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为官之道》在古代,做官和念书几乎是很难分开的。
古代大学的入学资格是限制在世袭封建贵族的子弟以及民间杰出人士的青年。
所以孔子小时候,也没有念大学的机会,他靠自学,所以其它念书人经过大学的训练,就是要出来做官,因为做官才能够实现他们读书人的抱负。
而另一方面,做官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如果这些条件有问题的话,社会就很难上轨道.一、孔子的生平经历1.孔子在季氏的工作经历根据历史资料,他小时候很穷,需要做各种家务。
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成年了,真的需要有固定的收入,他就去做小公务员。
古代的官和吏是分开的。
他只能作吏,等于是基层的公务员。
他在季氏手下做过两件事。
孔子的第一个职位: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吏)孔子的第二个职位:乘田(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吏)鲁国国内四天天下:鲁国国君、孟氏、叔氏和季氏。
季氏之家是非常庞大的一个组织和产业,孔子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到季氏的家。
起先孔子负责仓库里面的账跟货,能不能平衡,有点类似会计,他说我只要把进出货都掌握清楚就好了。
一年下来,成效斐然。
接着,季氏派他去担任乘田,就是负责管理像牧场这样的地方。
一年下来,牛羊长得非常茁壮,并且繁殖得特别多。
孔子好像是很有办法,事实上他只是尽忠职守。
2.孔子没有收束脩一个人要生存不容易,尤其孔子二十岁的时候要结婚,有孩子了。
他要养家活口啊。
他会怎么做呢?很多人都猜,说孔子大概是靠收束脩吧!在《论语》里面有这样的话,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句话的翻译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你自己带着肉干来找我,我是没有不教的。
但这话听起来有点尴尬,好像是补习班老板的话。
事实上我们也知道,孔子他是不收学费的。
经过研究发现,东汉郑玄他说的很有道理,束脩仅仅指的是十五岁。
所以遵从古代一位学者的见解,孔子的意思是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
他这样说,是因为他自己十五岁立志求学,到处拜访老师教他,他后来自己要回馈社会。
古人很喜欢用一种礼来代表年龄,譬如说,在春秋时代,你见到一位姑娘,你不能问她今年几岁了,因为古代人的年、月、日计算不像现在这样的精确,所以你问一个人今年几岁,他说比去年多一岁,那他去年呢?他答比前年多一岁。
讲不清楚。
通常他用一种礼来代表生命的一个阶段。
所以见到一个女孩,要问她及笄了没有,及笄就是女子十六岁,把头发束好,代表成年了;见到男子,要问加冠了没有,加冠代表二十岁。
你只要过了一定的礼的年龄,就可以改变身份,进入社会,有不同的权利跟义务。
所以说束脩,问你十五岁了没有。
孔子说,从十五岁以上我是没有不教的。
这样讲虽然恢复了孔子收学费这个缺点——很多人把这个当作缺点,因为他们喜欢把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对比。
苏格拉底的年代比孔子晚,但他有个特色,从来不收学费,并且狠狠地批评别人收学费。
这样一来的话,孔子收学费就变成一个缺点了。
3.孔子经济来源他后来的生活主要是“助丧”,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古人最重视的就是丧礼,丧礼是非常繁复的,从一个人过世到埋进坟墓,要经过五十几道手续,很少有人能搞得清楚,并且这种事情是不能累积经验的。
这通通请专家。
孔子就是这样的专家。
《论语》里有几句话可以证明我这一说法是有根据的:●孔子曾经说过,年轻人到外面去要尊敬有公卿身份的人。
因为古代的人,他做官退休以后,回到故乡可以穿特定的服装,你一看上去就知道这是对国家有功的人。
还有回家的时候就要去伺候长辈。
第三句话最重要了,“丧事不敢不勉”——替别人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
