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纤维增强改性
5、耐化学药品性
添加玻璃纤维增强成分有利于提高基体聚合物在化学试剂 (包括水)的作用下保持原有性能的能力; 加入增强纤维,可以提高许多聚合物(尤其是非晶态聚合 物如聚碳酸酯)的耐环境应力开裂能力。 纤维含量越高,复合物的熔融粘度越高,流动性越差; 工艺技术上,既要能使玻璃纤维在制品中得到均匀分散, 获得良好的制品外观,又要尽可能使玻璃纤维在成型过程 中少受损伤; 熔料流动时的纤维取向,易造成制品物理机械性能的各向 异性; 纤维的取向易产生和流动方向成垂直方向的收缩率差,对 薄壁大面积制品尤其应注意; 对FRTP,若加工过程中处理不当,制品的熔接缝处强度 会显著降低。
九、植物纤维
1、纤维素的分子结构
2、具有反应活性的基团对于热、力学、化学等环境作用 极其敏感,使纤维素很容易降解。 3、纤维素具有吸水性,吸湿率可达8-12%。吸水的纤 维素加工性能很差。 4、植物纤维最突出的优点是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具有 生物降解性和可再生性;对设备的磨耗小; 5、耐热性差(反应在加工过程与制品使用)。
六、陶瓷纤维
由金属氧化物、金属碳化物、金属氮化物或 其它化合物组成的多晶体耐火纤维,在此硅 和硼也被视为金属; 主要品种:包括氧化铝纤维、碳化硅纤维、 硅铝纤维以及其他金属氧化物-硅纤维; 质轻、高强度、高硬度、高模量、耐高温; 两个显著缺陷:成本高、固有的脆性(复合 过程中会导致纤维断裂)
第三节
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
一、纤维表面处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极性相似原则 2、界面酸碱匹配原则 3、形成界面化学键原则
4、引入可塑界面层原则-实现整体增韧,且 不会出现树脂相和橡胶相并存的现象
二、各类纤维的表面处理
1、玻璃纤维的表面处理 (1)硅烷偶联剂处理 (2)表面接枝处理 (3)酸碱刻蚀处理 2、碳纤维的表面处理 (1)氧化处理法:气相氧化法;液相氧化法; 阳极氧化法;等离子体氧化法 (2)表面涂层改性 (3)表面电聚合改性
3、界面相
一个多层结构的过渡区域:包含了基体聚合物 与增强纤维的部分原始接触面及相互扩散层, 基体聚合物与增强纤维表面的反应产物等。 增强纤维-基体聚合物界面必须有适当的界面 结合力,并由此产生复合效果和界面强度,从 而能促使负荷从基体聚合物传递到增强纤维。
三、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力 学强度
2、碳纤维的性能 与玻璃纤维比较,碳纤维具有: 高弹性模量、在湿态条件下的力学性能保 持率好; 较低的蠕变性和热膨胀系数; 更低的密度; 优异的导热与导电性; 自润滑性与耐磨性; 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
三、有机聚合物纤维
1、芳纶(芳香族聚酰胺)
耐高温的合成纤维,长期连续使用温度为-200-200℃, 最高使用温度达240℃,Tg>300℃,分解温度为500℃; 高阻尼特性和低磨耗性; 各向异性小; 在与聚合物的混炼过程中也不像玻璃纤维和碳纤维那样易于 脆性断裂。
1、 连续长纤维单轴取向时的拉伸性能
2、短切纤维单轴取向时的拉伸性能
3、短切纤维无规取向时的拉伸性能
当纤维沿单轴取向又与拉力同向时,e=1, 当纤维呈平面内无规取向时e=0.33。
4、弯曲性能
PA-66/GF复合材料弯曲模 量和玻纤含量的关系
基体改性对玻纤 增强聚丙烯弯曲 性能的影响
5、韧性或冲击强度
2、涤纶(PET)纤维
短切纤维束与玻璃纤维混合可以提高脆性树脂基 体的抗冲击强度; 相对于其他非玻璃增强成分而言,涤纶纤维的成 本较低; 对模具表面的磨蚀作用也比玻璃纤维小 ; 与其它有机纤维相比,具有最高的比模量与比强 度,故又称超高强度聚乙烯(UHSPE)或超高模 量聚乙烯(UHMPE)纤维 具有耐磨、耐冲击、耐化学药品、不吸水、密度 小等优点; 原料聚乙烯易得,大规模使用后可大大降低其生 产成本。
2、使用纤维增强聚合物的主要目的 (1)提高比强度与比模量(比强度是指材料 的强度与相对密度之比值) (2)提高减震(阻尼)特性 (3)提高抗疲劳性 (4)提高过载安全性 (5)提高耐热性 (6)降低成型收缩率与线膨胀系数
3、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类型
(1)按基体材料划分 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基)(FRP,FRTP) 纤维增强弹性体(橡胶基) (2)按增强材料划分
6、成型加工性能
第二节
一、玻璃纤维
增强纤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有关玻璃纤维的几个概念 单丝:由坩埚漏板一个漏孔中拉成的丝 原丝及股:由漏板漏孔拉成的单丝经集 束轮汇成之一束即成原丝或称股。 纱:原丝经退绕加捻而成基本单纱、 合股后称合股纱。 捻度:指每一米玻璃纤维原丝经过多少 转的加捻次数,以捻/米表示。 无捻粗纱:浸有强化型浸润剂的原丝成 股后不经加捻而合股者。 支数:一克原丝的长度(以米计),称为该原 丝的支数。
