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三地理复习跟踪检测:河流地貌的发育

2020年高三地理复习跟踪检测:河流地貌的发育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跟踪检测河流地貌的发育长江九江段位于江西省北部边境,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分界处。

1963~2002年期间,该河段在人工护岸堤的作用下,两岸堤线已稳定。

该河段河床演变受长江中上游来水来沙影响显著。

河床水深最大的部位称为深水槽,深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

下图示意1963~2002年长江九江段某断面河水深度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从1963~1972年河床断面的总体变化表明长江中上游( )A.毁林现象严重 B.森林覆盖率提高C.含沙量减少D.水库数量大增2.与1972年相比,2002年该河床断面深水槽位置的南北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河床不断变窄 B.河床不断变宽C.主航道变深D.主航道南移3.针对1963~2002年间该河床断面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北岸要加强堤防工程建设B.南岸要加强护岸工程建设C.长江中上游水库要加强拦水拦沙D.长江下游要加强节约用水解析:第1题,图示时段内,河床基准深度总体上变浅了,说明河流泥沙淤积更严重,可能是河流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的,故A正确。

第2题,图示2002年深水槽位置与1972年相比,距离北岸起点更远,说明深水槽位置向南移动了,因“深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则主航道南移。

第3题,图示断面显示,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深水槽向南移动,即南岸可能会出现崩岸现象,应加强南岸大堤的保护。

疑难突破:首先要明确河床断面的变化趋势是什么,然后找出针对性措施。

不能不认真审题,直接看选项说法正误。

答案:1.A 2.D 3.B和田玉是一种深埋在地下的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再经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这种石包玉的石与玉界限清楚,可以分离)。

当岩石露出地表,经风化、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石与玉则分离,这便形成鹅卵石状的籽料。

据此回答4~5题。

4.籽料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B.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外力作用C.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侵入—外力作用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5.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图中寻找籽料的最佳地段是( )A.①B.②C.③ D.④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首先由白云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然后大理岩被岩浆侵入,且被包入岩浆中形成新岩石;“岩石露出地表”说明有地壳上升运动过程;最后经外力作用玉、石分离形成籽料。

易错警示:侵入岩位于地下,能受到外力作用之前,必然要出露地表,则应有地壳上升运动过程。

第5题,由“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可知,籽料应位于河流落差由大变小的位置,即冲积扇处,图中③刚好位于山口冲积扇而符合条件。

答案:4.B 5.C秦皇岛市北戴河向南直至滦河河口发育着我国最长的沙丘海岸,沙丘高约5~30米,最高42米。

下图为北戴河至滦河河口海岸地貌简图。

据此完成6~7题。

6.该海岸沙丘的主要成因是( )A.河流堆积B.风力堆积C.海浪堆积D.冰川堆积7.下列关于滦河三角洲的描述,正确的是( )A.堆积物以砾石为主B.沟壑发育,河网密布C.夏季面积增长最快D.适合建设大型深水港解析:第6题,海岸沙丘是海边大量沙土在风力作用下堆积形成的,B项正确;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泥沙沉积会形成三角洲地貌,A项错误;海浪堆积作用会形成较浅的沙滩,沙丘海拔相对较高,C项错误;该地区没有冰川作用,D项错误。

第7题,滦河地处华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泥沙含量大,三角洲面积增长最快,C项正确;河口地区水流速度慢,堆积物的颗粒小,以泥沙为主,A项错误;沟壑发育主要是因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河口地区流速慢,侵蚀作用弱,以沉积作用为主,B项错误;大量泥沙堆积,会导致沿海地区海水变浅,如果建港易造成港口淤积,D项错误。

答案:6.B 7.C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

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

右图是左图中方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

读图完成8~9题。

8.左图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A.a B.bC.c D.d9.右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流水沉积8.A 9.C 第8题,从分水岭的迁移图可看出,东侧河流海拔低于西侧河流,则发生河流袭夺后,方框区域的河流水最终流入到dc河流中;而方框区域河流的水原来要流入到a河流中,则最终流量减少的河段是a。

第9题,河流下切侵蚀会使河床不断下降,从而出现河流袭夺现象。

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读“某河流剖面图(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堆积层)”,回答10~11题。

10.该剖面图最可能是下图中哪条线( )11.图中各部分,最适合聚落分布的是( )A.①B.②C.③D.④10.A 11.B 第10题,由于不知道图示河流所在半球(南、北半球),故只能根据河流弯曲的河段判读,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河流剖面图中,a侧河流阶地堆积体较多,应为河流凸岸;b侧坡度较陡,应为凹岸,对应选项为A。

