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学生:李松指导教师:李铮林(三峡大学成教学院)摘要:本文在介绍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果对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三个重点加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问题,即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对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薄弱的现状,加快农村与城市建设的经济接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成就存在的问题原因解决措施前言:前言“三农问题” 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阻碍着我国综合实力迅速腾飞。

“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为农民减赋、补贴等多项措施,以提高农村的生产积极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村落后的孤岛式生产生活方式还远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三个重点加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问题,即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对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薄弱的现状,加快农村与城市建设的经济接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具备多重作用。

首先,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变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改变村镇面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其次, 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意义重大,如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使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条件;再者,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是使农民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别的基础。

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财政条件只能满足重要建设领域的建设投入需求,尚无能力全面解决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

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

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1. 基础设施概论1.1基础设施的简介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 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 般物质条件。

“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 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physical in frastructure 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 1.2基础设施的特点1.2.1先行性和基础性| 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所有的商品与服务的生产所必不可少的,若缺少这些 公共服务,其他商品与服务(主要指直接生产经营活动)便难以生产或提供。

1.2.2不可贸易性绝大部分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几乎是不能通过贸易进口的。

一个国家可以从 国外融资和引进技术设备,但要从国外直接整体引进机场、公路、水厂是难以想象 的。

1.2.3 整体不可分性通常情况下,基础设施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提供服务或有效的提供服务, 象公路、机场、港口、电信、水厂等这样的行业,小规模的投资是不能发挥作用的。

如电站大坝不能只建到河中间、机场跑道不能留半截不修完、连接两城市的轻轨不 能只建一半1.2.4准公共物品性有一部分的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具有相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类似于公共 物品。

非竞争性是指:物品的生产成本不会随着物品消费地增加而增加,即边际成 本为零。

比如国防这种公共物品,每年的国防费用都是固定的不会因为今年一个新 出生的婴儿而增加国防费用。

非排他性是指:当某人使用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时, 不可能禁止他人使用;或要在花费很高的成本后才能禁止,对这样的服务,实际上 任何人都不可能将另外的人排除在外即存在免费搭车。

1.3基础设施的分类基础设施可以按其所在地域或使用性质划分1.3.1农村基础设施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 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2) 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 等基础设施建设;(3) 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 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 ” (social infrastructure )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32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直接生产部门和居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它对生产单位尤为重要,是其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

总的来讲,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1•住宅区、别墅、公寓等居住建筑项目;2.高档酒店、商场、写字楼,办公楼等办公商用建筑项目;3.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动力项目;4.铁路、公路、航空、水运、道桥、隧道、港口等交通运输项目;5.水库、大坝、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环保水利项目; 6.电信、通信、信息网络等邮电通讯项目。

2. 农村基础设施2.1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

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

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

2.2 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 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2) 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3) 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 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3. 农业基础建设的主要成就第一,中央支农力度持续加大,“多予、少取”向“多予、不取”转变自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中央连年加大支农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农投入从2006年的339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161.4亿元,是2006年的2.1倍。

同时,地方财政的投入也在不断增长。

投入的连年增长使得新农村建设有了资金保证,农民得到实惠明显增加。

新农村建设将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近年来逐步将“多予、少取”的要求向“多予、不取”转变。

2006年,我国取消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这项措施使得农民直接和间接减轻负担达到了1600亿元。

2004年开始实施的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者的制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逐步加大了补贴力度,农机具购置补贴、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总额度等已经从2004年的140多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30亿元。

大幅度的投入加上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农民收入实现连年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255元增加到2009年的5000元以上。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

第二,农业生产逐步稳定,粮食连年增产。

2009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透露,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达10616 亿斤,实现连续6年增产,并连续第3年达到1万亿斤以上。

这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以来的一项重要成就。

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央始终强调加强农业基础,重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温家宝在当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的红线。

中央的重视以及各地的严格落实,使得我国粮食生产抵御住了多次自然灾害、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波动,最终实现了连续增产。

第三,农村面貌改变,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实现长足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的4年间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农村的道路、电网和饮水设施建设。

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取得显著成果,并且做到全国87% 的行政村达客运班车。

农村电网经过艰难的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据统计我国2000年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共3. 4 亿人,2000—2009年已经解决约2.4亿人,预计在2012年基本全部解决。

此外,2008年底,全国已经有3000多万农户使用上了沼气,预计2010年底达到4000万。

在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方面,教育、医疗、文化事业都有显著成就。

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交学杂费制度,后来扩展到城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新农村建设的几年间,把参合标准从50元增加到100元,并要求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提高到120元,2010年一些城市已经将筹资标准提高到180元。

参合人数超过8亿,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

在文化方面,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一批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有效改善了农村文化生活。

第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普遍开始建立,到2009年6月底,已经有4470多万农民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9年9月,国家正式启动“新农保”试点工作,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农保”制度要稳步推进,初步计划在2020年之前实现全国覆盖。

4. 农业基础建设存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省农业基础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从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从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和落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