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美学史期末考试试卷和参考答案

中国美学史期末考试试卷和参考答案

中国美学史期末考试试卷和答案一.问答题(每题20分,共3道题)一、论庄子的美学思想参考答案1、美学观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大美不言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从社会现象来说,自然又表现为真实,自然之美也是率真之美。

相应地,虚伪矫饰就是丑。

西施经常心疼,所以捧心颦眉更添其美,因为她出于自然,有真情实感;而摹仿她的女子,虽然也捧心颦眉,并不是由于心疼,只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违反了自然,丧失了朴素的本性,总之,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人们要保有这种美,一方面应该尊重物性,使万物顺其自然天性,不以人害物。

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本真,率性自然。

二庄子的相对主义美观庄子从唯心主义、虚无主义的“道”出发,提倡“无为”境界,顺应自然,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

他以一种沉着有序的生命意识来欣赏美、把握美。

庄子否定形式化、世俗的、功用化的艺术,肯定超越使用目的、超越政治事功和理智判断的纯粹的审美意识。

庄子的“大美不言”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庄子的“有为与无为”庄子讲求主体从既定的生命模式和思维定势之中解脱出来,崇尚“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去权力、去繁冗理性的美学追寻。

他效法自然无为的天道:“动而天行”,“循天之理” (《庄子·刻意》),即返朴归真,达到素朴无为。

无为,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有为,借助于此,庄子方可游世而不同世,简而言之: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庄子论“人格之美”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论语·述而十五》),而庄子却在《庄子·骈拇》中举为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的伯夷和为谋私利而死于东陵山的盗跖两例,以为他们“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

”“在庄子看来,伯夷和盗跖在市区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

”子视鱼犹得道之人,水犹道体。

鱼无贪欲、无纷争、无私藏,恬淡纯朴,得水见性,自足自造。

鱼可以说是庄子生存美的意向的对象物,以至于庄子成了一个“鱼化”的形象。

“鱼之乐”是由于天性真朴,人之至乐也应当是涤除社会性返归自然情性。

二、庄子的相对主义美丑观对自然美的追求,使庄子对世俗所谓的美丑进行重新审视。

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美丑都是相对的,从而也是应该予以否定的。

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美丑观,是他建立在齐物论基础上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在美学上的体现。

由于庄子认为“万物皆一”,他完全取消了美与丑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所以二者又可以相互转换,“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又说:“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以此完全否定了世俗美丑划分的意义。

庄子美学虽然突出地强调了美丑的相对性,但他绝不是美的否定者,他所否定的只是他认为不合理的划分美丑的方法以及由此给人们带来的不必要的烦恼。

人们如果执著于美丑的绝对划分,好美恶丑,因得美而乐,失美而悲,那就会劳形劳心,伤生灭性,这与庄子所主张的自然无为是背道而驰的。

庄子的哲学精神指向的是一种价值论哲学而不是认识论哲学。

其目的是使人们摆脱一切物役的束缚,达到精神的完全自由。

庄子要求人“无以好恶内伤其身”,当对具体的美的追求有损于生命发展的时候就要不为所动,从而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

2、特征首先,《庄子》“大美不言”。

《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庄子•知北游》中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其次,《庄子》对于“人格之美”的论述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而庄子却在《庄子•骈拇》中举为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的伯夷和为谋私利而死于东陵山的盗跖两例,以为他们“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

”。

《庄子》中,伯夷和盗跖在市区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

”第三,庄子“鱼之乐”的人生价值审美观。

《庄子•秋水》载,庄子与惠施曾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睹物思人,触类旁通:“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对人生的痛苦体验,使得庄子向社会之外寻觅人生的乐趣,自然美感正好可以充实他的生存体验形成的空虚。

庄子的哲学发端于自然审美,由自然美过渡到生存美,进而思考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庄子视鱼犹得道之人,水犹道体。

鱼无贪欲、无纷争、无私藏,恬淡纯朴,得水见性,自足自造。

鱼可以说是庄子生存美的意向的对象物,以至于庄子成了一个“鱼化”的形象。

“鱼之乐”是由于天性真朴,人之至乐也应当是涤除社会性返归自然情性。

“鱼之乐”的最高部分,是对人生意义在精神尽处的觉解。

<庄子>的美学思想,发于私有制,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强调个人本位道德和均衡社会秩序的作用。

3、对后世的影响三、庄子美学思想的地位庄子在《知北游》篇中表明:“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由此可见,美之所以在庄子哲理中具有核心之地位,是因为庄子认为圣人要能原天地之美,始能达至万物之理。

庄子的人格美思想是庄子自然美学观的反映,而美学观则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庄子的“美”,循其本,则是他“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点。

