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经典文献阅读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经典文献阅读心得

《共同构建人关命运共同体》研读报告——联系全球应对疫情危机的思考1.提出背景1.1国际环境迈入新世纪,世界各国在政治、文化、经済、科技等不同领域之间的交互与交换性明显增强,边界不再清晰可见。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变化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外交军事关系,而是变得更为复杂,必须从全局出发,以一个全局的、系统的、统筹的方法和视野来正确处理。

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恐怖主义、粮食安全、核危机、难民潮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与地区共同面临的全球件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风雨同舟、合力应对,以一个负责任的形象展现在国际舞台,这才是世界各国应对这些危机的正确方式。

环顾整个世界的发展历史,一个国家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效快速发展,就必须融入到世界发展的洪流之中,实行开放、包容增长的政策,将自身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发展进行合理对接。

可以说,进入新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愿景互联,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与世界脱轨。

这种发展,必然是是合作多、互动共同的发展;是持续高效、绿色共享的发展;是符合时代潮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1.2国内背景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与共享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核心精髓相交融,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代人类发展理念的一个新探索知识源泉,也是对人类社会总体发展规律宏观知识的整体把握。

新时代,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已经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年轮,还是从现代发展的趋势,中国,应当对人类具有较大的贡献。

在古代如此,在现代亦是如此。

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与奋斗建设下,我么历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新时代。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的发展也应有一个新的历史方位。

2.主要内容2.1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何为协商?相对于生活,就是人与人之间处理关系的润滑剂;相对于政治,则是处理政事之间的一种民主形式。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局部战争依然存在,纷争与矛盾依然是世界面临的重要难题。

消弭战乱、缓解冲突,我们应当采用什么样的国际治理方法?答案很明显——对话协商。

中国历来主张协商解决争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固然,在诸多纠纷与争端面前,并不能完全靠协商解決问题,也不能仅仅依靠协商解決事端。

但在一个充分协商、初步达成和解的状态下去采取其他措施解决矛盾已成为国家之间交往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的趋势。

2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安全的世界何为共建?它是我们治理社会的基础,要求我们共同参与、共同建设;何为共治?它是我们治理社会的关键,要求我们立足于更大的社会观,建设更加完善的开放治理体系,全民参与,共同治理。

何为共享?它是我们治理社会的目标,要求社会治理的成果为人民共享,更多、更充分的为人民服务,重及人民的福祉。

人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也是社会治理的关键。

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的诞生,需要每一个国家努力、需要每一个国家的每位公民努力,最大程度的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尽可能的搭建群众参与管理平台,让每一个国家都参与到和平世界的建设中来,最终达到建设成果为每一个国家、每位公民共享!2.3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可为合作共赢?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最终可以取得惠及双方的结果。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势不可挡,一超多强的局面已然形成,如何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寻求稳定繁荣持久的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在解决的问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我们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

“一带一路”根源于中国,但惠及于全世界。

从中国走向全球,从亚洲走向世界。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在发展的道路上率起手来,通力合作,必定会打造出更古未有的奇景。

2.4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何为交流互鉴?从古至今,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从未断绝,新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依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魂宝。

文明如水,润泽万物,纯化心灵,拓宽眼界,沉浸在文化之中,接受文明的洗礼,它可以成为人类进步的助推器,亦可成为阻碍人类联结的高山。

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诸多差류,重要的不是如何消除这些差异,而是如何做到在差异中相互尊重,在尊重里和谐发展,从不同的文明中汲取营养,让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使其成为各国人民强化友谊的桥梁。

2.5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何为绿色低碳?low-carbon life,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轻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近些年,中古不仅在国际上积极宣传“绿色低碳”生活,而且自身更是身体力行。

清洁能源开发、美丽多村建设,治污工程更是取得诸多成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自然和谐共处,方是发展之道。

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多年来,中国政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3.历史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致力于积扱推进新型全球化。

新型全球化要求我们:以“创新驱动”筑造充满活力的增长模式,解决当前全球经済增长滞的问题;以“协同联动”打造合作共赢的合作模式,打破目前全球各国发展失衡的问题;以"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搭建和巩固共商、共建的平台和机制;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患的发展模式,弥补目前发展成果不前能普及全民的困境。

