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伟大的悲剧(节选)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
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
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
“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中的“这”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文中画线句子是斯科特日记中的两段话,仔细阅读,说说这些话表现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情?(3)作者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悲”在哪里?“伟大”又指什么?【答案】(1)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2)这两句都表达了他角逐失败后极度失望、痛苦、无奈、沮丧等内心感受。
(3)悲在角逐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
【解析】【分析】(1)考查查找代词“这”所指代的内容。
“这”指代的内容,肯定是前文提到过的,故应该在“这”的前面找。
据此答出“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2)“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表现斯科特角逐失败后极度失望,“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表现斯科特痛苦、无奈的心情。
“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表现了斯科特极度失望、沮丧的心情。
(3)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悲”和“伟大”,结合文意理解。
角逐失败对斯科特一行来说是悲哀的;不得不为对手的胜利作证,这也是悲哀的;在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中,加上食物和燃料的缺乏,斯科特一行葬身南极,同样是悲哀的;为了探索南极奥秘,他们不畏艰险,“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种探险精神是伟大的;接受并忠实地去履行为胜利者作证的任务,这种诚信精神是伟大的;为了不拖累团队,孤独的走向死亡;在生命最后几天,还拖着沉重的矿石标本。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事伟大的。
故答案为:⑴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⑵这两句都表达了他角逐失败后极度失望、痛苦、无奈、沮丧等内心感受;⑶悲在角逐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
【点评】⑴本题考查指示代词指代的意思,指示代词一般都是前指,通过对前面句子的分析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
对于指示代词“这”的含义,一般要从句子的前面去找答案。
⑵本题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⑶本题是对文意的考查。
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行为都是悲壮的。
但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能在与灾难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2.阅读下文,回答小题母亲·我·狗小时候我极怕狗。
现在想来,虽称不上是“谈狗色变”,也确有些“说狗心寒”,对狗的怕简直甚于想像中的鬼怪。
每到夜间,远处的几声狗叫都能把我的心吊起来,好长时间才在母亲的细语柔抚下慢慢落下去。
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上早自息。
可整个村子上三年级的就我一个,另有几个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校住宿。
我作难了:学校和我们村子之间正好有一个“恶狗云集”的大庄子,白天和别人一起倒还不怎么怕;这早上起来,黑咕隆咚的……邻居大婶也来劝母亲:“别让洪水上了吧,就弟兄一个,他爹又不在家,万一有个好歹咋向他爹交代呢?”母亲笑着谢了大婶,摸摸我的头说:“我送他,学不能不上啊。
”大婶瞪了母亲一眼:“你,能行吗?”母亲顿了一下,点点头。
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发现母亲已点着灯在忙碌了。
“五点半了,起来吧。
”母亲见我醒了,转身为我打来洗脸水。
待我洗好脸,她到院里找了一根木棒拿在手中,夹上我的书包,然后拉上我:“走吧。
”摸了摸母亲手中的棍子,拉着母亲的手我顿时觉得安全多了。
到了那个村子,我的心也不再那么恐惧了,只是紧紧地攥着母亲的手。
母亲紧张地盯着周围,像是怕狗突然从暗处扑上来似的。
忽然,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我抬头看着母亲,母亲赶忙俯下身拍拍我的头:“洪水,别怕!有妈在,狗不敢来的。
”我便像置身于一把保护伞下似的,心慢慢的安稳下来。
以后,母亲每天早晨起床后总是先把我送到学校,然后再回去做饭。
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心猛的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候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
母亲那湿漉漉的颤抖的手在眼前一闪,我真想跑到正忙碌的母亲身边,抱住她大哭一场——为她那颗受苦受累还经常受着惊吓的羸弱的心!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怕狗的小孩子了,而母亲依然很怕狗。
于是每次外出,我总细心的守护在母亲的身旁——因为,我忘不了那个怕狗的童年;忘不了母亲那只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选自《听雨轩——精短美文》)(1)用简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从两个不同角度告诉我们母亲其实是很怕狗的,试借用文中的语句进行说明。
(3)文章多次写到母亲湿漉漉的手,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母亲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我”因怕狗而在更怕狗的母亲的护送下能够顺利上学。
(2)①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
②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心猛的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侯侯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
(3)不仅写出了母亲怕狗,更衬托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4)略【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情节,找到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
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根据“学校要上早学,可是我特别怕狗,妈妈勇于送我上学,从大婶处得知妈妈比我更怕狗”这一情节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在文章中相应的段落来概括分析。
比如:题目的要求是“文章从两个不同角度告诉我们母亲其实是很怕狗的,试借用文中的语句进行说明”。
文章的第6段从侧面表现出母亲怕狗、第8段主要是从侧面表现母亲怕狗。
故在文章的第6段、第8段中概括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文章多次写到母亲湿漉漉的手,属于细节描写,根据第8段中“同大婶闲谈的内容”来分析出母亲手湿漉漉是因为怕狗的原因;母亲在怕狗的情况下,还坚持送我去上学,体现出母亲对我的关爱。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发表评价。
母亲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说母亲胆小,也可以说母亲胆大。
但是,围绕文章的内容,从母爱这一角度来分析胆大胆小即可。
比如:母亲怕狗,是胆小的;但为了孩子,在爱心的驱使下,能够战胜自我,又是胆大的。
故答案为:(1)“我”因怕狗而在更怕狗的母亲的护送下能够顺利上学。
(2)①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
②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心猛的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侯侯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
(3)不仅写出了母亲怕狗,更衬托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4)略【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主要内容写“我”因怕狗而在更怕狗的母亲的护送下能够顺利上学。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第⑥段中“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以及第⑧段中“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候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来说明母亲怕狗的表现即可。
(3)本题考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谈情节安排的作用,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弄懂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然后根据前后文去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多次写母亲湿漉漉的手,是因为害怕狗,仍然坚持送孩子衬托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发表评价。
答题时应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谈阅读感受,关键在于读懂文章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谈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