庄子在美学的原初意义上自觉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始终从人的问题出发,以是否符合人性作为衡量一切关系的标准,他以“道”观物,反对世俗的知识和道德观,还原它们的本真美,把人与世界实用、功利的关系转变为审美关系,把人的现实生存世界转变为审美生存境界,其生存思想的实质是对世界和人生的诗意把握。

庄子的“大美”思想以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独特的美学智慧和艺术精神,它表现了古人热爱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宽广博大的情怀,对大自然灵性的深刻领悟以及对自身品格升华的追求。

庄子自由恣肆的思想,纵横捭阖的文风,超凡脱俗的想象力,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源头,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风格。

后世文人骚客常常以疯、癫、狂、怪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或艺术风格,借以寄托其真性情,向政治权威、正统观念、世俗潮流等表示反抗,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庄子美学的影响。

不仅如此,以真为美的思想更成为各种艺术的审美准则。

后世众多的作家、文学批评家,把对真诚不二的人格美的崇尚,与作为艺术审美趣味之“真”联系起来,以真作为衡量一切艺术好坏的最基本尺度。

庄子的文章虽然“汪洋态肆”,但以其丰富的暗示性与诱人玄思的空白之美,给予中国传统美学以深刻的启示,从而使中国古典艺术重气韵而不重形貌,重虚拟而不重写实,重一种生气灌注的空白之美,重一种玄远的幽思而较少以一种通真的攀写来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心灵上的展撼力。

庄子美学所体现出来的包容天地、涵盖万有的宇宙情怀,人与自然高度谐和、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正是现代人格美学和生态美学孜孜寻求、努力召唤的理想境界。

因此,庄子的“大美”思想对于当代理想人格的建构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以及美学和文艺学的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明后期美学思想-----李贽美学思想■童心说李贽(泉州人)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他认为天下最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出自“童心”。

“童心”即“真心”,指人的真实的自然本性;“童心”反对“虚假”,是人的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率真流露;“童心”是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价值的根本所在,因此“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面对童心泯灭的现实,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守持自己的“童心”,敢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摆脱“道理闻见”的浸蚀。

三、韩愈“不平则鸣”说韩愈“不平则鸣”说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文论之一,历来就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评论不一,分歧甚大。

本文从“因何而鸣”与“怎么鸣”两个角度来阐释“不平则鸣”说的具体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略论不平则鸣说的内在矛盾。

文章疏漏之处,祈请方家不吝指正。

关于“因何而鸣”,本文确立“情”和“辞”两个层面探讨,认为只是不平愤懑愁苦之情,并不包含欢愉欣喜之情。

韩愈论文中关于“辞”的论述,给笔者很大的启发意义。

关于“怎么鸣”,本文认为是“浩然之气”内蕴“不平之气”。

韩愈的文学创作正是鲜明的体现。

浩然之气与不平之气融合的纽带,正是他所提倡的“气盛言宜”说。

文气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始终贯穿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中。

文气的酝酿、提炼、爆发是一个前后相继的文学创作的全过程。

文气从最初的浩然之气,历经蕴涵的不平之气,最终又达到了浩然之气的境界。

一、因何而鸣:不平愤懑愁苦之情关于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说中“不平”指的是什么,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不平”既包括“自鸣其不幸”的愤懑愁苦之情,也包括“应鸣国家之盛”的欢愉欣喜之情;其二,认为“不平”不等于内心的“不平静”,实质上就是一种愤懑愁苦之情。

2、论述题, 40分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美学的重大转折点,请结合美学中的某一具体的美学命题或观念论述。

参考答案一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方面,原先的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这时汇合为儒道合一的玄学美学;另一方面,诗文美学伴随着诗文书画的繁荣摆脱了先前的依附状态而走向独立,呈现出一片辉煌。

先秦两汉创立发展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在魏晋时期被融合儒道的玄学所取代。

玄学继承了道家“适性”“逍遥”的美学主张,后来又改造了道家“无情无欲”的“人性”观,给“人性”注入了有情有欲的现实内容,于是“适性”一变而为“人性以从欲为欢”,变成了“越名教而任自然”。

于是,“情”从心灵的理性约束中挣脱出来,形式从道德的附庸中解放出来,以“情”为美的情感美学和以“文”为美的形式美学潮流一下子突涌出来,覆盖了人格美和艺术美,一直延展到南朝。

在人格美方面,形成了“情之所钟,正在我辈”④、放浪形骸、不拘形迹的“魏晋风度”;在艺术美方面,诞生了“缘情”而“绮靡”的山水诗、宫体诗、格律诗及其相应的理论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