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指导

音乐教学中的柔性素质修养
内容提要:音乐作为一种教学应用课程,主要目的是为增强学生们的审美与素质修养。

但教育是有局限性的,它的局限性导致了音乐自由度缩减。

音乐,作为一种生命力的象征,召唤着灵魂的共鸣,激发着生命的渴望与激情。

而柔性素质修养,则是音乐潜在意义中,需要注重的内在目的。

关键词:音乐教学生命力渴望激情柔性素质
音乐,作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奴隶或者贵族,无论贫贱富贵,音乐作为一种生命力的存在,都是有着极为向上的张力的。

任何一个旋律,都带着它独特的内涵,感召着符合它内在特性的灵魂与激情。

灵魂是没有层次等级之分的,而音乐不论通俗或者高雅,本质上都是没有区别的。

当灵魂与音乐相通,心灵的渴望与激情自然会被激发,那是生命力的苏醒与膨胀,也是作为一个人,最真实最忠诚的表现。

音乐是没有界域的,生命亦然。

无论人类,还是动物,又或者草木,对于音乐,都有着无限的感知存在。

生命,对于世界是个奇迹,因为生命造就了人类社会;而音乐,对于人类是个奇迹,因为音乐造就了灵魂的提升。

音乐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审美力与鉴赏力外,更多的是需要教会孩子们放开心灵的禁锢,敞开心怀,坦荡灵魂与心,聆听自身,聆听别人,培养人性的柔性气质。

教育是多方面,多元化的,而音乐更是不羁放纵的,因此,作为教学的应用,音乐的度就应当有着更深层的扩张与放松,真正的做到音乐的自由与灵魂的感动相融合,用生命来感知与共鸣。

一、情感的认知与人性的渴望
音乐,无论是民族、通俗、歌剧、交响乐、乡村音乐等等,只是在表达形式上有着不同,并没有影响到它本身的内在。

音乐是一种情绪的流露,一种情感的表达,因此,作为音乐,更多的时候,不要求每个人都会弹奏演唱,而是要求,学会认知情感的存在,懂得人性最本质的一种释放。

音乐教学,对于小学生们来讲,程度与意义都过于沉重。

因此刚刚才萌生在自我分辨意识的孩子,是无法理解教学的含义与深奥的。

对他们来说,音乐,意味着一种新奇的探索,那些旋律,代表着他们灵魂的性格。

他们只需要去知道,自己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想听哪一类,不愿意听到哪一类就足够了。

这些喜欢与不喜欢,想听与不愿意听,就代表了他们最初的情感认知与人性的渴望。

因此,小学的基础音乐教学,不必解释教育的意义,也不必要求小学生们懂得教学的目的,只需要告诉他们顺从自己的情感认知,明白自己生命里最潜在的渴望。

二、理解力的扩张与包容度的增强
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也没有任何字句的诠释,它只是一种旋律的跳跃,就如同思维的起伏,有着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规律。

它是动态的美,却需要静态的欣赏。

音乐的格式,是变幻莫测的,没有规则的束缚,也不存在形式的标准。

正是这种自由宽松的不拘一格,才会让音乐有着灵魂的折射性与穿透性,也正是这种折射性与穿透性,才扩大了人类的认知度与理解力。

音乐,是一种扩张的知识,蕴涵的深度,并非用言语可以完全陈述。

在教学中,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可以告诉学生,音乐的具体形象,音乐的固定内容,因为我们都知道,音乐是没有具体形象,不存在固定内容的。

每一个音符的跳动,都表示着不同的情感,这种情感,
是需要用心去理解的,没有任何一位老师,可以用简单的语句,描绘出一个音乐的灵魂,语言,在面对音乐的时候,是多余与苍白的。

因此,作为基础教育者,我们需要给孩子们做出的并不是解释音乐的含义与存在,而是引导他们去从自身的认知理解,去慢慢扩大思维包容,用自己的心与灵魂,去融入音乐的本身,再来形成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作为刚刚进入心灵意识的孩子,他们的感悟与理解,是不可能全面的,因此,我们需要耐心地告诉他们,在倾听音乐的时候,如何去试着理解,如何去试着包容,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这个旋律的创作背景与意义,真正的理解,不是讲述的话语,而是心的感悟与容纳。

