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层建筑空间设计摘要: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高层建筑的内、外部空间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作者结合工作经验在回顾近一个时期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针对高层建筑空间的设计做一些浅显的探讨,可供参考关键词:建筑学;空间设计;主体设计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高层建筑内部空间1. 1底部空间早期的高层建筑多直接面对街道, 从街道进入门厅, 再由门厅进入电梯厅, 乘坐电梯至各楼层。
这种空间组织不能形成公共活动空间, 还常出现人流拥挤的现象。
20 世纪70 年代以后高层建筑的设计开始重视底部空间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随着多种商务功能的渗入, 许多高层建筑都以扩大底部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入口广场和将底部架空把城市空间引入建筑内部的设计方法, 来处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过渡关系。
现在的高层建筑为了解决人流集散和城市交通与建筑内部交通相衔接的问题, 常常采用多个出入口和立体化组织交通流线的方法。
通过首层、底下层和地上层的架空廊道与不同层面的城市交通网络相连接, 以达到通畅便捷和步行、车行的互不干扰。
总之, 当今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设计依从单纯考虑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发展到进行整体的城市空间设计, 其交通组织和公共活动领域的创造也日趋立体化、开放化。
1. 2中庭空间处于商业的需要, 波特曼在20 世纪70 年代设计建造的几座高层旅馆建筑中加入了十分华丽、气氛热闹的大中庭。
它起着统和空间流线的作用, 又是人们休闲交往的场所, 深受喜爱。
20 世纪80 年代后, 中庭空间开始应用于高层办公建筑。
提供自然化的休息空间和改善封闭的室内环境, 成为高层办公楼设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于是, 在高层办公建筑中插入一个或在不同区域插入数个封闭或开敞的中庭的设计手法开始出现。
中庭空间的介入还使得楼层间的自然通风换气成为可能。
大楼内的办公室都有可以开启的窗户, 气流从窗户及空中庭园进入, 在中庭形成对流自然通风, 明显地减轻了环境负荷。
1. 3核高层建筑有一个垂直交通和管道设备集中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核”。
进入本世纪, 随着高层建筑建设的发展、高度的增加和建筑的进步,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 逐渐演化出了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空间构成模式, 这是各专业共同探索优化设计的结果。
这种“内核”空间构成模式,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 以其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和造价相对低廉的优势, 很快便成为高层建筑中最为流行的空间布局形式。
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随着智能化建筑的普及和电信设施的不断增加, 导致了在高层建筑中大量应用计算机和电信通讯设备, 甚至许多建筑在峻工以后, 仍然频繁地改造布线系统和增添新设备。
智能化办公楼中的光缆与电脑网络管道井、配线箱以及中继装置等, 每层都必须设置3 处以上才算合理。
这样, 建筑上为了满足机电设备经常变动的需要, 便开始将“核”分散化, 分置多处设备用房核管道井, 以便与局部更改。
此外, 在建筑规模较小的高层建筑中, 近年来还出现一种核与主要使用空间分离化的现象, 垂直交通、服务性用房和设备关井均分别独立, 与建筑主体分开。
2高层建筑外部空间高层建筑外部空间指高层建筑与周围建筑、城市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
2. 1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形态类别2. 1. 1按使用性质分类(1) 活动型: 一般位于市中心的办公楼外部空间人, 规模稍大, 能容纳很多人进行演出、展览等活动。
(2) 休息型: 高层综合楼或高层住宅群的外部空间似休息型的广场。
他或有良好景观或在周围有商店, 吸引人们的逗留休息。
(3) 穿越型: 城市干道边的高层建筑或人流集中的体育文化中心旁的高层建筑常有穿越型的外部空间。
有的是过街楼, 有的是步行通道, 方便市民穿越通过。
2. 1. 2按与高层建筑的关系分类前庭: 位于高层建筑入口前方, 是高层建筑总体布局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高层建筑往往通过前庭于繁忙的交通干道隔开, 形成一个较为安静的人造环境。
(2) 中庭: 可以由高层建筑曲折的主体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高层的群房围合而成。
(3) 侧庭: 在特定的基地条件下的高层建筑紧贴街道。
可供休息的外部空间只得置于大楼的侧面形成侧庭。
(4) 沉井式花园: 沉井式花园在高层建筑外部设计中是一种重要的创造环境的手法。
它产生的安全感使人们乐于在此休息逗留与活动, 由于与地面层成立体交叉, 所以地面交通带来噪音较地面层小, 当人们从地面面层接近它时可感到沉井式花园的吸引力。
(5) 屋顶花园: 随着高层建筑区域多功能综合楼的倾向以及内部空间在竖向的发展, 其外部空间也有竖向发展的趋向, 在城市用地日趋紧张的现代, 屋顶花园弥补了地面的不足, 形成竖向多层次的丰富景观, 改善了环境。
