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伤害答辩状

民事伤害答辩状

民事伤害答辩状
1.答辩人与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合同关系,答辩人1998年6月10日与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订立了一份口头合同,
由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负责把答辩人的一个高压电表柜拆除,是受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委托来拆除高压电表柜的,与答辩人之间不存在直接合同关系。

2. 的伤害赔偿应由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负责,其一,根据我国法律和有关司法解释规定,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对其职工在履行合同的范围内所受到伤害应负责任,的伤害并不是由于合同客体以外的事物造成的。

其三,受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委托的在拆除高压电表柜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违反操作程序的行为,未尽一个电工应尽的注意。

3.答辩人对伤害赔偿不应承担责任。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从事高度危险作业的人致他人损害的,应负赔偿责任。

而本案中答辩人与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订有合同,高度危险来
源已通过合同合法地转移给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成为该危险作业物的主体,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伤害,这是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合同客体造成自己员工的伤害行为,与答辩人无关。

综上所述,人民医院为不适合被告,请贵院依法驳回原告起诉。

此致
市中级人民法院
答辩人: 人民医院
一九九年四月二日
【二】民事答辩状
答辩人:倪xx,男,年月日出生,汉族,住,系杭州市下城区客运社业主。

答辩人现就上诉人的上诉观点提出如下答辩意见:
首先,答辩人认为,本案是一起受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民事案件,一审判决无论是程序还是实体都完全合法,并不存在着上诉人所述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的错误。

下面,就上诉人在上诉状中所提出的三点理由,逐一答辩如下:
一、关于勾某实施的侵权行为是否为履行职务的行为,以及是否与其履行职务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
上诉人认为,犯罪分子的杀人行为与其履行职务行为有密切的直接的联系。

甚至认为,勾海峰的侵权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职务行为,至少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在上诉状第3页第3行)。

答辩人认为,上诉人观点完全不能成立。

第一,勾某的侵权行为并非其履行职务的行为。

上诉状称勾海峰的侵权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职务行为,这种观点不仅让法律人吃惊,更让整个出租车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震惊。

因为,勾某的侵权行为表现为行凶杀人,而其履行职务行为只能是运送顾客,作为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的经营活动也只能是运送顾客。

如果说出租车驾驶员剥夺他人生命这种犯罪行为被理解为是出租车驾驶员典型的职务行为,那么,岂不意味着杀人行为也被当然地包含在出租车司机的职务工作之中了吗。

显然,这种观点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更言之,勾某杀人的侵权行为不可能成为一种典型的职务行为!
第二,勾某的杀人行为与其履行职务行为不存在内在联系。

上诉人所说的密切的直接的联系也并非法律(司法解释第九条)所界定的内在联系。

所谓的内在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规律性、固有的联系,而非偶然的、表面的、非本质的联系。

答辩人承认本案凶手侵权行为与其履行职务行为有一种外在的、偶
然的、事实上的联系,但绝不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

通俗一点讲,勾某作为驾驶员,其履行职务的行为就是驾驶出租车运送旅客,该行为与其杀人的侵权行为之间,难道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或者说本质的、规律性的、必然的联系吗?!若果真如此,还有谁敢坐车?谁敢开车?谁敢雇佣驾驶员?!这是从普遍意义上看。

再从本案的事实看,勾某杀人、盗窃的行为与其履行开车送客的职务行为之间何来本质的、必然的、规律性、固有的联系?!受害人遇害既非勾某车辆故障所致,也非车祸意外所致,也非为车主牟利所致,更不是为了完成其雇佣活动的客观需要所致,而是纯粹的勾某个人的杀人、盗窃的犯罪故意所导致的,除了与其履行职务行为的时间、地点巧合外,并无彼此间内在的联系。

第三,上诉状用四个故事来证明勾某的杀人行为源自勾某的服务行为,因而得出驾驶员服务行为导致吴晶晶被害的结论。

这个观点不能成立。

具体说明如下:
首先,上诉状中所述的四个事实并未交待该事实的出处,而且没有
一句完整的引用,均为片言只语,而是按照上诉状的目的而选择性引用。

这种事实的论证显然缺乏真实性与科学性。

其次,从具有权威性的两次刑事判决认定的勾海峰犯罪事实来看,无论是一审还是二审刑事判决和裁定,均没有上诉状中描述的事实。

相反,刑案的事实调查已经充分证明了上诉状中描述与事实不符。

例如,上诉状中称被害人与勾海峰双方发生扭打,而省高院(2005)浙刑一终字第167号刑事裁定书认定:案内材料反映被害人平时胆小且性格内向,尸检报告亦未发现有严重打斗痕迹。

