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篇:要约和承诺

第六篇:要约和承诺

合同的要约和承诺
要约:要约是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发出的希望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发出要约的一方称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一方称受要约人。

要约也可称为“发盘”、“发价”、“出价”和“报价”等。

要约的成立条件包括:
1.要约人应是具有缔约能力的特定人。

《合同法》第9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无民事能力人或依法不能独立实施某种行为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发出欲订立合同的要约,不应
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效果。

2.要约的内容须具体、确定。

《合同法》第14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
列规定:(一)内容具体确定;(二)…”
3.要约具有缔结合同的目的,并表示要约人受其约束。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4条的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
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4.要约必须发给要约人希望与其订立合同的受要约人。

要约人向谁发出要约也就是希望与谁订立合同,要约原则上是向特定的相对人来说的,但也
有向不特定人发出,如自动售货机、商店橱窗陈列的商品是明码实价且正在出售、内容具体
确定的广告等。

此时应具有以下两个条件:一、必须明确表示其做出的建议是要约而不是要
约邀请(要约邀请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备行为,引诱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是一种事实行
为,而非法律行为,如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大部分商业广告
等。

);二、必须明确承担向多人发送要约的责任,尤其是要约人发出要约后,必须具有向
不特定的相对人做出承诺以后履行合同的能力。

5.要约应以明示的方式发出。

6.要约必须送达于受要约人。

要约人只有在送达受要约人以后才能为受要约人所知悉,才能对受要约人产生实际拘束力,
我国《合同法》第16条规定:“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

”如果要约在发出以后,因传达
要约的信件丢失或没有传达,不能认为要约已经送达。

要约的撤回:合同法第17条规定:“要约可以撤回。

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

”在此情形下,被撤回的要约实际上是尚未生效的要约。

要约的撤销:合同法第18条规定:“要约可以撤销。

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

”要约的撤销,是指在要约发生法律效力后,要约人取消要约从而使要约归于消灭的行为。

要约的撤销不同于要约的撤回(前者发生于生效后。

后者发生于生效前)。

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

合同法第19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1)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方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2)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且已经为履行合同做了准备工作。


要约的失效:即要约经发出并生效后丧失其法律效力,要约人和受要约人均不再受其约束。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失效:
1.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

受要约人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明确通知要约人不接受该要约。

2.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进行实质性变更。

有关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期
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的变更,是对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

3.要约中规定有承诺期限的,承诺期限届满,受要约人未作出承诺。

对口头要约,在极短的时
间内不立即作出接受的意思表示,则表明要约的失效。

4.要约的撤销。

承诺:合同法第21条规定:“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即受约人同意接受要约的全部条件而与要约人成立合同。

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除外。

承诺的法律效力在于,《合同法》第25条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承诺一经作出,并送达要约人,合同即告成立,要约人不得加以拒绝。

在国际贸易中,承诺也称“接受”或“收盘”。

任何有效的承诺,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

要约和承诺是一种相对人的行为。

因此,承诺必须由被要约人作出。

被要约人以外的任何第
三者即使知道要约的内容并对此作出同意的意思表示,也不能认为是承诺。

被要约人,通常
指的是受要约人本人,但也包括其授权的代理人。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承诺都具有同等
效力。

2.承诺必须是在有效时间内作出。

我国《合同法》第23条规定:“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

要约没有确定承
诺期限的,承诺应当依照下列规定到达:(一)要约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应当即时作出承诺,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二)要约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到达。


要约在其存续期间内才具有效力,一旦受要约人承诺便可成立合同,因此承诺必须在此期间
内作出。

《合同法》第28条规定“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
要约人该承诺有效的以外,为新要约。

”凡在要约的存续期间届满后承诺的,是迟到的承诺,
不发生承诺的效力,应视为新要约。

但是,受约人在要约的存续期间内作承诺,依通常情形
在相当期间内可到达要约人,但因电报故障、信函误投等传达故障致使承诺迟到的,为特殊
的迟到。

在这种特殊迟到的情况下,承诺人原可期待合同因适时承诺而成立,依诚实信用原
则,要约人应有通知义务,即及时地向承诺人发出承诺迟到的通知。

怠于为此通知的,承诺
视为未迟到,合同因而成立(《合同法》第29条规定:“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按照通常情形能够及时到达要约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诺到达要约人时超过承诺期限的,除要
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因承诺超过期限不接受该承诺的以外,该承诺有效。

”)。

该承诺迟
到的时间,属于一种事实通知,以要约人将迟到的事实通知承诺人即足够,并且依发送而生
效力,不到达的风险由承诺人负担。

如甲向乙要约,乙的承诺发生特殊的迟到。

甲不依法向
乙为此承诺迟到的通知,合同成立;甲向乙发送承诺迟到的通知,但因传达故障乙并未收到,合同不成立。

所谓及时发出,指依善良管理人的注意,在情事所允许的范围内,不迟延而为
发送。

在承诺使用快递的传达工具时,承诺迟到的通知原则上亦须使用相当地正确方法。


诺迟到的通知义务,不是法律上真正的义务,而是非真正义务,违反它不产生损害赔偿责任。

3.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除外。

这里所说的行为,通常是指履行行为,如预付价款、装运货物或者在工地上开工等,又如公共汽车运行为要约,乘客承诺无需作出通知,其上车的行为即是承诺。

《合同法》第26条第
一款规定:“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

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
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


4.承诺必须与要约的内容完全一致。

即承诺必须是无条件地接受要约的所有条件。

据此,凡是第三者对要约人所作的“承诺”;
凡是超过规定时间的承诺,(有的也叫“迟到的承诺”);凡是内容与要约不相一致的承诺,
都不是有效的承诺,而是一项新的要约或反要约,必须经原要约人承诺后才能成立合同。

5.承诺可以书面方式进行,也可以口头方式进行。

通常,它须与要约方式相应,即要约以什么方式进行,其承诺也应以什么方式进行。

对于口
头要约的承诺,除要约有期限外,沉默不能作为承诺的方式,承诺的效力表现为要约人收到
受要约人的承诺时,合同即为成立。

口头承诺,要约人了解时即发生效力。

非口头承诺生效
的时间应以承诺的通知到达要约人时为准。

一般认为,承诺和要约一样准许在送到对方之前
或同时撤回。

但迟到的撤回承诺的通知,不发生撤回承诺的效力。

承诺的撤回:是阻止承诺发生法律效力的一种意思表示。

由于承诺通知一经收到,合同即告成立。

因此,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同时到达要约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