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重庆轨道交通环线五童路车站、五里店车站及区间隧道工程XX至XX站(原五童路车站)区间隧道工程施工通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重庆建工轨道交通环线五童路车站、五里店车站及区间隧道工程项目部日期:二0一四年一月11编制依据 (4)2工程概况 (4)2.1工程环境 (4)2.1.1工程概况 (4)2.1.2周边环境 (4)2.1.3工程地质条件 (5)2.2设计情况 (6)2.2.1平纵面设计 (6)2.2.2技术参数 (6)2.3工程特点及难点 (8)2.3.1工程特点 (8)2.3.2重难点及对策 (8)2.4施工平面布置 (9)2.5施工要求 (10)3施工计划 (10)3.1施工进度计划 (10)3.2施工材料计划 (10)3.3施工机械设备计划 (10)4施工工艺技术 (11)4.1明槽挖方段施工 (11)4.2暗挖段施工方法和工艺 (18)4.3施工通道防水层施工 (32)4.4施工通道二衬施工 (33)4.5施工测量 (36)4.6专项工作实施措施 (37)4.6.1建(构)筑物保护 (37)4.6.2施工通道洞身穿越土石交界段施工措施 (38)4.6.3下穿松散体施工 (38)4.6.4超前地质预报措施 (38)5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42)5.1组织保证 (42)5.1.1项目组织机构 (42)5.1.2项目质量保证体系 (43)5.1.3项目安全保证体系 (45)5.2安全技术保证措施 (46)5.2.1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 (46)5.2.2装卸碴与运输安全措施 (47)5.2.3施工机械安全控制措施 (47)5.2.4高处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47)5.2.5隧道开挖防坍塌措施 (47)5.2.6施工用电安全技术措施 (48)5.2.7爆破安全技术措施 (48)5.2.7现场通风安全保证措施 (50)5.2.8隧道排水措施 (50)5.3危险源分析及应急预案 (50)5.3.1安全风险源识别 (50)5.3.2风险预防措施 (55)5.3.2易发生的事故 (56)5.3.3事故分级及危害程度分析 (56)5.3.4危险源的监控与预警 (57)5.3.5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57)5.3.6突发事故应急响应 (59)5.3.7事故现场主要应急处置措施 (61)5.3.8应急结束 (63)5.3.9应急保障 (63)5.3.10重要抢险物资、装备清单 (65)5.4监控量测 (66)5.4.1概述 (66)5.4.2监测目的 (66)5.4.3监测项目及测点布设、监测方法 (67)5.4.4监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反馈 (72)5.4.5监测管理体系及质量保证措施 (73)6环境保护措施 (74)6.1环境保护目标 (74)6.2环境保护管理组织机构及保证体系 (74)6.2.1环境保护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责 (74)6.2.2环境保护保证体系 (75)6.3本工程主要环境因素和预防措施 (75)6.3.1噪声源 (75)6.3.2预防噪声污染措施 (75)6.3.3水污染源 (76)6.3.4预防水污染措施 (76)6.3.5大气污染源 (77)6.3.6预防大气污染措施 (77)6.3.7固体废弃物 (77)6.3.8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77)6.3.9振动污染源 (78)6.3.10振动影响防治措施 (78)6.4 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 (78)6.4.1应急救援预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78)6.4.2现场救援专业组的建立及职责 (78)7劳动力计划 (79)8附图 (79)附图1:XX至XX站区间工程施工通道平面布置图 (80)附图2:XX至XX站区间工程施工通道施工进度横道图 (81)重庆轨道交通环线工程(一期)XX至XX站(原五童路车站)施工通道专项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1)重庆轨道交通环线工程(一期)XX至XX车站区间施工通道结构及防水设计图;(2)施工现场调查情况;(3)XX至XX车站(五童路车站)区间隧道施工通道地勘报告;(4)重庆市劳动费用定额、机械费用定额、材料费用定额等。
(5)国家、重庆市及业主相关的安全、质量、文明施工等规定。
(6)现场踏勘获取的相关信息。
(7)本单位具备的设备、施工队伍能力、经济技术实力及本单位长期从事隧道施工及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积累的施工经验和应变能力。
(8)本项目采用的规范标准1)国家标准①《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②《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③《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④《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⑤《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50375-2006)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⑦《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版)⑧《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⑨《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⑩《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2)部颁、行业标准①《铁路桥涵施工规范》(TB10203-2002/J162-2002)②《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 