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全域规划(草案)》公示为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我市委托省城乡规划研究院开展了《市全域规划》编制工作,现已完成规划成果(草案)编制。
根据有关规定,现将该规划成果(草案)(含文本及相关图件)于9月2 1日至10月20日在网上进行公示,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请公众查阅并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公众反馈意见方式:Email:czqygh163.传真:0:0联系人:先生1、市全域规划文本.doc(下载地址:/eweb/UploadFile/467 5.doc)2、相关图件(以下为缩略图,欲查看原始大图请点击:. cn/infolist.asp?id=687&big=4&small=4)政务动态发帖235回复144积分1310注册时间2014-05-05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300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200平方公里。
2030年,市域常住人口为340万人,城镇化率约达到75%,城镇人口为255万人左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340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255平方公里。
二、发展愿景与战略(一)发展愿景愿景1:潮人家园。
营造世界潮人的文化中心和交流中心。
愿景2:海丝重镇。
打造面向海丝战略的重要节点。
愿景3:绿色之凤。
积极开展新一轮绿化大行动,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区”。
愿景4:创业之都。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区域发展的创新高地。
(二)发展战略战略1:人文宜居战略。
通过文化挖掘、特色塑造、生活提质的策略实现人文宜居。
战略2:协同发展战略。
通过区域协调、空间集聚、平台联动的策略实现协同发展。
战略3:绿色建设战略。
通过生态优先、健康城市、绿色品牌的策略实现绿色建设。
战略4:创新驱动战略。
通过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城市提升的策略实现创新驱动。
三、总体空间格局(一)区域发展格局向西强化同城纵深合作:重点依托潮汕高铁站、揭阳潮汕机场的“双港”联动效应,形市增长极,集三市合力共同打造粤东城镇群专业性服务中心。
向北拓展腹地市场:依托江水道、梅潮高速等通道,打造梅(州)潮(州)发展轴,增强空港、铁港、海港等战略性基础设施对于地区的辐射和服务作用。
向东开展闽粤全面合作:重点启动闽粤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共同打造形成闽粤经济合作区的高端生产服务中心,实现港口、产业、城市的有机融合。
向南对外开拓海丝之路:整合腹地的文化品牌、旅游资源、特色产品等,推动文化、经贸等领域交流合作,全面开拓海外市场。
(二)市域空间结构在“一中心三片区”的基础上,形成“三核四轴多节点”的市域空间结构。
“三核”:即城市三大战略核心地区,包括东新城和凤泉湖高新区、高铁新城、闽粤经济合作区。
“四轴”:包括两条主轴和两条次轴。
两条主轴即依托规划的东西向快速通道及江形成的中部集聚发展轴和江生态经济发展轴。
两条次轴即依托S231形成的市域北部发展轴以及依托大潮高速和S222形成的饶平中部发展轴。
“多节点”:即多个层级的城镇节点。
第一层级是中心城区(旧城区);第二层级是潮安城区、饶平城区;第三层级是重点城镇,包括三饶-新丰、浮山-浮滨、凤凰;第四层级是其他一般城镇。
四、空间管治与用地布局(一)市域空间管治1、空间管治底线生态控制红线:满足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协调,划定一级生态控制线(即生态控制红线),保证城市良好的生态安全格局。
市一级生态控制(即生态控制红线)面积约为1092平方公里,占市域陆地面积35%。
城市开发边界:根据地形地貌、自然生态、环境容量和基本农田等因素划定的、可进行城市开发和禁止进行城市开发建设区域的空间界限,即允许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最大边界。
划定面积为560平方公里。
产业区块控制线:规划在城市开发边界线进一步划定产业区块控制线,引导市级和区县级园区向城市主要发展平台集聚,镇级园区集中发展,以促进市产业集聚发展,并节约集约用地。
