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编剧学》知识点整理选择、填空一剧之本1.一部影视剧是由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工、灯光、化装、道具、剪辑等许许多多影视艺术工作者合作制作而成的。
有人把影视编剧在整个影视剧艺术中的作用,概括成为“无中生有”四个字是不无道理的。
2.编剧是第一个接触生活素材的人。
3.影视剧本是影视剧的基础,它虽是文字的,却已经能够充分地向未来以导演为首的再创造者们提供出拍摄影视剧的“基础”,包括思想和艺术这两个方面的基础。
4.苏联的杜甫仁科说:“艺术电影是以文学,即电影剧作为基础的,因此,影片的高质量首先要以具有创作上真正的优秀的剧本为前提。
”5.电影是一门用镜头讲故事的艺术,小说是用文字描写,戏剧是用对话,而影视则用具有视觉造型性的画面。
上篇第一章影视剧本是叙事和造型的结合6.影视剧本的第一个写作特点:它是叙事和造型的结合。
7.凡是写过影视剧本的同志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他写电影剧本时,即在用文字将电影形象体现在稿子上的同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视觉性的画面,未来的银幕形象已经在他的眼前浮现出来(俗称“放小电影”)。
8.所谓视觉造型性指的是电影剧作者所写的东西必须是看得见的,是能够被表现在银幕上的。
9.法国著名导演雷内·克莱尔说过:“电影剧本的文字质量,对整部影片的价值几乎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10.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说过:“一部好的剧本,很少有说明性的东西,要知道,用种种说明来代替描写这种偷懒的办法,是写剧本时最危险的陷阱。
说明某种场合的人物心理是比较容易的。
但是通过动作或者对话的微妙变化来描写人物心理却要困难得多。
”11.美国早期影片《魂断蓝桥》(1940年)12.阿尔芒都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引起国际电影界的密切注意,很多人对此发表意见,认为:在近十年电影技术的新成就带来一阵冲击之后,大家都开始考虑到,愈是技术方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愈应该使这种可能性服务于电影故事本身,应该使观众觉不出摄影机和摄影师的作用。
13.张艺谋《霸王别姬》、《秋菊打官司》田壮壮《大太监李莲英》第二章影视剧本是画面和声音的结合14.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他的《电影美学》一书中专门以“画面赋予声音以形态”为题论说道“光靠声音是不能造成空间感的”。
15.意大利影片《木屐树》(又译《木鞋树》),编导运用了大量令人动容的对白,表现了19世纪末期意大利北部贫穷困苦的农村生活,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获得第3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978年)金棕榈奖。
16.电影诞生于1895年,一直到1927年电影才开口说话,这中间相隔了整整32年,我们现在把这一段时期的影片叫做“默片”。
人们往往把“默片”称为“伟大的哑巴”。
17.1927年10月23日,美国生产出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是拍摄于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比西方晚四年。
18.电影一旦能发声,便导致了影片创作者过于依赖声音的倾向。
如大量使用“对话”,故有早期的有声片又被称为“会话电影”。
19.卓别林1930年拍摄的《城市之光》中只有音乐,1935年拍摄的《摩登时代》中有了音乐和音响。
1940年,他才拍出有对白的影片《大独裁者》。
20.电影中的声音应包括三个方面:人声、音响和音乐。
这三个方面都是电影剧作者在用文字塑造银幕形象时必须考虑到并处理好的。
21.人声主要指人物语言,还有的人声是喘息声、呼吸声、以及群众场合中嘈杂声,交谈声等等。
22.声音中的第二元素是音响,它约占声音总和的三分之二。
23.电影音乐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是故事空间内的音乐,又称画面音乐或写实性的音乐。
(有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莫扎特》,日本影片《砂器》,德国影片《英俊少年》,美国早起影片《魂断蓝桥》中乐师演奏的著名乐曲《一路平安》);二是画面外的音乐,又称表现性音乐或假定性音乐。
日本影片《人证》中日本音乐家的故事大野雄二创作的主题音乐《草帽歌》。
24.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呈现出三种形态:1、声画合一 2、声画分立 2、声画对位25.声画合一的出现,宣告了有声电影的诞生,那么,声画分立大的发现,则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进步。
第三章影视剧本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26.影视是时、空结合的艺术,它既具有时间艺术的特点,又具有空间艺术的特点。
绘画属于空间艺术,诗属于时间艺术。
27.影视可以和客观世界的成像一致,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体。
然而,影视中出现的时空又并非是现实时空的照录。
或者说,影视的时空不等于现实时空。
我们往往把影视中的时空叫做影视的新时空。
28.影视时空不是把现实时空压缩了,就是把现实时空拉长了。
29.现实时间在影视剧中有时被拉长或延伸,但这在影视剧中不是经常被运用的,只有当需要突出、夸张、强调、渲染某一事物或某一种思绪时才被运用。
延长时间的手法又有两种:一是高速摄影,一是多方位、多视点、多景别地拍摄同一事物,在加以剪辑。
30.有一部美国西部影片《正午》它追求故事时间和放映时间的同步,它采用戏剧的“三一律”,把发生在上午10点到12点的故事拍摄成为放映时间差不多也是两个小时的影片。
31.电影因时空结构的变化分为“时空顺序式结构”和“时空交错式结构”。
