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绍兴的百年教育
/sxwb/html/2011-10/23/content_589315.ht m
绍兴有多所以鲁迅命名的学校
元培中学里的蔡元培纪念室
系列专题报道之绍兴影响(结束篇)
已有百年历史的杨浜小学
杨浜小学创办人秦吉人
回眸百年
绍兴近代教育真正起步于
辛亥革命时期
放眼身边
由辛亥志士创办、以辛亥名人命名的
学校依然有着鲜活生命力
寻觅余温
绍兴百年名校里的“辛亥遗迹”
热诚学堂旧照
本版由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协办
本版撰文/摄影记者徐霞鸿
100多年前,绍兴的许多新式学堂就是由辛亥志士创办起来的。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当时浙江革命的“大本营”——大通学堂。
1905年春,辛亥英烈徐锡麟在绍创办“大通学堂”,广招会党骨干来校训练,学生皆为光复会员,以合法办学进行武装革命之准备,还将“寄托于府学堂枪弹尽数移往大通”,使其成为皖浙起义的革命中心,而且为后来
的武昌起义输送了大批军事人才。
大通学堂设有体育专修科,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同时,尤其注重军事训练。
另一方面,革命学堂的创立,旅日革命志士学习的先进教育理念得以贯彻实践,又时常灌输“爱国救国”思想给学生,可以说给当时陈腐的绍兴教育界吹来一股“重体操,倡爱国”的新风,为发动革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骨干力量。
明道女校的创办也是绍兴反封建革命斗争的一个胜利。
1904年,辛亥革命先驱徐锡麟及教育家蔡元培在绍兴万安桥创办“明道女校”。
王子余曾在当时《绍兴白话报》上发表评论说:“自从明道女校办起,几个明白学务的人,全力注重于此,于是绍兴学界遂略放出一线光明来。
”明道女校的创办对全省学界也是一个重大贡献,实际上它是浙江省第一所女子师范学堂。
1905年秋瑾从日本第一次回国时,在此执教3个月,提倡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也成为当时思想革命的一大潮流。
此外,光复会成立之前,蔡元培就应聘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校长),招揽“极一时之选”的中外教员,力排守旧势力的阻挠和干扰,积极推行新式教育,使之成为清末国内新式学堂的佼佼者之一。
而徐锡麟也曾任山阴县学监督、绍兴府学堂副办,在东浦创办了热诚学堂。
1902年冬,徐锡麟和钱绳武等改蕺山书院(现为绍兴市蕺山中心小学)为“山阴县学堂”,开绍兴城区班级授课制教育之先河。
徐锡麟不仅在开学典礼上讲话,还曾多次在这里讲课,给学生播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
当然,出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局限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教育救国的理想最终难以实现。
而且光复会主张以“暗杀”为形式开展革命,也为教育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据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何信恩介绍,他们经过作过一个详细的统计,在绍兴境内以名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学校有30多所,大、中、小学及幼儿园一应俱全,而且大部分都是由辛亥革命志士创办或者为纪念这些辛亥志士而创办的。
最难能可贵的是,那些当年由辛亥志士创办的新式学堂,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如今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比如现在的北海小学教育集团,其前身就是“明道女校”,学校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先后被确定为绍兴地区、绍兴市、浙江省重点小学,2007年组建教育集团后,现辖新河弄、胜利、龙洲三个校区。
再比如现在的绍兴一中的前身就是“绍郡中西学堂”。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山阴乡绅、维新人士徐树兰捐银一千两,并筹得山阴县沙租及绍郡茶业公所捐款四千余元,仿盛宣怀所创天津中西学堂,以二等学堂(相当于中学)规制创办绍郡中西学堂,并由浙江巡抚廖寿丰奏明清廷备案,领绍兴乃至浙江近代教育之先。
如今,该校依然是绍兴教育界的领跑者。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曾走出了一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两位北大校长,17位院士,不胜枚举的专业人才,还有4万名优秀毕业生。
此外,有着99年校龄的杨浜完小,则是光复会员秦吉人于1912年在东湖镇杨浜村创立的。
与此同时,以辛亥名人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在绍兴也为数不少。