面积为149平方公里。
2、空间管治廊道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廊道:包括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本规划确定的城市快速通道。
以上廊道不得进行其他城乡建设;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两侧需预留50米的防护绿地,国道、省道和铁路两侧需预留30米的防护绿地。
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廊道:大唐电厂至500 kV江站和进港站的500kV高压走廊,两侧需预留35米的防护绿地。
3、空间管治分区划定“两线三区”,实现全域覆盖的空间管制。
生态控制地区:即生态控制红线围地区,包括生态保育用地中市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生态系统敏感性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的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域。
乡村农业地区:即生态控制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线之间的地区。
包括紧邻城区外围分布的乡村地区、各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旅游景区的村庄以及远离核心城市的外围乡村地区。
发展建设地区:在城市开发边界线以,可以用于发展建设的地区,是市人口、经济、社会等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包括城镇化提升地区、城镇化发展地区和战略增长地区。
(二)市域空间布局总体做强中心城区、潮安城区、饶平县城三大城区,平原地区培育东新城-凤泉湖高新区、高铁新城、港等重点平台,北部山区重点培育生态旅游特色地区和特色农业发展地区。
区,与东新城实现深度产城融合,打造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龙头。
西部板块:以南山工业园为重点园区,整合老城区周边产业,重点发展瓷新材料、电子机械等产业。
潮安板块:以潮安特色产业基地、庵埠工业园为重点产业园区,充分利用高铁站交通优势,促进特色产业集聚与提升发展。
饶平板块:以闽粤合作区启动区、樟溪低碳工业园、港临港工业区、港三百门新港区为重点园区,依托传统产业基础及深水港优势,发展临港工业与商贸物流,做强水族机电与食品加工产业。
北部板块:以新丰-三饶日用瓷工业园为重点园区,引导工业集聚发展,提倡工业绿色发展,减少对北部片区的生态破坏。
(二)打造三大重点平台1、高铁新城发展定位:粤东综合交通枢纽、汕潮揭对外开放经济文化合作中心区、自然生态现代新城区。
发展策略:联合空港建设区域核心枢纽,带动周边地区转型升级;以TOD开发模式,开展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体化设计。
功能布局: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和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核心功能以交通集散、商务办公、商贸展示、城市综合服务为主;辅助功能包括商贸物流、旅游服务、文化展示、现代制造、生态居住等;形成高铁商务片、东山湖片、梅林湖片三大启动片区。
2、东新城-凤泉湖高新区发展定位:东新城——潮人家园探索区、精致之城引领区、现代生态田园城市。
凤泉湖高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发展策略:东新城——结合大桥、东西溪大桥的建设,疏解老城区部分功能和人口,承接城市新的功能;加强与凤泉湖高新区的交通联系,为周边产业区提供高端生产服务。
凤泉湖高新区——推进市域优势产业整合集聚,加强高端制造业的引进,完善服务配套建设。
功能布局:东新城——规划形成南部城市综合区、中部文教旅游区、北部新兴产业培育区和东部生态旅游区四个功能片区。
凤泉湖高新区——采用专业化园区布局模式,形成径南特色产业片、创新研发服务片、铁铺先进制造产业片、铁铺-官塘生活服务片、官塘企业孵化片、南部生态农业片、北部休闲旅游片共八个功能片区。
3、闽粤经济合作区发展定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闽粤台产业深度融合示区、东部沿海跨省合作先行区、原中央区振兴发展引导带动区、区域生态文明共建示区。
