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娣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一)预防传染病制度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经常性的疾病预防工作。
2、幼儿办理注册登记时,保健老师检查预防接种卡接种记录。
3、保健老师为每个入园幼儿建立小白卡,将接种记录添置到小白卡(上海市预防接种记录卡)上,发现漏针及时联系家长补打,直到补齐为止。
4、小白卡(上海市预防接种记录卡)有保健老师统一保管。
5、按年龄及季节,提醒家长在规定时间内带孩子到指定地点为孩子接种,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6、发现传染病要及时报告,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7、实行及时正确的检疫措施,对所在班级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对接触传染病的幼儿立即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按各种传染病规定的检疫期进行检疫。
检疫期间不办理入园和转园手续。
积极采用各种办法防治疾病,降低发病率。
8、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幼儿到公共场所。
9、加强体格锻炼,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10、保健老师向家长和保教人员经常宣传各个不同季节的预防接种知识二)传染病管理制度1、入园幼儿在入园前应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患有流行性感冒、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儿童,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经治愈后准予入园。
2、新参加工作的保育员、老师、营养员需进行健康检查,凡有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及病原携带者应到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不得录用。
3、幼儿园儿童和工作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健康检查,检查出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立即隔离治疗,对患者所在班级及合用盥洗室的班级师生进行医学观察。
保育员患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出院后每隔二个月作一次肝功能检查,连续三次正常,由医疗机构证明方可恢复工作。
患儿符合出院标准,要继续观察一个月,并持医院证明方可回园。
4、认真执行每天入园幼儿的晨检和午检工作,及时发现可疑的传染病人。
一旦发现流感、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和细菌性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患儿及时隔离治疗。
并做好疫情报告登记工作。
5、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的防范意识。
6、定期对儿童玩具、用具等进行消毒。
保持室内整洁、空气流通。
做好食品卫生管理,炊事工具和餐具应清洗消毒符合要求。
7、协助区卫生所督促幼儿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8、疫区来园、返园幼儿需经过医学观察期方能入园三)健康检查制度1、幼儿健康检查制度l入园检查:幼儿在入园前必须进行全身体格检查。
对有传染病接触史的幼儿必须做胸部X线透视、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必须经过检疫期,无症状方可入园。
同时要了解幼儿疾病、传染病史、过敏史、家族史和生活习惯等。
l每个入园幼儿均应建立健康卡片或档案。
入园体检率达100%。
l定期检查制度:幼儿每年体检一次;每半年测身高、体重一次,检测应准确并做好记录,同时对检测情况进行健康分析、评价、疾病统计。
幼儿定期体检率应达95%以上。
l 坚持晨检及全日观察制度,认真做好一摸(有否发烧)、二看(咽部、皮肤和精神)、三问(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情况)、四查(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工作人员健康检查制度l入园检查:园内工作人员参加工作前必须进行体检,包括胸部X线透视、肝功能、粪便常规检查,以及阴道霉菌、滴虫检查,健康检查合格并且无严重生理缺陷者方可就职。
l定期检查制度:工作人员每年全面体检一次,发现肝炎或其他传染病者立即离职治疗。
待痊愈后,持区以上医疗保健单位的健康证明方可恢复工作。
患慢性痢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滴虫性阴道炎、化脓性皮肤炎、麻风病、结核病、精神病等保教人员应调离工作。
四)晨检制度1、每天幼儿来园进行晨间检查,认真做好一摸、二看、三问、四查,检查内容除观察小儿精神、脸色、摸体温、询问在家健康情况外,还应根据小儿的年龄、健康状况、传染病发病季节进行重点检查,如咽喉是否红肿,腮部有无肿大、皮肤有无皮疹、是否携带不安全物品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对疑似传染病应在隔离室进行观察并及时就诊。
3、配备必要的晨检用品,小儿用药和异常情况要及时记录。
4、接收家长带来的药,应标明所属幼儿姓名及弄清用药方法和剂量,并按时给幼儿用药(外用药和口服药应分开放置)。
5、班内的保教人员要认真作好全日观察,配合保健老师对有病和体弱的小儿加强生活护理,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处理,并作好全日观察记录。
五)儿童常见病管理制度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可保健疾病(贫血、佝偻病、肺炎、腹泻)及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降低发病率,控制菌痢、肝炎的续发、暴发。
2、督促家长按年龄及季节完成防疫部门布置的计划免疫。
3、及时了解病情,发现传染病要及时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对所在班级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对接触传染病的易感儿童立即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包括抗体注射及药物),控制暴发,防止流行,并按各种传染病规定的医学观察期进行医学观察。
医学观察期不办理入园、转园手续。
4、必须保证幼儿充足的营养素及热能供给,加强体格锻炼,提高幼儿对常见疾病的抵抗力。
5、肠道疾病的预防,主要环节是切实做好预防性消毒及食品卫生。
呼吸道疾病的预防主要做好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有呼吸道传染病发生时应做空气消毒。
6、经常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及防病知识,可用黑板报、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宣传。
有条件时可举办家长学校定期系统地宣讲。
传染病管理制度1、入园幼儿在入园前应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患有流行性感冒、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儿童,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经治愈后准予入园。
