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口误问题
一
在口语表述中, 经常有这样一种情况: 说话 人对自己的口误并无察觉, 自然也就不存在纠 误的方法和过程。 这种情况大致分三种类型。
(一) 口误一般产生歧义, 造成误解。 听懂 这些句子, 自然包含能逾越口误这道障碍, 听出 口误的本意, 实际上是在自己的头脑里完成的 纠误过程。 例如:
①我的思想来了个 90°的大转弯。 ②如果行人不小心, 掉到井盖里该谁负责? ③要指我们去找就业机会, 我们的就业面局限面 特别小。 ④打起精神来, 又学化妆又学美容, 自己特别高 兴, 走出社会, 去上那看看去, 正好有招工的, 就走了。 ⑤在解决技术问题的时候, 我们投资是比较大的, 就是在降低低毒害, 低危害的卷烟。
汉语学习 1999 年第 1 期 (总第 109 期)
少对口误做出明确的否定, 而往往根据口误的 不同程度和自己的口语习惯, 采取不同的纠误 方式。 这样, 就势必在口语表达上出现杂乱无 章, 重复 嗦的现象, 给听者, 特别是那些外国 留学生造成听力障碍。调查汉语口误的现状, 归 纳这些口误的特点及其纠误方法和过程, 探索 其中的某些规律, 对于搞好对外汉语的听力教 学, 提高留学生的实际汉语听力水平是十分必 要的。 在此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举的例 句, 都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材编写过 程中搜集整理的有声材料, 均属于实况录音。
·40·
一点是值得我学习的。
例①是一位农村青年妇女在评价自己的丈 夫,“实惠”显然是“实在”的错用, 好在人们也不 会误解为她把丈夫当成“有实际好处”的物品 了。 例②是说一个人从单位上的大学, 毕业后, 回到原单位工作。“参加工作”显然是口误, 而纠 正为“回来单位工作”, 又出现了用词不当, 应为 “回到单位工作之后……”。 例③“感到”是“感 觉”的错用。 例④的“离……相比”应为“和…… 相比”。 例⑤是一个男人在夸自己的妻子, 最后 说的“值得我学习的”, 是他实在想不起什么合 适的词了, 学习什么呢?“对丈夫的体贴”? “能 干, 泼辣”? 显然都不是, 本意应为“对这一点我 是很满意的”或“这一点是值得我敬佩的”。
上述说话人虽未纠正自己的口误, 但一般 不会造成歧义, 这是因为我们明显地知道哪些 是口误, 并在思维中完成纠误的过程, 从而能够 准确地理解本意。 然而, 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 却未必是这样, 如例①的“90°大转弯”, 有不少 同学认为说话人“又想死, 又不想死”,“犹豫不 决”等。 因此, 我们除了要指出这些句子中的口 误并讲清本意外, 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逐步了 解中国人的口语习惯和特点, 提高他们逾越口 误障碍的能力。
这几个例句都能看出说话人用词不当。 虽 然有的说话人对自己的用词也不甚满意, 但口 语表达容不得仔细推敲, 只好胡乱找一个意思 “接近”的用上了, 这样虽没造成歧义, 但人们听 起来却不舒服。课上, 笔者曾试图让留学生自己 发现这些不当之处, 但实际上他们很难辨出, 自 然也就不会造成听力理解上的障碍。然而, 听到 的句子往往会成为他们口语表达模仿的对象, 从这一角度讲, 让留学生自己找出这些不当之 处, 进而明白错在何处, 用正确的词语纠正它, 对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 二) 口语表达中出现了明显的用词不当, 说话人对此并没予以纠正, 但一般来说, 也不会 造成什么歧义。 这种情况有时是说话人一时口 误而没有察觉, 有时则是由于说话人的口语表 达能力不强所造成的。 例如:
① (这个人) 心眼挺好的, 也挺实惠。 ②参加工作回来单位工作以后…… ③你感到怎么样? ④我觉得离这个店的名气名声相比…… ⑤ 当地姑娘对丈夫的体贴呀, 能干哪, 泼辣呀, 这
在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 听到的 大都是一些发音标准, 语速较慢, 语法运用及选 词用语比较规范的录音, 实际上是书面语的有 声材料。 这种有声材料与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 语言实际有着相当的差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人们往往加强听力课的教学, 而一般的听力教 学听到的同样是那种十分标准的语言, 因此难 以解决这一问题。 让具有中级汉语水平以上的 留学生在课上听到实况的汉语, 非常口语化的 汉语, 这是人们对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一个新 的尝试和理解, 也是提高留学生听力水平的重 要步骤。
实况语言, 即未经加工修改的口语表达, 与 反复推敲修改后的书面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经常出现口误, 自然就 有了各种纠误的方法。书面语中虽也偶有笔误, 但作者有着较充足的时间检查和修改, 直至满 意为止。 阅读时, 我们很难看出作者的纠误过 程, 当然也就不会形成什么阅读障碍。口语则不 然, 在数量上, 口误要远远超过笔误, 出现口误 后有的人甚至全然不觉, 有的人即使知道, 也很
汉语中的口误问题
孟 国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对听力有着更高层次的 要求,《关于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设计》一文认 为高等汉语的听力应该达到这样的水平:“在交 际中, 一般词汇, 语法上的问题不再成为听力上 的障碍, 遇到障碍有跳听, 猜听而不误听的能 力”,“对口语里不完整或不规范的语句, 能正确 理解语义, 不发生误听。”这里所说的“障碍”和 不完整或不规范的语句”自然包括各种口误。
例①的说话人是位癌症患者, 她想自杀, 但 ·3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当她看到年幼的孩子时, 就改变了自杀的念头。 这个改变应该是 180°, 90°的转变怎么理解? 又 想死, 又不想死? 这显然不是说者的本意, 听者 也不会这样理解。细想起来, 类似的说法不是个 别的, 把转变说成 360°, 也不鲜见。例②的说话 人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著名主持人, 他在谴责 偷马路井盖的行为的同时, 指出可能会造成人 掉到污水井里的后果, 他却说成了“掉到井盖 里”, 这虽然不可思议, 但也不会有人如此理解。 例③是一位下岗女工的话, 她想说的本意是“我 们的就业面特别小, 局限面特别大”, 可是竟不 知不觉地把两层意思搅在一起, 说成了“局限面 特别小”。例④也是位下岗女工的话, 她要“走出 社会”, 不知她要去哪? 显然她的本意是“走出 家庭”或“走入社会”。 例⑤如果只从字面上理 解, 应是“减少那些低毒害, 低危害卷烟的产 量”。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要提高高毒害, 高危害卷烟的产量? 显然不是, 其本意应为“降 低卷烟的毒害和危害”或“研究低毒害和低危害 的卷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