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刻舟求剑

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意思,在理解译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从寓言中体悟生活的道理,知道世间万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我们对待事物不能一成不变。

3、正确流利的朗读寓言,读出韵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内容,体会寓言故事传达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话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五年级所学习的课文《科利亚木匣》吗?说一说。

师: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小科利亚才五岁,德国法西斯快要打到他们的村庄,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家里的一些东西放进箱子里,然后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也学着妈妈样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放在一个小木匣里,他只会数到十,便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埋了下来。

四年过去了,德国法西斯被赶走了。

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又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敌人抢走了,小科利亚非常伤心,妈妈对科利亚说:“孩子,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我们现在把他们找出来。


妈妈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的箱子,而科利亚走了十步,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木匣,科利亚很是纳闷,思索良久,他终于知道了其中的原委:木匣是他四年前埋的,那时还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比以前大一倍,所以应该走的不是一步,而是五步。

科利亚走了五步果然找到了他的木匣。

师:从科利亚找木匣这件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生讨论
师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而我们对待周围的事物也应该随着相应改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这篇故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刻舟求剑》。

二、学习译文,理解文意
1、揣摩句子意思,不懂的词语询问老师,同桌讨论,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生指导学生读课文。

2、整体了解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寓言故事。

3、分组演示课文内容,融入自己的设想的情境将故事表现的生动、形象。

4、对照课文,讨论演示的内容与文意是否相否,师相机指导。

三、理解寓言,畅谈体会
1、这位过江的楚国人会找到剑吗?为什么?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师举范例:
A、坐车进城路途之中一百块钱从窗户飞了出去,而此人并不着急,说等到到了车站下车再去捡钱。

B、以前我们学校的宿舍楼在西二楼,阳阳的母亲上学期来看望他时直接去西二楼便能找到阳阳,今年开学以后宿舍搬到了东二楼,阳阳的母亲来看望阳阳,仍然跑到西二楼,结果她到了办公室,没有找到阳阳。

3、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这位过江的楚国人找到宝剑?
四、学习原文,体味古文
1、出示古文,与译文相对照,自学古文意思。

2、分句解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指导朗读,注意断句。

4、、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异同。

古文语言简洁、凝练。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

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
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白话文浅显易懂。

五、学习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今后生活中你遇到刻舟求剑的人,你怎样提醒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