比如经国家教育部确认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就是以蔡元培的名字命名。
还有元培中学,则是1989年12月,绍兴市政府在蔡元培先生逝世50周年前夕,专门召开常务会议,为纪念这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于1991年8月正式创办。
再比如创建于1995年的秋瑾中学,因为所在地福全镇是革命先烈秋瑾的故里,故学校以秋瑾名字命
名。
秋瑾中学与秋瑾小学、秋瑾幼儿园一起,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金三角教育园区。
还有位于绍兴县的“东大门”陶堰镇的成章中学,学校的前身是绍兴县陶堰镇中学,创建于1968年。
1995年新建学校于陶成章故居以西100米处。
为纪念民主革命先贤陶成章烈士,1996年5月16日,更名为“成章中学”。
还有成章小学,虽然从今年起已经停止招收新生,但它是以辛亥革命先烈陶成章名字命名的一所全日制小学。
此外,还有鲁迅中学、锡麟中学、树人中学、鲁迅小学、元培小学、秋瑾小学、鲁迅幼儿园、元培幼儿园等等,全部都是以鲁迅、徐锡麟、蔡元培、秋瑾等辛亥名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其中不少还在校园里专门建立了纪念馆。
市区胜利西路877号,走进元培中学的大门,一眼就能看到右手边一幢古朴雅致的二层小楼,那就是蔡元培纪念室。
“这是1991年学校创立之时,香港同胞陈银海先生携其夫人王祥云捐资20万元人民币建立的。
去年,我们又花了50万将其整修一新。
一楼陈列的是蔡元培生平事迹,二楼则是学校校史。
我们还请了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的副院长、教授于小平为我们设计了两尊蔡元培的雕像,一尊是立式的,一尊是半身的。
在10月底学校20周年的校庆活动中,我们还将为这两尊雕像揭幕。
”该校校长周菊芳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要花这么多精力在校园里建设这个纪念室,主要是因为元培精神是元培中学办学思想的源头。
记者了解到,除了整修蔡元培纪念馆,该校的日常教学也是紧紧围绕着元培精神而开展的,比如每一批新生进校,校长周菊芳都会亲自给他们上一堂元培教育思想报告课,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究竟什么是“元培精神”。
再比如学校正在编写一本关于蔡元培的《名人教育读本》作为学校的校本教材,用以深化蔡元培教育思想在元培中学的实践。
如今走进绍兴一些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那里保留着的“辛亥遗迹”。
市区胜利西路城市广场对面,绍兴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龙山校区里的那一幢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就是鲁迅先生曾经办公、休息、改作业的地方。
1910年,这里还是“绍兴府中学堂”时,鲁迅先生曾在这里教过书。
当时,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员的他,因不满意校方封建高压手段,愤而辞职,回到了故乡绍兴。
受绍兴府中学堂兼任监督杜海生之邀出任该校博物教员,不久又兼任监学(即教务主任),工作时间约一年。
虽然经过整修,这幢老楼看上去有点新,但当年的风貌还依稀可见。
楼前面是一条石板走廊,廊下是一个狭长的天井,种了各色花草。
先生在《秋夜》中提到的在北京鲁迅故居前的那两棵枣树,后来周建人先生亲手培育了第三代并赠送给了学校,就栽在这儿。
进门就是先生的一尊半身塑像,楼下靠东面的第一间就是先生当年办公与就寝的地方。
用木板隔开的前半间是办公室,朝南开着一扇五尺高、四尺阔的格子窗。
紧靠窗门是一张五斗写字台,东墙下放着一张茶几和两把椅子,靠北壁是一张荸荠色的八仙桌。
后半间是卧室,一张棕色的油漆木床,一张黑漆的二斗长方形桌子,简朴至极。
当年,学生们经常在窗外看先生批改作业或为他们书写书簿封面。
一楼的西面一间,是学校建设的鲁迅纪念室,门口还挂着周建人先生1981年4月亲笔书写的题名,里面展出的是鲁迅生平的一些事迹。
楼的后面,先生当年亲手种下的一棵广玉兰已经郁郁葱葱,长成了参天大树。
楼的东面,与之相邻的是“养新书藏”,这是蔡元培先生在担任绍兴一中校长时规划创设的图书馆,这很有可能是近代浙江首家学
校图书馆,当时蔡先生还亲手写了一副楹联:“吾越多才由实学,斯楼不朽在藏书”,以此激励师生汲取新知。
而在镜湖新区东浦镇锡麟路122号,热诚小学依然保持着当年徐锡麟创办该校之时的模样。
“有热心人可与共学,具诚意者得入斯堂”,校门小而古朴,一副徐锡麟亲自撰写的对联历经百年的沧桑之后,仍然坚守在校门口。
操场边上的三幢老楼,就是1904年徐锡麟创办“热诚学校”时亲手建的,最近正在进行着落架大修。
在楼的后面,还有一个藏枪池。
当年,徐锡麟办热诚小学的目的是使本乡儿童都能免费读书,同时,也为了联络革命志士,积蓄革命力量。
据一些老人们回忆,这个水池里曾藏过一些枪支,这些枪支是徐锡麟独自一人驾小船秘密运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