第11题,②处距离河流较近,地势平坦且不受洪水影响,是聚落的最佳分布地。

下图示意某区域两个不同时期河流地貌发育情况。

读图完成12~13题。

12.河漫滩最宽阔的河段是( )A.①B.②C.③D.④13.前后两个时期水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侵蚀作用B.堆积作用C.地壳上升D.火山喷发12.B 13.A 解析:第12题,河漫滩是河流堆积作用的产物,在②处河流曲流最明显,河漫滩发育也最宽阔。

第13题,在后期阶段,东西向河流发生改道,这主要是④处河流发生溯源侵蚀作用造成的。

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读“某河流剖面图”(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堆积层),完成14~16题。

14.该剖面图的剖面线最可能是下图中哪条线?( )15.图中各部分,最适合聚落分布的是( )A.①B.②C.③D.④1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沉积物颗粒甲<乙<丙B.该处河流堆积地貌为三角洲C.该河段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D.该河段最可能位于河流下游14.A 15.B 16.D 解析:第14题,由于不知道图示河流所在半球(南、北半球),故只能根据河流弯曲的河段判读,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河流剖面图中,a侧河流阶地堆积体较多,应为河流凸岸,b侧坡度较陡,应为凹岸,故选A项。

第15题,②处距离河流较近,地势平坦且不易受洪水影响,是聚落的最佳分布地。

第16题,沉积物颗粒甲>乙>丙;三角洲位于河口位置,图中无法确定;从图中河流剖面来看,其河谷较宽,为“U”型谷,最可能位于河流下游。

图甲为“大陆东岸的某河段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EF处的河床横断面图”。

读图完成17~18题。

17.下列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EF处,离河岸越远的地方岩石年龄越老B.地势北高南低C.④处河岸比②③两处侵蚀更严重D.①处比②④处建港条件优越18.下列关于图中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南半球B.有可能出现凌汛现象C.全年流量变化小D.EF附近河段地下水补给河水17.C 18.B 解析:依据河谷剖面图可知,E侧泥沙淤积,F侧流水侵蚀作用强,故河水右偏,该河流位于北半球;④为凹岸,②③为凸岸,故④处河岸比②③两处侵蚀更严重;该河流向北流,且河流冬季有结冰期,有可能出现凌汛现象。

读“地貌模式图”,回答19~20题。

19.由图可知( )A.沉积物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C.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D.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20.该地貌主要分布于( )A.河流入海口B.山间河谷出口C.大江大河中下游D.盆地中心19.C 20.B 第19题,图中显示扇形地中下部为绿洲分布区,说明其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

第20题,冲积扇是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后沉积形成的。

21.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说明理由;指出甲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2)如果要在A、B两处选一处建水库,以解决甲镇的缺水问题,应该建在何处比较合理?理由是什么?(3)分析影响图示中铁路选址的原则。

(4)简述影响该区域聚落形态呈带状分布的自然条件。

(5)图示甲、乙、丙三个聚落中,易发展成较大城市的是哪一个?分析其区位优势。

解析:由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该地为一背斜构造。

结合等高线分布判断为一盆地(谷地)地形。

图中铁路线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聚落在谷地中沿河呈带状分布。

答案:(1)背斜。

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外力侵蚀(溶蚀)。

(2)A处。

水库宜建在口袋形洼地的狭窄出口处,且水可以顺流至甲镇;在B 地建水库可能淹没甲镇。

(3)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丘陵山区,铁路应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4)受山地(低山、丘陵)中的河流谷地影响,致使聚落在谷地中沿河呈带状分布。

(5)甲地形平坦开阔;河流交汇处,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22.读“河流平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3~图5中能正确反映图1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哪一个?该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蚀作用是什么?(2)判断图1中,河岸D、E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哪一岸?并解释其理由。

(3)若图1中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2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A.“U”型谷B.喀斯特溶洞C.河流瀑布D.河口三角洲(4)若图1所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口的沙洲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解析:第(1)题,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以流水溯源的侵蚀,下切为主,形成的是“V”型谷。

第(2)题,E为凹岸,以侵蚀为主;D为凸岸,堆积作用明显,可形成浅滩。

第(3)题,由纵剖面图可看出,河流A段断层发育,上层为较软岩层,下层为较硬岩层,河流落差较大,易形成瀑布。

第(4)题,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偏,泥沙会在左岸堆积。

答案:(1)图4。

溯源侵蚀;下蚀。

(2)D岸。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蚀作用强烈,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

(3)C(4)与左岸相连。

因为北半球的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水流急,冲刷严重,因此在河口处沉积的泥沙与左岸相连。

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流曲流大多发育在地表相对平坦、物质软硬适度的区域,其形状似希腊字母“Ω”,但在太行山险峻的峡谷中竟然也穿行着这种曲流。

考察发现,地质史上太行山区曾经是平原,分布着许多河流,后期缓慢隆起形成高大山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