勾海峰上诉称其因服务态度及车费问题遭被害人辱骂、双方发生激烈冲突而杀人,不仅没有证据证实,而且与本案实际不符。

再次,上诉状中描述的事实几乎全都是未得到认证的勾海峰单方供词,而勾海峰的供词要么没有任何佐证,要么已经在刑事案件中的法庭调查中被证明与事实不符。

据此论证,显然不足为据。

例如,上诉状中称:吴xx在遭受惊吓后,要求勾海峰开慢一点、稳一点结合自己(勾xx)几天前的车祸已花了10000多元仍未处理号以及自己这几天与女友吵架等不良心情车门无法打开,致使吴晶晶在车上继续唠叨,以及勾海峰又强行伸手欲将吴晶晶从车上拉下,遂发生扭打等。

这些描述均缺乏事实依据和证据佐证。

而且,勾海峰的供词中对受害人的描述诸多地方与受害人的家人、亲戚以及同学对受害人的言谈举止评价恰恰相反,也从侧面表明勾某供词的不可信。

至于社会上对本案事实的各种叙述都无法否认经过质证而认定事实。

可见,上诉状将已被法庭调查否定的事实以及无任何证据为佐证的凶手单方的供词作为支持其上诉观点的依据,显然其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因此,依照上诉状中所描述的四个事实无法得出驾驶员服务行为导致吴晶晶被害的结论,进而也否定了勾某杀人行为与其履行职务行
为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二、关于雇主责任的法律理解问题
第一,雇主责任的确属于替代责任,且不以雇主是否有过错为要件,但并非如上诉人所说的雇主即等同于雇员,也不能简单地说雇员侵权就是雇主侵权。

毕竟,雇主和雇员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因如此,法律规定雇主替代雇员承担责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从事雇佣活动。

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从事雇佣活动,是指从事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

雇员的行为超出授权范围,但其表现形式是履行职务或者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应当认定为从事雇佣活动。

上诉人将雇员的侵权行为无条件地等同于雇主的侵权行为的观点,与现行我国法律规定不符。

第二,上诉状用雇主理论中的利益归属原则来论证雇主应当替雇员承担责任,但必须注意的是,该观点的前提是:雇员只有构成从事雇佣活动发生的侵权,才谈得上雇主承担替代责任。

然而,前述观点已经充分证明勾某的侵权行为不是履行职务,也与其履行职务无内在联系,不属于从事雇佣活动的情形。

如果上诉状中所述的雇员行为等同于雇员行为的观点成立的话,那么被上诉人就不是简单的民事侵权人了,而是地地道道的犯罪分子了。

因此,雇主责任作为替代责任必须考察其适用的条件。

三、关于被刑事判决否定的事实是否能成为本案认定的事实
第一,刑事判决、裁定对勾海峰上诉称其因服务态度及车费问题遭被害人辱骂、双方发生激烈冲突而杀人明确认定不仅没有证据证实,而且与本案实际不符,而不是象上诉人所称的事实未予确认。

如此明确的认定,难道还不足以将该因车费及服务态度而引起杀人的事实予以排除?!难道民事案件就可以无视法律事实吗?!相信所谓的
民事证据高度盖然性原则不可能是指将已经证明了的事实予以相反解释的论理。

第二,上诉状始终把凶手勾海峰的供词当作十分可靠的证据,并且认为,勾海峰在审查起诉、法院审理过程中,均有稳定的供述,而且引用勾海峰的话来佐证:至今天这个地步了,没有必要说假话。

事实真的如此?凶手勾海峰究竟有没有说假话?是否真的可信?
例如,省高院(2005)浙刑一终字第167号刑事裁定书查明:勾海峰称其与吴晶晶发生激烈争吵,吴晶晶大声指责他,后两人又发生互打。

结果,无论是证人证言还是受害人的平时一贯的为人出世,及其尸检报告都勾的供词不符。

而且,从常理看,勾某在犯罪后,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责,避免法律的严惩,从而将其犯罪行为的原因推给受害人,从而造成一种受害人也有过错的假象。

为此受害人的亲友、同学也在不同场合对勾某口角之争提出过异议。

答辩人认为,相比于勾某的单方供词,此种观点更具真实性。

第三,上诉状认为,从民事审理的角度出发,当事人的自认就足以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而无需其他证据加以证实,且可以自愿承责换取裁判结果。

这个观点显然混淆了本案与刑案当事人的主体身份。

上诉状的观点违背了一个基本事实勾海峰不是本案的当事人,何来民事审理中的自认?又如何自愿承责?
综上所述,勾某杀害他人生命的犯罪行为,不属于从事雇佣活动。

它既不属于被上诉人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而且,其外在表现形式也不属于履行职务的行为,其与履行职务行为之间也不存在内在联系。

上诉状中所述的事实仅以凶手勾某的供词为依据,且与事实以及法院生效判决裁定不符,更不属于自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