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穿心莲内酯分析

穿心莲内酯分析

穿心莲内酯分析简介穿心莲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的干燥地上部分。

原产十印度,我国华东、中南及西南等地有栽培。

又名一见喜、苦草、榄核莲等,味苦,性寒,归心、肺、大肠、膀胧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效。

用十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泻泄痢疾,热淋涩痛,痈肿疮疡,毒蛇咬伤。

结构3-[2-[decahydro-6-hydroxy-5-(hydroxymethyl)-5,8a-dimethyl-2-methy lene-1-napthalenyl]ethylidene]dihydro-4-hydroxyl-2(3H)-Furanone特点穿心莲内酯属于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内酯环反应特征,对Legal 试剂、Kedde试剂或50%氢氧化钾显紫红色。

构效关系穿心莲内酯由二萜双环和五元内酯环两部分通过两个碳原子连接构成。

在二萜内酯基本结构上有羟基和双键官能团。

穿心莲内酯在醋酐作用下,得三乙酰化合物(32),证明存在三个羟基,羟基分别位于3α, 14α, 19-位,三乙酰化合物(32)在Al (Hg)的作用下发生氢解得化合物(33),证明了14-位是烯丙型羟基,同时14-位羟基又位于不饱和内酯羰基的β-位,所以较易失去,形成脱水穿心莲内酯。

紫外光谱: λ223nm (lgε= 4.1)证明分子中有不饱和γ_内酯结构。

红外光谱显示分子max中除了γ-内酯环以外,尚有环外次甲基的存在。

双键分别位于12(13), 8 (17)-位,双键均为环外双键,其中一个双键是五元内酯环的环外双键,同时也是烯丙醇的一部分,它与内酯环上的酯羰基共轭,构成了环外α,β-不饱和-γ-内酯,由于环内张力,这种内酯结构较不稳定,极易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开环,穿心莲内酯在碱性条件下,生成化合物(34),化合物的开环,说明了穿心莲内酯存在有内酯的结构。

环外双键也易发生重排,进入内酯环内形成更为稳定的α,β-不饱和-γ-内酯。

另外一个双键位于二萜双环(反式十氢萘构型)上。

这种结构类型决定了穿心莲内酯化学性质较不稳定和相对活泼的特点。

各种名称穿心莲别名:一见喜、万病仙草、四支邦、槛核莲、苦胆草、斩龙剑、日行千里、四方莲、金香草、金耳钩、春莲夏柳、印度草、苦草等。

来源穿心莲植物适于生长在亚热带,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以及巴基斯坦也有穿心莲资源分布,我国广西、广东出产的穿心莲,内酯含量最高,达到4%左右。

理化性质穿心莲内酯主要来源于爵床科植物穿心莲的全草或叶,是中药穿心莲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穿心莲内酯又称穿心莲乙素,为二萜内酯类物质,无色方形或长方形结晶,口味极苦,分子式C20H30O5,分子量350.44,易溶于乙醇、丙酮、吡啶,微溶于水和氯仿,几乎不溶于乙醚。

熔点230~231 ℃,UVλ(EtOH)max 225nm;IRγ(KBr)max cm-1:3400,3390~2979(0H),1828,1647,979 (C=CH2)。

稳定性以穿心莲超分子提取物为样品建立含量测定方法,主要测定其中含量较高的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和14-去氧穿心莲内酯。

据文献报道,穿心莲药材在长期放置过程中,其中穿心莲内酯的含量会随放置时间延长而减少,存放1年后,穿心莲内酯含量可降低50%-80%;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随放置时间的延长呈现先稍有增加后逐渐减少的特点。

药理作用穿心莲内酯具有很多药理活性,例如:抗微生物活性、对肝细胞色素的分化抑制作用、清除自由基保护肝脏、利胆、抗癌、抗HIV-1,抗血小板聚集、避孕、抗酒精中毒、免疫调节和抑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生长等。