发展策略:充分发挥闽粤经济合作区的政策效应,通过高铁站和海港带动整体发展,促进促进园区经济的整体提升;充分利用跨界区位优势,加强各个功能组团交通联系,发展商贸服务业,港—工—城联动发展,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功能布局:规划形成港经济区、城东跨省启动区、饶平高铁片区、樟溪低碳工业园片区和饶平县城综合片区共5个片区。
六、市域综合交通规划高速公路:打造“两环七射一纵”的高速路网结构,强化与珠三角及省的高速联系;包括新建宁莞高速、大潮高速、潮汕环线高速、宁莞高速与海高速联络线。
快速通道:规划形成“三横六纵”的快速通道网络,促进汕潮揭之间的快速联系,同时支撑重点平台地区的发展;包括改造提升S23 3、意东三路-S335、S231、S222等路段,新建外环西路、外环南路、联系机场并接X086的东西向通道、潮汕环线高速联络线、潮安东西向通道、进港大道延长线、疏站北路、大潮高速联络线等路段。
干线铁路:扩建广梅汕铁路二线,并新建梅汕客运专线和港疏港铁路,形成和大运量流向相匹配的铁路通道,增强对外辐射能力。
城际轨道:规划“二环二射”的城际轨道交通线路,增强粤东城镇群之间的快速轨道联系,同时促进市中心城区、县城及东新城等重点发展地区的交通联系;包括从揭阳机场分布串联火车站和潮汕高铁站并通往市区的线路,以及饶平县城、饶平高铁站分别与中心城区以及市区连接的线路。
打通断头路:打通绿榕南路、绿榕西路、彩虹东路,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情况;打通如意路东延线,连接东西溪大桥,方便江东西两侧的交通联系。
七、市域生态建设规划(一)市域生态结构构建“一屏一湾、两廊多片、多核点缀”的生态格局。
一屏一湾:“一屏”——包括北部嶂宏、凤凰山脉横亘形成的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维育和水源涵养功能,应加强封山育林,严禁滥捕滥挖,大力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建设,严格控制生态敏感区域级周边的人口规模与开发建设。
“一湾”——即南部滨海生态湾,应重点做好海岸线、海岛、海岸防护林的保护和建设,开展海域、海岸带生态环境修复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合理规划发展水产与加工业、运输业和旅游业,组织实施湿地保护和红树林建设。
两廊多片:“两廊”——包括纵贯南北的两条生态廊道,即江水系生态廊道和黄冈河水系生态廊道,在水系沿线地区通过建设带状公园等方式,形成绿廊,以形成亲近自然的休闲游憩场所,提升区域生态网络连续性,保障水安全,形成城市风廊。
“多片”——指建成区周边分布的农业生态基质,以一般农田和基本农田为基底,在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基础上保证连续性,通过开展农业公园建设发挥多元化功能。
多核点缀:“多核”——分布在建成区周边的自然山体斑块,包括桑浦山、红山、大北山和大澳山,发挥生态涵养和高强度城市生产生活的隔离保护功能,并依托靠近城区优势,成为吸引城区居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开敞空间。
(二)城市新型公园体系规划构建由区域公园、城市新型公园和社区体育公园组成的新型公园体系,其中城市新型公园主要包括线状的堤岸公园,点状的特色村落公园、农业公园以及滨海渔村公园。
堤岸公园:结合江、黄冈河堤岸,在满足堤岸防护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堤岸沿线的滨水生态资源,集合公园绿地、湿地、绿道和村镇服务设施建设等,构建堤岸公园体系,营造良好的滨水休闲功能空间;包括江(东溪-西溪)堤岸公园、江(北溪)堤岸公园、黄冈河共3个堤岸公园特色村落公园:结合市现有特色村落,在位于城市边缘地区的村落周边构建生态缓冲带隔离,通过全面优化村落及其周边空间环境,以及加强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卫生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形成村落文化特色鲜明的休闲场所;包括龙湖古寨、世德寨、意溪古镇、锡美-桂坑古村共4个特色村落公园农业公园:结合规划建设项目,在江东镇、归湖镇、新圩镇以及凤凰镇等有一定农业发展基础的地区,在不改变现状土地用途基础上,通过适当配建服务设施(只能用于旅游服务),把农产品消费场所、休闲旅游场所和农业生产场所结合于一体,建设农业公园;包括香橄榄种植基地、凤凰山国际茶树公园、蚕桑观光农业基地、江东农业生态旅游区共4个农业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