2. 1. 3高层建筑群构成广场高层建筑群集中了城市的巨大功能, 它的建设会耗用大量财力、物力, 使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成千上万的人在高层建筑群的周围集散, 其外部空间则承担着复杂的、重要的社会作用。
20 世纪60 年代起, 经济发达国家在建设性的城市中心或城市复兴规划中, 力求创造统一而有变化, 宏伟而有丰富的城市空间, 以满足城市的各种功能需求。
2.1.4高层建筑主体设计高层建筑的合理性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 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的尤为重要。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 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 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 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 并要体现人的尺度, 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 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
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 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 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2.1.5巧妙地运用一些处理手法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 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
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
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 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 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 给市民以小憩之地; 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 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 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
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 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 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缓解入口处各种矛盾冲突; 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
2. 2设计手法2. 2. 1延伸与渗透外部空间向内渗透与内部空间向外延伸以相互作用造成时间与空间的连续, 创造内中有外, 外中有内, 内外交融的意境。
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模糊内外空间的界限。
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高层主体的外墙就是内外空间的分界处, 当采用框架结构时, 柱间的开口较大, 内外空间的界限可以交错, 空间的已连续并具有整体感。
此外, 在高层的群房采用低层建筑常用手法, 也可造成空间的渗透。
2. 2. 2层次与序列外部空间要满足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 人的需要与意图是多样的, 外部空间的功能与组合因而也是多样的, 同一外部空间内或多个大小不同的外部组合空间, 根据功能要求的组合就需要充分利用环境条件, 考虑空间的层次, 创造有秩序而有变化的空间。
例如有的采用外部的——半外部的——内部的; 有的采用公共的——半公共的——具私密性的层次。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作为城市外部空间的一个重要部分, 往往在城市空间序列中作为一个角色, 有时是对景, 有时是背景, 有时则又是城市景观的画框。
但是, 高层建筑本身周围的外部空间也是应该有序列的。
当外部空间设计带方向性时, 在尽端配置有吸引力的目标会使一般的空间变得动人。
2. 2. 3适应人体的尺度过渡高层建筑主体体量庞大, 尺度惊人, 必然会给在其外部空间活动的人带来一种心理感受, 外部空间既接近建筑, 又接近人体, 为了创造舒适的外部环境, 减轻人们心理上的压抑感, 必须有适应人体的尺度过渡。
常见手法有: (1) 高层建筑主体与群房相结合。
(2) 里面分段处理。
(3) 高层下部退进, 形成外立柱廊的骑楼。
(4) 接近体尺度的平台、小品使人倍感亲切。
2. 2. 4点缀环境雕塑近年来国外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创作中, 特别表现了环境雕塑与高层建筑的亲缘关系。
以高层建筑重复韵律的构件作背景, 经过精心创造的雕塑立于外部空间中, 加强了空间感。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使特定的环境与背景, 高的建筑轮廓线与直线构件构成的体量与质感, 对雕塑也有特定的要求, 使之与室内雕塑, 室外空旷纪念地雕塑有所区别, 具有如下特征: (1) 题材丰富。
(2) 尺度变化大, 造型多样。
3结语向人们提供优美的, 服务设施完备的高层内部与外部空间对创造有生命力的现代化城市有积极意义, 并与提高人们的工作与环境质量有重要关系。
因此, 作为建筑师应该注重考虑高层建筑空间的优化与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