电影时间包含三个含义:一、放映时间。
(一般为100分钟到120分钟。
)二、表现时间。
(影视故事的时间长度。
)三、观众的心理感受时间。
32.关于电影时空观念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
卢米埃尔——记录性电影时空阶段。
梅里爱——舞台式的电影时空阶段。
格里菲斯——电影的新时空阶段。
伯格曼——心理时空阶段。
(代表作《野草莓》)33.我国导演于1978年借鉴西方意识流电影和新浪潮电影的手法,也相继拍摄出如《小花》、《生活的颤音》。
《苦恼人的笑》、《天云山传奇》这样一些心理电影来。
第四章蒙太奇四维是影视剧作的构思和形式34.“蒙太奇”(MONTAGE)这个词的原意是安装、组合、构成,是法国建筑的一个名词,借用到电影中,指镜头和镜头的组接。
35.蒙太奇美学理论的奠基人爱森斯坦说:“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像二数之积……”对于“二数之积”苏联电影艺术家罗姆解释说:“把两个镜头连接起来,有时可以产生这两个镜头本身所没有包含的第三种意义,把画面和声音配合,也可能产生这种新的意义。
可惜现在的剧本往往过分依靠语言,几乎不运用画面,把画面完全留给导演去处理,电影不应滥用语言。
”36.(名解)强迫性艺术:电影通过各种镜头的运用,去突出电影所要表现的内容,并引导观众去欣赏和注意这些内容。
37.叙事性蒙太奇:它们是用来讲清楚故事,交代清楚情节的,它们是蒙太奇中最简明和直接的一种表现形式。
38.表现性蒙太奇:是指用来加强情绪感染力的那种蒙太奇。
39.叙事性蒙太奇可以分为连续式、交叉式、积累式、复现式和颠倒式。
表现性蒙太奇可以分为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象征蒙太奇、抒情蒙太奇。
40.小说家用文学语言去叙述;戏剧家要注意人物动作的连续性;而电影剧作者则必须懂得如何从无限丰富的生活素材中,发现和选择出那些通过画面(或镜头)的组接而能够清楚、生动地表现他的全部思想意图的形式和动作。
41.电影从1895年诞生至今的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就电影美学学派而言,总共只有两派,蒙太奇美学学派和20世纪50年代的长镜头美学学派。
42.法国的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是长镜头电影理论的奠基人。
他于1953年和1957年在《电影手册》上发表了两篇有关长镜头电影理论的文章。
43.所谓长镜头,就是连续地用一个镜头拍摄一场戏或一段戏,以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而不破坏事件发展中时间和空间的连贯性,所以,又称“段落镜头”。
它真实再现空间原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普多夫金说:“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
”下篇第一章视觉的主题44.(名解)视觉主题:著名的法国电影导演雷内·克莱尔把电影的主题成为“视觉的主题”。
45.(名解)主题: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的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
”46.美国电影理论家悉德·菲尔德则认为:“当我们谈论电影剧本的主题时,我们实际谈的是剧本中的动作和人物。
”47.美国电影理论家李·R.波布克说:“影片中出现的每一个细节——叙述手法、视觉形象的性质、表演、音响,都是为探讨这一主题而设计的。
”48.电影的主题要求单纯、明确。
49.贝拉·巴拉兹主张主题单纯的理由是电影的长度有限。
影片为了把一个想法表现出来,并给予观众以深刻的印象,就必须要有许多细致的描写。
50.法国导演让·雷诺阿拍摄的影片《大幻灭》的主题是和平主义。
美国影片《巴顿》的主题则是宣扬美国人的尚武精神(或英雄主义)。
美国影片《邦妮和克莱德》的主题是“两个无意识的革命者”代表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的“反叛精神”。
第二章视觉的人物51.人物是影视剧作的核心52.人物是影视剧作的核心,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是说,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各种矛盾和斗争,都是从人和人的关系中体验出来的。
所以,艺术要反映社会生活就要写人,叙事艺术是以人的活动为内容的。
53.所谓人物关系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
艺术创作主要反映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环境。
在艺术作品中社会环境(人与人的关系)不仅围绕着主人公,而且是驱使他行动的力量。
54.影视剧主要依靠视觉形象作用于观众,因此,影视剧中的人物必须具有视觉造型的特点。
第三章视觉的情节55.所谓“类型片”就是按照不同类型的规定去制作影片。
有:西部片、强盗片、喜剧片、恐怖片、灾难片、战争片、科学幻想片等。
56.有些影视剧虽然也有冲突,但它不属于戏剧冲突,而是表现为人物的内心冲突。
57.美国电影理论家悉德·菲尔德说:“情节点,是一个事件,它“勾住”动作,并且把它转向另一个方向。
它把故事推向前进。
情节点都把你的故事推向前进,一直到结局。
58.悉德·菲尔德对情节点的解释是三点:第一,它是一个事件;第二,它把故事转向另一个方向;第三,它把故事推向前进,直至结局。
59.在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同样出现了约8个把故事推向前进的事件(或情节点):1.杰克赌博赢得一张船票..,得以和露丝相遇;2.露丝不满无感情的婚姻,自杀,杰克救露丝...;3.杰克参加答谢他救露丝的晚宴..,面对奚落,毫无怯意,赢得露丝的好感;4.杰克邀露丝参加三等船里举行的派对..,露丝的情感得到完全的释放;5.杰克为露丝画像..,露丝委身杰克;6.船触冰山,露丝在齐胸深水中救.出杰.克;7.沉船..,杰克将生推给露丝,自己选择了死;8.露丝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