我们要问,如果孔子的职业不是替别人办丧事,他这句话怎么能说得出呢?并且《论语》里还有另外一句话,是学生所记的,学生说,“老师在家里办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不曾吃饱过。
”我们不仅要问,孔子为什么老去办丧事人家的旁边吃饭呢?因为他负责主持丧礼。
但是重要的是后面那句话,“从来不曾吃饱过”。
你如果从事一个行业,久了之后就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了,因为每天都有这样的事情。
孔子不一样,他每一天都是感情重新开始。
他的生命具有非常丰富的能量跟创意,我们越是了解他,越觉得这个人太神奇了。
●孔子有个习惯,他说“沽酒,市脯,不食”,市面上买的酒,跟市面上买的肉干他不吃,那你送肉干不就白送了吗?并且司马迁说,孔子有三千弟子,每个人送十束肉干,三万束肉干怎么吃呢?所以这些都足以说明孔子他本身有正当的职业。
4.孔子的从政经历因为鲁国的政局一直变动不安,而孔子五十一岁已经知天命了,知道说他应该为社会做一点事,有些贡献,他就出来做官了。
先是担任一个“县长”,这个人一做事就全力以赴,当县长一年就变成模范县,全国没有县比他的县更好。
立刻升官,担任“小司空”,司空是古代负责建设的官,等于是工程部门,小司空就是副长官,他做了一年之后呢,又做得太好了,立刻又升,升到“司寇”,司寇是负责治安的,他一当司寇之后,鲁国大治。
大治就是说全鲁国都上轨道的,市场上面做小动作的、骗钱的……这些统统消失了。
大家听到孔子上来,就自动改善了。
另外呢,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就靠八个字:“路不拾遗,男女分途”。
东西掉地上没人捡,男女走在路上分开的,省得嫌疑。
所以这样使得鲁国整个气象一新。
但是很不幸的,你做得越好,其它国家就开始紧张了,尤其是孔子做到司寇之后还“摄行相事”,等于是代理总理,国家总理,他做代理的。
这时齐国看到鲁国大治就紧张了,立刻送了80位美女,120匹好马,送给鲁定公。
定公就不定了,每天欣赏这些美女、欣赏赛马,就不理孔子。
孔子很认真,每天办完公务还要转呈上去,后来鲁定公觉得很烦,毕竟真正当政的还是季氏,就此疏远孔子。
在一次祭祀的时候,没有按照礼的规定,把祭肉分给孔子,这就等于暗示,结果那次孔子没有收到祭肉,就知道鲁君不太愿意重用他了,他就在五十五岁辞职。
(孔子)做官只有五年,五年之内鲁国大治,所以很多人常问我说给孔子机会,真的能平天下吗?我说你真的太小看孔子了,他五年之内使一个鲁国由一个分崩离析变成蒸蒸日上的强国。
如果你给他机会,天下大同也不见得是很困难的事情。
他周游列国,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因为当时还是周朝,他希望在别国受到重用,共同来支持周朝,还是一个完整的国家。
当然周游列国十三年了,非常辛苦,在里面发生了很多故事,也最见证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像“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就是他在过程里面最好的写照。
君子在穷困之中能够坚持原则,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你遇到考验能不能够坚持,用了许多比喻,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样的一位学者,他到了六十八岁,年纪大了,终于回到老家,担任国家顾问,到七十三岁过世。
二、为官的条件1.知识与能力像孔子学会五经六艺。
五经就是《诗》、《书》、《礼》、《乐》、《易》,代表文学、历史、哲学还有社会规范加上艺术,等于是全方位的学习。
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古代的技能。
有这样的知识跟技能,你才能让一个社会或团体维持发展,孔子本身也希望学生也能学到。
他的学生确实也学到了,有一次,季氏就问,你学生里面有哪些人才,你可以推荐。
孔子平常不太愿意主动说,谁如何谁如何,因为他的标准很高。
于是季氏就主动地问他,他说“子路怎么样?”子路来了,子路是孔子很有名的学生,非常地豪爽,典型的山东人。
但是,他有时对于学习比较没有兴趣,他希望可以立刻为国家服务。