• 结晶性聚合物在其玻璃化温度Tg以上的热膨 胀系数明显高于Tg 以下时的热膨胀系数; • 纤维取向的结果,会使顺料流方向的线膨胀 系数较小,而垂直于料流方向的线膨胀系数 较大;
4、电性能 具有导电性的纤维:碳纤维(石墨纤维)、金属纤 维 8 导静电用途:体积电阻率<10 Ω· cm(最好< 106Ω· cm) 0 电磁屏蔽用途:体积电阻率<10 Ω· cm以下,(最 好<10-1Ω· cm) 电磁屏蔽性能S(dB)的计算(经验公式): S(dB) = 50 + 10lg(1/ρf) + 1.7t(f/ρ)1/2 为了有利于导电通道的形成,在加工与成型过程中 除应确保纤维的良好分散外,还应使纤维保持尽可 能高的长径比;
八、导电性TRF纤维
Ti-Si-C-O纤维(简称TRF) 是最新开发的一种在力学性能和功能化方 面最优异的增强纤维; 高强度、低密度、耐高温、有导电性、结 节强度大、对金属及塑料反应性小、湿润 性好等一系列优异特性。 抗电磁波干扰(通过调节电导率,实现对 一定波长电磁波的吸收或透过)。
3、界面相
连续纤维 (单轴取向) /聚合物复 合材料理想 模型
1、纤维
一类长度(纵向尺寸)与横(径)向尺寸比值(通 常称为纤维的长径比L/D)很大)(至少为10:1 至100:1)的材料。 纤维临界长度 Lc:指以基体包裹纤维的复合物在 顺纤维轴向拉伸,当从基体传到纤维上的应力刚能 使纤维断裂时纤维的应有长度。通常Lc/D在100- 200的范围。 为使纤维能够发挥较好的增强作用,必须使纤维 (直径为D)的长度超过临界长度 Lc。(加工过 程中纤维的断裂应予以重视) 纤维的取向方式:单轴取向、交叉定向、无规取向
在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中,冲击能量的分 散通常是通过纤维与界面的脱粘、纤维拔出、 纤维与基体的摩擦及基体的变形来实现。为了 同时获得较高的拉伸强度与冲击强度,需要使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中有适度的界面结合 强度。 复合材料的韧性或冲击强度还与基体材料、纤 维长度及增韧剂有关。
6、蠕变与疲劳 加入增强纤维可以大大降低聚合物的蠕变和 应力松驰的程度; 纤维增强热固性聚合物的抗蠕变性比纤维增 强热塑性聚合物要好得多 ; 长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耐蠕变性比短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要好得多(尤其在高温 下) ; 增强纤维的加入还可提高基体聚合物的耐疲 劳性;
按纤维的排列 单向、双向与三向纤维
按纤维的长度
连续、长、短与磨碎纤维 按纤维的材料组成 玻璃、碳、芳纶、金属 (如GFRP 、GFRTP、CFRP、CFRTP)
(3)按复合方式划分
预混复合、浸渍复合、层叠复合、骨架复合
二、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 基本单元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三种基本单元: 增强相(纤维) 基体相 1、纤维 2、聚合物 界面相
第三章 纤维增强改性 聚合物复合材料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纤维增强改性聚合物的基本原理 增强纤维 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造
第一节 纤维增强改性 聚合物的基本原理
一.增强改性及其类型 1、增强改性 增强改性是在聚合物基体中加入增强材料以 改进聚合物性能,特别是力学性能的一种 改性方法.
拉丝工艺示意图
2、玻璃纤维的分类和性能
(1)按玻璃的组成、特性与用途分类 ①A玻璃(高碱);②C玻璃(中碱);③D玻璃(低碱);④E 玻璃(无碱) ;⑤E-CR玻璃(耐腐蚀);⑥R玻璃和S玻 璃(高模量高强度)。 (2)按玻璃纤维(单丝)的直径粗细分类 ①初级(>20μm ); ②中级(10-20μm); ③高级(3-9μm ); ④超级(<3μm) (3) 按玻璃纤维长度分类 ①连续玻璃纤维(连续长纤维 ); ②短切玻璃纤维(通常3- 25mm,也有更长); ③磨碎纤维(研磨纤维,0.8- 1.6mm )。 (4)按玻璃纤维的交织结构划分 ①短切原丝毡(25-50mm随机铺放) ;②连续原丝毡(如 GMT用) ;③玻璃纤维布(如铺叠成型用)
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
四、硼纤维
比强度及比弹性模量极高,因而作为轻质 高强结构材料,特别引人注目; 价格比碳纤维高得多 ;
五、石棉纤维
天然的多结晶质无机纤维; 温石棉(适合TP):水合氧化镁硅酸盐类 化合物,单纤维是管状的,内部具有毛细 管结构(其内径约为0.01μ,外径约为 0.03μ,当十万根石棉纤维集成一束时,其 直径约为20μ); 与采用玻璃纤维增强相比,石棉增强聚合 物的制品变形小,耐燃性增加,对成型机 械的磨损较小,并且价格低廉; 石棉增强聚合物制品的电气性能、着色性 较差。
2、热变形温度 添加增强纤维后,热变形温度总有不同程 度的提高; 同样的玻纤含量,非结晶性塑料的热变形 温度提高幅度较小,而结晶性塑料会有很 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