三、个性的深刻与多面性的鉴赏
虽然音乐是不拘形式的,但是,它却有着个性的彰显与代表。

这种个性,就表现为音乐在演绎过程中的表达意境。

音乐的个性不是具体的,是用心的理解与认知,去感悟与接纳的。

当感悟在瞬间豁然的时候,那这个音乐的个性就完全释放出来了。

音乐是多面性的,一首完整的乐曲,它可以是一个个性的诠释,但并非只有一个面的表现,这种多面性,可以在交响乐中得到最完美的明示。

如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它用管弦乐来演绎的个性,一个整体的表达,但是,不同的乐器,演奏出的不同章节,又是音乐中不同的情感的交集,那种抑扬顿挫的音符跳跃,并非用一句话,一段文字能表述出来的。

个性的独特与多面性的融合,是音乐的独特艺术表达。

教学中,作为小学生们的引导者,在音乐上,是不能用言语去向他们描述音乐的某种可能性质。

只能让他们在聆听中,感受着个性的深刻,同时对音乐中存在的多面性进行初步的分辨,才能更好的发挥出音乐在人性灵魂中的影响作用。

四、旋律的不羁与心灵的共鸣
大多数的音乐都是自由不羁的气势,自由不羁,才是音乐淋漓尽致发挥的一种状态。

每个孩子,最初都有着一颗自由不羁的心,这就如同音乐,不计较形式,不计较外在,那是一种人性的完美,一种天性的自然表现。

让音乐的自由不羁与孩子们灵魂的天真浪漫想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就是音乐与灵魂的共鸣。

天性是魂,那么音乐的自由不羁,多样性与浪漫性,更能体现孩子们的天性。

作为教学,我们不能去浅薄以为,教学是因教而学,因学而学,而是要用心去引导,让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天性的美妙,体会自由的浪漫表达,更多地增加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对美的追求、对灵魂与心的自觉寻找。

大多数的教育形式拘于了传统模式,已经出现了一种教育模式的落败。

而音乐,作为一种自由表达的情绪,可以挽回孩子们逐渐失去的天性,可以作为拯救孩子们跳出那种固定思维禁锢的框架。

从而激发他们灵魂中天性的一面,去发挥每个孩子自己的特性与心灵的色彩。

五、聆听的感动与柔性气质修养
音乐,作为一种生命力的象征,召唤着灵魂的共鸣,激发着生命的渴望与激情。

而柔性素质修养,则是音乐潜在意义中,需要注重的内在目的。

音乐,不是要求人人都去演奏,人人都懂得如何谱写。

它是一种需要欣赏的艺术,需要用耳朵聆听,用心来感触;并不要求人的坚强个性,而是要求生命柔性的体现,更能接纳与理解。

每个人都需要学会聆听,聆听是生命中重要的素质修养之一。

因为聆听,才会懂得,因为懂得,才会慈悲,因为慈悲,才出现了柔性的气质。

事物之间,都有着循环交替,或多或少的连接,都代表着人的生命力发展是离不开别的事务而单独存在的。

柔性的素质修养,是人性必不可少的。

音乐在很多时候,都是召唤着柔性的。

每一段触动内心最深处的旋律,都重叠了人心深处的温柔渴望与温暖情感。

聆听着音乐中的每一分表达,都能触及心灵的柔软处,只是因为每个人的情感有着不同的激发点与触动点,因此,柔性的
体现有着不同的表现。

音乐可以柔和灵魂,也可以柔和生命的欲望。

作为教育者,我们对于还在人生起步阶段的小孩子们,并不需要去鼓动他们彰显生命的力度,也不需要促进他们的将生命力往强势生长。

我们需要教会他们懂得如何聆听,懂得如何去感悟生命的脆弱,感悟生命中的每一个触动。

让他们的柔性气质修养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被丢失,不会被误解。

教育,有着目的性意义,而生命,需要的是更多的表达。

音乐,作为一种柔性的存在,却处处彰显着生命的激情与渴望。

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我们不该赋予俗世的色彩。

而应该站在音乐本身的角度去引导孩子们的感悟与理解,让他们对生命有着自己的包容与接纳,让他们对生命学会聆听与宽容,让他们天性中的柔性气质,永远地保持着可爱与温柔,在灵魂中一直温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