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电磁波普与地物波普特征
第一节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2.1.1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1.电磁波
一个简单的偶极振子的电路,电流在导线中往复震荡,两端出现正负交替的等量异种电荷,类似电视台的天线,不断向外辐射能量,同时在电路中不断的补充能量,以维持偶极振子的稳定振荡。
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2.电磁辐射
电磁场在空间的直接传播称为电磁辐射。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由两个带电小球的火花放电实验,证实了电磁场在空间的直接传播,验证了电磁辐射的存在。
装载在遥感平台上的遥感器系统,接收来自地表、地球大气物质的电磁辐射,经过成像仪器,形成遥感影象。
3.电磁波谱
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微波、短波、中波、长波和超长波等)在真空中按照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构成了电磁波谱。
目前遥感技术中通常采用的电磁波位于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谱区间。
可见光区间辐射源于原子、分子中的外层电子跃迁。
红外辐射则产生于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
无线电波是由电容、电感组成的振荡回路产生电磁辐射,通过偶极子天线向空间发射。
微波由于振荡频率较高,用谐振腔及波导管激励与传输,通过微波天线向空间发射。
由于它们的波长或频率不同,不同电磁波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性和特点。
可见光、红外和微波遥感,就是利用不同电磁波的特性。
电磁波与地物相互作用特点与过程,是遥感成像机理探讨的主要内容。
4.电磁辐射的性质
电磁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波动性和量子性两重特性。
2.1.2 电磁辐射的传播
电磁辐射通过不同的介质时,其强度、波长、相位、传播方向和偏振面等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复合的。
电磁波可以采用频率、相位、能量、极化
等物理参数来描述。
电磁波在传播中遵循波的反射,折射,衍射,干涉,吸收,散射等传播规律。
2.1.3 电磁辐射的测量与度量单位
遥感信息是从遥感器定量记录的地表物体电磁辐射数据中提取的。
为了测量从目标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的能量,这里介绍两种电磁辐射的测量方式和度量单位: 1.辐射测量(radiometry),以伽玛射线到电磁波的整个波段范围为对象的物理辐射量的测定,其度量单位见下表。
2.光度测量(photometry),由人眼的视觉特性(标准光度观察)评价的物理辐射量的测定,其度量单位见下表。
第二节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影响
2.2.1 大气的吸收与散射
太阳辐射有时习惯称作太阳光,太阳光通过地球大气照射到地面,经过地面物体反射又返回,再经过大气到达航空或航天遥感平台,被安装在平台上的传感器接收。
这时传感器探测到的地表辐射强度与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空时的辐射强度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到大气主要成分影响。
大气主要成分可分为二类:气体分子和其它微粒。
它们对电磁辐射具有吸收与散射作用。
1 大气吸收作用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分子对电磁波的某些波段有吸收作用,吸收作用使辐射能量变成分子的内能,引起这些波段的太阳辐射强度衰减。
2 大气散射作用。
大气中的粒子与细小微粒如烟、尘埃、雾霾、小水滴及气溶胶等对大气具有散射作用。
散射的作用使在原传播方向上的辐射强度减弱,增加了向其他各个方向的辐射。
我们把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的物理现象,称为散射。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大气散射有以下三种情况:
(1)瑞利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小于波长1/10或更小时发生的散射。
(2)米氏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1/10到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3)无选择性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时发生的散射。
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因此称为无选择性散射。
大气折射现象电磁波穿过大气层时,除了吸收和散射两种影响以外,还会产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产生折射现象。
大气的折射率与大气圈层的大气密度直接相关。
大气透射现象太阳电磁辐射经过大气到达地面时,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电磁辐射被云层或其它粒子反射的比例约占30%,散射约占22%,大气吸收约占17%,透过大气到达地面的能量仅占入射总能量的31%。
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共同衰减了辐射强度,剩余部分即为透过的部分。
剩余强度越高,透过率越高。
对遥感传感器而言,透过率高的波段,才对遥感有意义。
辐射传输是电磁辐射与不同介质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遥感器,无论是航空器或航天器所载,所接收的电磁辐射都包括来自地面的辐射和来自大气的辐射。
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遥感器观测方向的目标反射辐射经大气散射和吸收之后进入遥感器视场,这一部分经过大气衰减的能量中含有目标信息。
但由于太阳入射辐射中,有一部分能量在未到达地面之前就被大气散射和吸收了,其中有一部分散射能量进入了遥感器视场,这一部分能量(通常称之为程辐射)中不含有任何目标信息。
另外,由于周围环境的存在,入射到环境表面的辐射被其反射后有一部分经过大气散射后而进入遥感器视场,另一部分又被大气反射到目标表面,再被目标表面反射和大气透过进入遥感器视场。
这样,遥感器对地观测获取的信息中,既包括了目标地物信息,也包括了部分大气信息和地物周围环境的信息,这直接影响到遥感图象解译和定量分析。
为此,多年来研究者一直对辐射传输过程进行研究,建立了辐射传输理论。
辐射传输理论是描述电磁辐射传播通过介质时与介质发生相互作用(如吸收、散射、发射等)而使辐射能按照一定规律传输的规律性知识。
这一规律集中体现在辐射传输方程(表征电磁辐射在介质中传播过程的方程)上。
电磁辐射在地--气系统中传输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辐射传输方程的求解非常复杂。
为了求得方程解,一般需要对辐射传输方程进行简化。
第三节地物波谱特征
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波谱。
地物波谱是电磁辐射与地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物质反射、透射、吸收、散射和发射电磁波的能量是不同的,它们都具有本身特有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地物波谱随波长而变的特性,这些特性叫做地物波谱特性。
地物的波谱特征是遥感识别地物的基础。
2.3.1 太阳辐射与地物反射波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