文中用大量篇幅写许先生,一方面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成就和许先生对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正因为许先生能井井有条地安排好生活上的事,并能协助处理鲁迅先生的日常琐事,才使得鲁迅先生能心无旁骛地工作。

另一方面,通过对许先生言行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随文探究12】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鲁迅说:“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为了培育萧红,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本文写于1939年,距鲁迅逝世已经三年了,作者的心境已经平静下来,但她对鲁迅的景仰、敬爱之情依旧。

文中写到萧红搬到北四川路后,“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可见她对鲁迅充满了敬仰和亲近;写到萧红在鲁迅家里和许广平一起包饺子,做非菜盒子、荷叶饼,可见她和鲁迅一家人相处得十分亲密融洽;写到梅雨季遇到晴天,萧红高兴极了便跑到鲁迅家里,可见她对鲁迅有一种依赖和热爱,愿意与之分享好心情;写鲁迅看完电影后坐在桥边的石围上,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可见萧红眼里鲁迅如邻家老伯般随和亲切;还写到了鲁迅尝鱼丸、包书、读信、深夜工作等事,体现出萧红对鲁迅严谨、认真、细致、刻苦、坚忍等美好品格的赞颂。

在萧红眼中鲁迅既是文学和思想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长者,也是让人信任亲近的朋友。

【文章主旨】这篇文章通过对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片段的描写,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与人们心中的形象不同的,更和蔼、更随和、更真实的鲁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关于作者】萧红,女,原名张迺莹,宣统三年五月初五(1911年6月1日)生于呼兰府城一封建知识分子家庭。

其祖父张维祯原为封建地主,但不善经营,家境大不如前。

其父张廷举系齐齐哈尔省立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奖励师范科举人,终生从事教育工作。

其母姜玉兰,为呼兰著名私塾先生姜文选之女,自幼随父读书。

萧红幼年时,得到祖父张维祯的溺爱,受到良好的文学启蒙教育。

1919年8岁时,生母姜玉兰病故,同年其父娶继母梁亚兰。

1920年秋,萧红入呼兰县第一女子高等并设国民学校(俗称南关女校,1921年改为第一女子高等国民小学校,1924年改为第一女子初高两级小学校)读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