所以季氏问子路能不能做官,孔子说子路“果”,就是果决。
他遇到事情下判断的时候非常的快速。
孔子在《论语》里面有句话称赞子路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听到片面之词就可以判断诉讼案件的,大概就是子路吧!一些人把这些话讲为三言两语就可以判断案件,三言两语判断并不困难,片面之词就能判断,代表什么?子路这个人刚正又很果决,所有的人见到他都自然而然讲真话。
那么这样的学生他要做官有问题吗?孔子说毫无问题。
第二位再问,子贡能不能做官?孔子说子贡非常通达。
子贡是孔子学生里面特别聪明、口才特别好的一位学生。
他对任何事情都想得很透彻,通达,天下没有走不通的路,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是你是否找对方法而已。
子贡是这样的人才。
事实上,后来子贡在鲁国作外交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把鲁国一个弱国变成一个跟各个国家分庭抗礼(的国家),就靠子贡。
2.为老百姓服务第三位,他再问冉有怎么样,就是冉求。
孔子说冉有多才多艺。
多才多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人——“你办事,我放心”,就是多才多艺。
他什么事都可以把它做好。
但是他有个缺点,他比较没有原则。
他当季氏的家臣当总管的时候,就替季氏增加税收,让季氏的财富又增加了。
孔子很生气,他很少公开这么对付学生。
学生不好了,老师也要负连带责任的,划清界线,各位同学,冉有不是我们同道,可以“鸣鼓而攻之”,大家敲着锣打着鼓,批评冉有。
因为他做官并没有替百姓服务,反而替他的长官服务,让他的老板税收增加了好几倍。
这个完全违反孔子的原则。
所以孔子教学生做官,不是光做一个好官,让上级赏识,而是要为老百姓服务,这是基本的原则。
3.坚持原则任何一个人当政,除非做到最高领导,最高领导还要照顾百姓,每一个阶层的官员都要服从上级,那怎么跟上级来交往呢?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孔子有两个字:一是“礼”来作为规范,“礼”这个字是双向的,孔子说过,“君使臣以礼”,就是君让臣做事要合礼,他本身对于礼,严格地遵守。
他曾经被人嘲笑,孔子也被人嘲笑。
心里面也不太开心啊。
他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我侍奉国君按照礼的规范,别人说我谄媚。
因为在当时,拜见国君的礼非常复杂,在堂下先磕头,上堂之后再磕头,两次磕头。
但是礼慢慢松弛之后,大家心里想说,在堂下国君也看不见是谁,磕头有什么用呢?上堂再磕头就省了一次。
只有孔子坚持,所以孔子上朝的时候,所有的人走了一半,孔子一个人跪下来磕头,上了堂之后又再磕头,别人说,你想谄媚吗?孔子说这个礼还在嘛!礼没有废除以前就要设法坚持。
这就是他的原则所在。
我们知道孔子身高192公分,这么高的人跪下来,显然很轰动,别人都会注意到的。
所以别人就会说他这样那样……其实他不太在意。
你要跟长官来往,按照礼的规范。
第二个,他说“以道来事君”。
他的学生,我们刚刚提过,像子路、像冉有都在季氏手下做了大官,因此别人就问他说,子路和冉有可以做大臣吗?我们讲大臣的大,不但是指官位高,还代表他有大臣的风范。
孔子说他们谈不上,只能算是“具臣”,具臣就是具体的臣子。
我负责做事,还没有那样的风范。
别人就问他怎样才能算大臣呢?八个字:“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我用道来侍奉我的国君,行不通我就辞职。
你不能说国君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所以后代念书人做了官之后,你看很多历史剧,就会了解很多大臣跪在地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决不是儒家。
我用“道”,道代表人类的正路,国君跟大臣都是为百姓服务的。
你不能够本末颠倒。
这一点是儒家非常坚持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可以看到,孔子就用礼来侍君,用道来侍君,所以他的表现非常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