2、新参加工作的保育员、老师、营养员需进行健康检查,凡有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及病原携带者应到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不得录用。
3、幼儿园儿童和工作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健康检查,检查出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立即隔离治疗,对患者所在班级及合用盥洗室的班级师生进行医学观察。
保育员患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出院后每隔二个月作一次肝功能检查,连续三次正常,由医疗机构证明方可恢复工作。
患儿符合出院标准,要继续观察一个月,并持医院证明方可回园。
4、认真执行每天入园幼儿的晨检和午检工作,及时发现可疑的传染病人。
一旦发现流感、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和细菌性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患儿及时隔离治疗。
并做好疫情报告登记工作。
5、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的防范意识。
6、定期对儿童玩具、用具等进行消毒。
保持室内整洁、空气流通。
做好食品卫生管理,炊事工具和餐具应清洗消毒符合要求。
7、协助区卫生所督促幼儿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8、疫区来园、返园幼儿需经过医学观察期方能入园。
六)保健老师安全工作制度1、每天做好晨检工作,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上报。
2、保健老师必须妥善保管药物。
药物一定要专箱专人负责,应放在幼儿摸不到的地方,并上锁。
3、对于幼儿家长带来的药物,必须写上所属幼儿班级、姓名等。
给幼儿喂药时必须仔细核对,切忌错吃药。
4、发现幼儿患有传染病,应及时做好消毒隔离措施,并做好家长工作。
5、保健室做到整洁、明亮,每天做好消毒工作。
6、督促班主任老师每天对幼儿做好全日观察。
7、配合领导做好各项安全检查,杜绝事故隐患。
8、每季度对全园教职工进行安全知识讲座,每周保研活动都要强调安全工作。
9、对全园教职工进行传染病的预防宣传,发现病情及时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七)传染病报告制度1、设立专人(保健老师)负责本园内的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工作。
2、发现本园内工作人员和幼儿中的传染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按下列时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所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妇幼保健所、区托幼办报告。
病种时限1.甲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电话立即报告城市小于6小时2.甲、乙、丙类传染病和水痘、风疹、手足口病等的爆发立即报告3.乙类传染病、疑似病人城市小于12小时4.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5、每月准时填写托幼机构传染病月报表。
八)传染病防治工作自查制度1、健全幼儿园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卫生制度,幼儿园食堂采购食品原料时,必须坚持采购索证制度;加工食品时要确保煮熟煮透,要保持食堂环境卫生清洁,严防各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教室、专用活动室、食堂、厕所等幼儿活动的场所要保持通风与清洁卫生,并定时消毒,消除传染疾病发生和传播的隐患。
3、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健康教育,做好预防传染病宣教教育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使幼儿、家长、教师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增强卫生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强化防范意识。
4、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建立健全幼儿园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做到传染病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上报,及时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
6、要积极组织幼儿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免疫能力。
7、做好幼儿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工作。
提高接种率,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做好幼儿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及时做好补种工作。
8、坚持做好幼儿每日晨检,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幼儿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家访。
9、凡患传染病的幼儿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医院证明方可返园。
教职工亦同。
九)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1、定期对幼儿常见病和传染病进行宣传教育,利用广播、录像等方式达到直观的感受。
2、结合不同季节积极深入的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和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让幼儿逐渐改正不良的行为,防止疾病的发生。
3、对教师也要加强传染病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并经常发放资料以供学习和参考。
4、对保育人员、食堂从业人员开展安全知识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杜绝传染病爆发流行。
5、利用园报、板报、告家长书等方式向家长进行各类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十)健康(医学)观察制度1、发生传染病后,发病班应停止一切并班、混班集体活动。
2、根据传染病的医学观察内容做好医学观察工作,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3、根据医学观察期做好医学观察工作,具体时间以最后一例发病病例算起直至检疫期满。
十一)密切接触者报告制度1、发现传染病后,及时做好发病班的隔离消毒工作。
2、对密切接触者做好医学观察工作,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密切接触者观察期间不进行并班、混班活动。
4、密切接触者观察时间以最后一例发病病例算起,直至检疫期满。
5、一旦密切接触者发病,应及时做好传报工作。
十二)观察室消毒隔离制度1、保持观察室空气流通,室内安静整洁。
2、观察床、被褥用后需经消毒后方可使用,垫被至少每周晒一次。
3、凡是其他用品一律不准放在观察室。
4、观察室物品必须专用,并按要求进行消毒,使用后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得带离观察室。
5、观察室有专人负责,做好观察护理及消毒工作,并做好记录。
6、夏季席子每天用消毒水擦,并用一次消毒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