1、解热、抗炎穿心莲内酯具有抑制和延缓肺炎双球菌和济血性乙型链球菌所引起的体温升高的作用。

穿心莲内酯能够抑制二甲苯或醋酸所致的小鼠皮肤或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巴豆油所致急性肉芽囊中渗出液量,但对肉芽组织增生没有明显的影响。

穿心莲内酯还能抑制蛋清所致大鼠的足肿胀,但切除肾上腺后作用消失。

在大剂量条件下穿心莲内酯对白细胞向大鼠CMC所致炎灶囊中的聚集能够产生抑制作用。

2、抗病毒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廖世煌等发现0.5%精制穿心莲内酯的病毒净滴眼液对单纯疱疹病毒I型、腺病毒有灭活作。

国外有报道,穿心莲内酯合成的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单酯在体外有抗H 1V的特性。

3、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孙振华等研究表明,穿心莲内酯与硫酸氢钠制备的莲必治注射液( LBZ)在体外研究与动物实验均对胃癌、肝癌、肺癌、乳癌等有确切抗癌作。

4、抗心脑血管疾病穿心莲内酯具有抗心肌缺血和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脂、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预防血管形成术后再狭窄以及改善血液流变性等作用。

穿心莲内酯能明显改善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的偏转,降低心肌以及血清中丙二醛的水平,降低血清中乳酸脱氢酶和二轻丁酸脱氢酶的活性,说明穿心莲内酯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5、保肝利胆作用腹腔注射穿心莲内酝可使大鼠胆汁流量明显增加,其所分泌胆汁的物理性质亦有所改变。

穿心莲二萜内酯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的初步探讨穿心莲内酯的五元内酯环是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抗肿瘤的必须活性基团;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羟基的成酯修饰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药物的抗肿瘤活性;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与双键的个数有关,而与双键的位置无关。

增加双键个数,抗肿瘤作用下降;氟原子的引入使穿心莲内酯的抑瘤作用转变为促进肿瘤生长作用;以异穿心莲内酯为母核成酯修饰物只有草酰氯单酯抗肿瘤活性较母体明显提高,可能与氯原子的引入有关。

穿心莲内酯的五元内酯环不是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抗炎作用的必须活性基团;穿心莲内酯、14-去氧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和异穿心莲内酯羟基的成酯修饰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药物的抗炎活性;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与双键的位置有关,而与双键个数无关,具有环内双键的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较具有环外双键的抗炎作用强;四氢呋喃环的引入使抗炎作用增强。

对于穿心莲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对T细胞的影响来说,穿心莲内酯的五元内酯环开环可显著提高药物抑制迟发性变态反应的作用;脱水穿心莲内酯的磷酸成酯修饰物呈现促进迟发性变态反应的作用,而异穿心莲内酯羟基的乙酰化成酯修饰可显著提高药物的抑制迟发性变态反应作用;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的免疫作用与双键的个数和位置有关,增加双键个数,免疫作用下降,具有12,13-环外双键的化合物,免疫作用强;穿心莲内酯转化为异穿心莲内酯后免疫作用消失,可能与新形成的四氢呋喃环有关。

对于穿心莲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对巨噬细胞的影响来说,穿心莲内酯的五元内酯环不是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免疫抑制作用的必须活性基团;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和异穿心莲内酯羟基的成酯修饰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药物的免疫抑制活性(磷酸成酯修饰除外);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双键的个数有关,增加双键个数,免疫抑制作用下降;氟原子、氯原子的引入及四氢呋喃环的形成均使免疫抑制作用下降:-SO3Na基团的引入使免疫抑制作用明显增强。

毒副作用穿心莲内酯灌胃1 g•kg-1,每日1次,连续7天,对大鼠或家兔的体重、血象、肝肾功能及主要脏器的组织切片均未见明显影响。

穿心莲内酯以5 g•kg-1,给小鼠1次灌服或每日0.5 g•kg-1连服10天,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

