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学号:T01014178
姓名:李萧宇
专业:10广告
目录
1.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
2.安徽省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3.因地制宜,如何将安徽省打造成生态文明强省
4.总结
一、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全省生产总值由5
350亿元增加到12 263亿元,人口由6 500万增加到6 800万。
经济的
快速增长,庞大的人口总量,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减排情况
2011年全省COD排放总量为95.33万吨,比2010年下降2.05%。
氨氮排放量为10.98万吨,比2010年下降1.99%。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为52.95万吨,比2010年下降1.63%。
大气环境
2011年,全省16个地级市开展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
有1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
级标准,两个城市达到三级标准。
水环境
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237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中,61.2%的断面(点位)水质状况为优良,Ⅰ~Ⅲ类水质。
声环境
2011年,全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6dB(A),城市
道路交通噪声加权平均声级为67.2dB(A),各省辖市功能区噪声平均等
效声级达标率为71.3%。
生态与农村环境
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生态系统较稳定。
其中,黄山市、池州市、宣城市和安庆市生态环境状况优,六安市、芜湖市、铜陵市、马
鞍山市、滁州市、合肥市、淮南市和蚌埠市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由此可以得出安徽省对生态环境愈来愈重视,在某些方面问题已经有
所改善,但是距离十二五计划中提出的要将安徽省建设成生态强省的目
标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
二、安徽省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构建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重大任务,也是全球发
展大势。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正经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价值
回归,生态理念、环保意识越来越渗透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消费的
方方面面。
从我国国内看,正在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可持
续发展的轨道转变。
正是基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和对国内结构
矛盾的深刻把握,着眼于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
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强调全面推
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
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战略。
省委、省政府提
出生态强省战略,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1.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1)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
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
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
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
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
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
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
这些,促
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
1962年美国学者出版《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今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
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九五”计划决
定实施可持续战略,“十五”计划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党的十
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
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
本国策,“十一五”规划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约束性
指标,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
观念等。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
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
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
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
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
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
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
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
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
从源头上、
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
三、因地制宜,如何将安徽省打造成生态文明强省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形成。
”这是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对全省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力推转型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
对于如何将安徽省打造成生态文明强省,其他的一些战略性的策略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在此我想说几点我的小建议。
1.从根本转变建设目标
原本我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是因为国家下的有指标,为了完成某些特别的“任务”我们可以说是硬着头皮去做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了“达标”,如今我们应该彻底转变
这种疲于应付的心态,重新定位,去认识本省在生态环境上的缺陷,弥补建设生态文
明的一些不足之处,去发掘本省自身生态资源的优势,将生态资源的保护与生态经济
的开发相结合,努力营造一个可持续的生态保护环境。
2.以人为本
“建设”在百度词条上是这样解释的
(1). 建立;设置。
(2). 陈设布置。
(3). 创建新事业或增加新设施。
由此可见,它的主体是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使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聪明才智,
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创新体制机制。
要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在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
度的同时,注重运用市场的办法筹措资金,特别是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生态建设
的投入。
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切实调动和保护好各地推进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继续
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办法,研究推进大别山区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多样
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逐步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采煤沉陷区等区域实行生
态补偿。
4.是强化科技支撑。
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依托合芜蚌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强科技攻关,突破一批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不断提升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着力建设科技创新载体,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一批低碳生态技术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
放大合芜蚌试验区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的政策效应,积极引进和培养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的高端人才,为生态强省建设提供智力保证和人才支撑。
5.因地制宜
“一母有九子,九子九个样”,在面对安徽省的那么多个市、区、县、乡、镇、村不同的生态资源和生态问题时,我们必须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各地区生态环境特色有机结合在一起,坚持大方向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细节问题。
四、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个地区的责任更是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人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每个人心系安徽,一同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献策,为争取将安徽省打造成生态强省的目标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