J286-2004)③《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18-2012)④《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10)⑤《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03 J283-2004)⑥《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⑦《铁路路基施工规范》(TB10202-2002 J161-2002)⑧《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⑨《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TB10426-2004 J342-2004)⑩《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104-2008)3)相关地方标准①《重庆市建筑节能条例》(重庆市人大〔2007〕第34号公告)②《重庆市建设工程十项施工质量通病防治要点》(渝建发〔2004〕172号)③《重庆市桥梁荷载试验管理暂行办法》(渝建发〔2007〕112号)④《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推行预拌商品砂浆的实施意见》(渝建发〔2008〕30号)2工程概况2.1工程环境2.1.1工程概况XX至XX站施工通道起点位于环线左线里程ZK21+754~ZK21+760,施工通道全长431.287m,通道出口位于小石坝高架立交桥脚,根据设计方案,施工通道BK0+000.000~BK0+325.786为暗挖段,BK0+325.786~BK0+431.287明挖放坡开挖,通道底面设计高程210.650m~249.000m,设计纵坡坡度0.7%~13%。
暗挖段采用直墙圆拱形结构,其中错车道(BK0+070.334~BK0+090.334、BK0+190.504~BK0+210.504)通道宽8.10m,高7.8m,其余施工通道宽6.60m,高6.1m。
2.1.2周边环境⑴施工用地情况:本工程区间通道施工用地范围较大,施工场地条件较好,在市政规划用地利用昆仑大道延伸段南侧2个车道、1个人行道及011地块作为施工用地,包括了明挖段用地,材料加工场,砂石料场,职工生活用地等,其他用地不可侵占。
⑵地表水文:原状地表中,施工通道位置为山丘,北侧为昆仑大道延伸段市政道路,西南侧有一堰塞湖。
⑶交通运输情况市政道路昆仑大道与区间施工通道相连接,方便施工材料运输。
⑷地形地貌及附近构筑物①施工通道位于昆仑大道延伸段南侧,施工通道BK0+280~BK0+312.8段下穿已经修建成的市政道路昆仑大道延伸段,且时常有重车通过,易造成拱顶土压力不均,对通道施工造成巨大影响,需重点防护。
②在施工通道暗挖断BK0+280处西侧,有一座110KV高压线塔,施工时需对该建筑物做重点监测,防止出现沉降、位移。
③施工通道明槽段起点东侧为五童路立交跨线桥,施工时对该建筑物无影响。
2.1.3工程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勘察区原始地貌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
由于地处城市开发地带,人类工程活动对地形和地貌都有较大的改变,地表多为建(构)筑物、城市道路及施工堆填区,现地面高程242m~260m,相对高程约18m,地形舒缓坡状,地面坡角2~15,局部达20~30。
(2)地层岩性沿线出露的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el+dl)、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沉积岩层。
现依据地层的新老关系对地层岩性特征介绍如下:(3)第四系全新统(Q4)1)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粘性土以及砂、泥岩块石碎石组成,块碎石含量30%~50%,粒径一般20~400mm,最大粒径超过700mm,结构松散~稍密,在厚度较大的地段中下部块(碎)石含量显著增高,局部可达到70~80%,粒径也有所增大,堆填方式多为自由抛填,道路路基区域做了碾压处理,堆积时间1~5年不等。
该层底部与基岩接触地段,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形成以软~可塑状粘性土为主、厚度0.05~0.30m(局部可达0.5m以上)的软弱薄层;该层底部0.2~0.8m(局部可达1.5m以上)为与粉质粘土接触地段,呈灰黑色,含植物根系、有机质,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其中粘性土呈软塑~流塑状;钻孔揭露填土厚度最厚达32.50m(CWC4),原始沟心部位较厚,沿线大面积分布。
2)粉质粘土(Q4el+dl)褐色,褐灰色,褐黄色,可塑~硬塑状。
无摇震反应,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切面稍有光泽。
该层顶部为耕殖土,富含有机质、植物根系:在丘包斜坡地段,以褐色为主,厚度0.5~1.5m,呈可塑~软塑状,该层与基岩接触地段,一般呈软塑状。
钻孔揭露土层厚度2.00m~5.90m,零星分布于素填土层之下,仅在钻孔HWST6、HWST3、HWST2、HWZK22等钻孔中有揭露。
(4)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1)砂质泥岩场地内砂质泥岩颜色变化多样,主要呈四种颜色:褐红色、紫红色;褐黄色、浅土黄色;浅灰绿色、灰绿色;深灰色,灰黑色。
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粉砂泥质结构为主,薄~中厚层状构造。
强风化层厚1.00~1.50m,岩质软,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中等风化岩层岩芯呈中~长柱状,裂隙不发育~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属软岩,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IV级,岩质较软,抗风化能力差,钻探揭露局部段岩芯较破碎,呈碎块状、薄片状或短柱状,单节岩芯长20mm~120mm。
为场地内主要分布岩性,场地内大面积分布。
2)砂岩灰色、浅灰色、灰白色,局部地段为浅土黄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细粒~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