穿心莲内酯小鼠口服半数致死量为>40 g•kg-1。

药代动力学穿心莲内酷的体内转运研究,包括药物的体内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

穿心莲内酯在大鼠胃肠道内吸收,主要以被动扩散机制在小肠部位吸收。

因此,增大胃排空速率,有利于口服穿心莲内酷的胃肠道吸收,产生药效时间也加快。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和pKa值影响体内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

(1)吸收和分布35S标记的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给大鼠静注后,吸收迅速,在血中的含量下降很快,能较快地透过血脑屏障出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部位,以脊髓中的含量最高。

35S-穿心莲内酯在直肠部位有高度的分布量,在十二指肠的浓度也比较高。

3H-穿心莲内酯在小鼠体内属开放型两隔室模型,吸收分布迅速,胃、小肠于30分钟,其余脏器于60分钟达到最高浓度。

以胆、胃、肝、小肠的放射性最强,子宫、肾、卵巢肺次之,直肠、脾、心、脑等较低。

(2)代谢和消除3H-穿心莲内酯小鼠灌胃给药后24小时从尿粪中排出89%,48小时排出94%,其中尿液中占49%,粪中占45%。

在对尿液和肝脏的薄层分析中发现,70%至80%的3H-穿心莲内酯是以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的。

临床应用等。

用于菌痢、钩端螺旋体病、脑膜炎、肺炎、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上呼吸道感染。

针对临床上病毒感染急症的需求,将本品内酯结构中引入不同的亲水基团,增强其水溶性,提高疗效。

由此已制成了多种穿心莲内酯的针剂,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穿琥宁针、炎琥宁针、莲必治针是本类的代表性药物,已被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急诊科必备药品之一。

1. 治疗肠伤寒用复方穿心莲煎剂(穿心莲60g,如意花根30g,一枝黄花180g,水煎服),每天1剂,用至退热后3~5天停药。

2. 治疗细菌性痢疾穿心莲、鱼腥草各12g,黄柏6g。

每日1剂,水煎2次服。

3. 治疗毒蛇咬伤新鲜穿心莲15g,伽蓝菜45g,捣烂冲米酒1次顿服;或取干品切碎,加米酒浸泡1~2周,过滤备用。

4. 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和菌痢用20%穿心莲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日1次。

2岁以下每日2ml,2~7岁3ml,7岁以上4ml。

穴位分两组:a. 足三里、长谷(脐旁2寸半);b. 上巨虚、止泻(脐下2寸半)。

每日交替选用1组,每穴注射全量的1/2。

治疗消化不良34例,菌痢52例,一般注射1次即开始见效,菌痢多数在2~4天痊愈或显效,消化不良在2~5天痊愈或显效。

5. 治疗传染性结膜炎穿心莲3份,桑叶1份,制成20%鲜汁,湿敷患眼,每日3次,每次15分钟至半小时,分泌物较多者另用淡盐水洗眼。

6. 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穿心莲干粉5g,纯甘油50ml,20%乙醇50ml,制成滴剂。

每日滴耳3~4次。

滴耳前用3%双氧水洗耳,拭干脓液,个别病例配合穿心莲片剂内服,每次3片,日服3次。

7. 治疗痤疮穿心莲、白蔹、杏仁、僵蚕、黄芩、白芨、白芷各100g ,乳香80g,十大功劳120g,冰片、薄荷各40g,轻粉20g,混合烘干打碎,过80目筛2次,密封备用。

先用洗面奶洗面,有脓疮者切开排脓。

将中药粉20g左右,用水适量加热调成糊状,待温度降至38℃左右时将药均匀涂于面部,使之形成厚约0.05cm的药膜,再敷1层0.5~1cm的石膏模,30分钟后取下,洗净面部,外涂2%氯霉素醑或收缩水。

5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2疗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