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实验新发现和现代物理学革命1
实验新发现和现代物理学革命1
围绕阴极射线的本性究竟是光波还是粒 子,德国和英国科学家展开了争论。
X射线的发现 物理学的 三大发现 放射性的发现 电子的发现
两个学派,截然相反的 两种观点,在当时双方争持 不下。 最后对阴极射线本性作 出正确而肯定答案的是英国 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教 授J.J.汤姆孙。
J.J.汤姆孙
二、一种新射线的发现
第五章 实验新发现和 现代物理学革命
§5.2.1 阴极射线的研究
X射线的发现起源于对阴极射线的研究, 1855年德国盖斯勒放电管的发明为研究真 空放电现象提供了实验手段;1859年德国 普鲁克尔发现了放电管阴极发出的绿色辉 光,1876年德国哥尔茨坦坦指出绿色辉光 是由阴极的某种射线引起的,命名为“阴 极射线”。
阴极射线的发现及其本性的争论
哥尔茨坦认为阴极射线应该是一种类似于 紫外光的以太波。
赫兹和他的助手勒纳德,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勒纳德从窗透出来的射线与放电管内射线性质完 全相同。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在磁场中能偏转, 可使照相底片感光,可使空气电离。 另一种观点来自英国学派,他们主张阴极射 线是粒子流。(瓦尔利、克鲁克斯、J.J.汤姆孙、 休斯特)
伦琴用装有勒纳德窗的阴极射线管 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X射线,于1901 年获得了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伦琴
§5.2.2 X射线的发现
在1895年以前,由阴极射线管产生的X射线 在实验里已经存在了30多年,在射线发现前, 不断有人抱怨,放在阴极射线管附近的照相底 片模糊或感光。 如1879年的克鲁克斯,1890年的古德斯比 德等人, 但发现 X 射线的却是伦琴。 伦琴 1845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商人家庭, 1869年在苏黎世大学获博士学位。
汤姆孙管
第三个实验:利用威尔逊所发明的云雾室,测定这 种微粒所带电荷为1.1×10-19C,有力地证明了此微粒的 质量要比氢离子小约1000倍。
这种微粒后来被命名为“电子”,电子的发现是关 于阴极射线本质的争论宣告结束。
1895年11月8日傍晚,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管中气 体放电实验时,为了避免杂光对实验的影响,他用黑纸 板将管子包起来,却发现距阴极管一段距离外的一块涂 有铂氰酸钡( BaPt (CN )6 )结晶物质的屏幕发出了荧光伦琴 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射线。
经检查发现,射线来自阴极射线管管壁。
在应用方面值得指出的是: 用X射线衍射可以对晶体表 面进行分析,尤其值得一提 的是用此方法,沃森和克里 克获得了DNA分子结构,从 而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用特征X射线可对材料的元 素成分做出分析,在考古、 医学诊断、材料研究等方面 有重要应用。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5.2.3 放射性的发现
§5.2.6 电子的发现
一位最先打开通向 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 伟人——汤姆孙
汤姆孙在测荷质比
一、电子发现过程
三个关键性实验:
第一个实验:通过提高真空度,完成了阴极射线在 磁场中的偏转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流。
第二个实验:利用汤姆孙管,定量测出阴极射线的 荷质比约为1011C/kg,这要比氢原子的荷质比大1000倍 左右。他结合了其他人的实验,尤其是的阴极射线能穿 过勒纳德窗(铝箔)的实验,提出这种微粒应比原子、 分子小得多,且是原子的组成部分。而且由于与阴极物 质材料无关,他进一步得出结论:这种粒子应是各种物 质不同原子所包含的普适成分。
放射线的发现看似偶然,但正如杨振宁先生在评价这一故事
时所说的那样,“科学家的‘灵感’对科学家的发现‘非常
重要’;这种灵感必源于他的丰富的实践和经验。”
重大意义:人类第一次接触到核现象,现在我们知道放 射性是来自原子核,这使人类的认识又深入一个层次。
§5.2.4 钋和镭的发现
X射线和铀的放射性激发了居里夫人(Marie Curie, 1867-1934)对放射线的研究兴趣。 居里夫人首先证实了贝克勒尔关于铀盐辐射的强度 与化合物中铀的含量成正比的结论,但她不满足于 局限在铀盐,决定对已知的各种元素进行普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令人惊奇的是 当用木头等不透明物质挡住这种射线时, 荧光屏仍然发光, 而且这种射线能使黑纸包住的照相底片感光, 不被电磁场偏转。 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他未能搞清这种射线 的本质, 因此赋予它一个神秘的名字
--X射线。
1895年12月28日,伦琴向德国物理学医学 会递交了第一篇关于X射线的论文,《论新的射 线》,并公布了他夫人的X射线手骨照片。
一、贝克勒尔的一个惊人的
意外发现
1.发现过程 起因是彭加勒对X射线来 源的一个错误推测:他认为X 射线可能是从荧光物质发出的。 贝克勒尔是研究荧光现象的世 家子弟,他用荧光物质铀盐做 实验,事隔一周后,所给出的 两次报告的结果截然不同。
贝克勒尔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发现,未经太阳曝晒的底片冲出 来后,出现了很深的感光黑影,这使他非常吃惊。是什么 使底片感光呢?跟荧光物质是否有关呢?
1898年7月居里夫妇从铀矿中分离出放射性比铀强 数百倍的物质。向巴黎科学院提交“论沥青铀矿中 的一种新物质”, 命名为“钋” Polonium (Poland)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检测出了放射性更强的物质, 并把它命名为镭。 1902年他们经过了无数次的结 晶处理,终于成功地从8吨矿渣石制出0.1克的镭。
他进一步用不发荧光的铀化合物 进行实验,同样使底片感光;发 现铀盐本身就会放出一中肉眼看 第一张铀辐射照片 不见的射线,它与荧光完全无关, 是一中穿透能力很强的神秘射线。 这种射线还可以使空气电离。这 一性质为后来对射线强度的定量 研究打下了实验基础。
1896年3月2日,他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这一 惊人的发现,从此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