这些任务没有一项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需要战路考量,更需要在实践中直面矛盾、缓解冲突、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新型全球化旨在解决全球治理的制度碎片化和机制失灵问题。

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导致了发达国家内部治理困境、全球公共产品要乏、全球共同利益分配不均等难题。

与此同时,能源问题、食品安全、生态危机等非传统安全跨境耦合,而现有的应对这些难题的国际多边、双边框架以及联盟形式,却因为互不相容呈“碎片化”样式,致使国际社会各种风险累积,危机四伏。

同时,我们看到,联合国、世界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安全、贸易和金融机制在应对全球危机时明显力不从心,国际秩序处于危险的边缘。

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刻不容矮,全球治理规则亟待重塑。

美国学者诺斯说:“约束行为的衡量费用是很高的,以至如果没有思想信念约束个人最大限度的追逐利益,经济组织的活力便会受到威胁。

”与经济组织中的个人最大限度追逐利益关似,全球治理机制中的各个主体(包括民族国家和国公司等)大多也倾向于最大限度追逐利益,如果没有思想信念约束,全球治理机制就会低效,甚至失效。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发挥“思想信念的约束”的功能,使之成为全球治理机制的粘合剂,破解传统全球化发展难题,建构新型全球化,从而使经济全球化更富有活力。

4.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今世界依然处于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代,依然处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没有超出列宁所讲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在过去的300多年里,这个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霸权体系创造出了超过以往人类历史发展总和的巨大生产力。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个霸权体系备受挑战。

困扰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系列全球性难题,如难民危机、经济低迷、金融危机、贫富差距、恐怖事件、环境恶化、战争危险、军备竞赛等把世界推入乱象丛生之境地,严重挑战全球治理的公平正义。

探究全球治理失序的根源,我们可以从资本、制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入手。

其一,资本增无序扩张是全球治理失序的物质根源。

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它在逐利的过程中,进行着以牺性人的发展和后发国家利益为代价的资本扩张运动。

它以经济露权、政治霸权、文化露权、军事霸权等样态,在世界范围内到处扩张,加剧了地区发展的非均衡性、不公平性和不可持续性。

其二,西方中心论是导致世界失序的制度根源。

西方中心论把小圈子的安全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安全利益之上,在国际上推行“全球西方化”和世界的“资本主义化”,导致西亚、中东和北非等地区长期陷入动荡,由此产生的难民潮也终于拖累西方,被改造者和改造者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

其三,新自由主义是导数全球治理失序的思想根源。

新自由主义鼓吹民主神话、宣扬市场万能。

它纵容物欲流的消主义,推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还通过颜色革命、和平演变等形式输出意识形态,引起国际社会的动荡。

从根源上解决全球治理的失序问题,道义的力量必不可少。

中国向世界发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就是要积聚道义力量,倡导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新路。

为此,中国提出:“要对话协商、共担责任,促进不同安全间协调包容、互补合作;要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兼容并、和而不同,加强框架内多领域合作,推动文明互鉴;要敬畏自然,热爱地球,加强交流合作,共享经验、共迎挑战。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是向世界表明自己的立场: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会威胁谁,都不会颠覆现行国际体系,都不会苛求建立势力范围;中国要做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建设者、全球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

5.联系全球应对疫情危机的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

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著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天地万物是一体的,人类命运也是一体的。

我不是孤立的我,人也不是孤立的人。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今,这个外部环境在起变化,这种微妙的变化也并非疫情爆发后才启动,只能说,疫情爆发加剧了世界的割裂程度:美国奉行“美国优先”的孤立主义政策;欧洲出现了英国脱欧的黑天鹅;意大利疫情告急向欧盟求援27国竟无一理会,德国则扣押了瑞士的口罩,法国全民医保的自信不堪一击,欧洲的团结变成一个童话。

世界变得越来越撕裂,没有国家能从一个撕裂的世界中受益。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一带一路”构想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南部、非洲东部的广大地区通过经済技术合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国外疫情急转直下,各种坏消息频传,美国更是变成了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于是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出现了一些嘲笑、讽刺甚至是幸灾乐满的言论。

嘲笑归嘲笑,但回过神一想,这又很令人不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