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主任工作方法谈

班主任工作方法谈

班主任工作方法谈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中补个缺少的一部分,笔者就日常工作中一些体会拿出来与同行商榷。

一个老师能否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往往会影响到这个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地位。

作为班主任,日常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更多,在处理各项问题时,更应做到公正、平等,不能因学生成绩的优差、以往表现的好坏等而有所偏差,应当一视同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处理。

正是由于我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个公正严明的形象,每一次学生犯了错误都能够真心接受我的指正和教育,不曾有所微辞,这就给我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成效。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个有心人,用“将心比心”这一方法,去实现“用爱心换取真心”的目的。

我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学生,由于这个学生经常违规乱纪,散漫成性,懒惰成习,惹是生非。

以往带班的老师历来不让他参加任何校内外活动。

该生心理这道防线成为与老师交往的鸿沟,从而以更多的犯错来对抗、回报老师。

在这种师生情感上的强烈对抗下,老师的严厉批评、指责已经失去了作用。

这个时候,我认识到并了解到了这一切情况后,从一开始,就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处理。

当我第一次与该生见面时,我将两把椅子靠近,与这位学生并排而坐。

从这一谈话的形式上的改变,让学生明白我的真正用意:我明白你
的心思和困惑。

你希望得到老师平等对待。

你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

后来,这位学生很喜欢与我沟通,下课一有时间就找我聊天。

慢慢地,他变了,心境开朗了,并能在班集体活动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不再与老师对立,而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

点到即止,不要没完没了据说,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就拿出身上所有的钱准备捐款。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产生这种结果,其原因是由于刺激过多、作用时间过久,从而使人心理极不耐烦,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

这种现象也常常出现在班主任批评学生的过程中。

例如:有些班主任在批评学生之后,过了一会儿,又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对方一次,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学生的厌烦度倍增,甚至演变成反抗心理,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因此,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批评,也应该换个角度进行。

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使批评能真正取得实效。

关爱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起点。

班主任是接触班级学生最多的老师。

我们要想学生信任自己,听信老师的话,首先要给学生以关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在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和感觉:一句发自内心的赞美,可以让学生兴奋无比;一句严厉
的批评,可以让学生茶饭不思,甚至一蹶不振;一个不轻易的举动可能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全新的感触。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情感,多给学生以关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对前途,对人生感到困惑无望的时候,班主任老师要主动接近他们,予以个别的辅导与帮助,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甚至看做是一根救命稻草;当学困生有着点滴进步时,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有了闪光点,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可贵;班主任要用体贴让学生感觉到是自己的“知心人”,用情感去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

班主任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以及健康成长,用温暖和辛勤的汗水去感化学生的灵魂。

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无形中会成为全班几十个孩子的榜样。

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事事从我做起,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因此作为老师,必须时刻自律,用健康向上的心灵去净化育人环境,用认真、模范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的心灵。

在具体工作中,班主任要以一颗慈母般的心关爱着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始终以期待的目光关注着每一个学生,从不因学生学习成绩差而歧视学生,既为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感到高兴,也能谅解学生学习中的失误,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到班主任既是他们学习上的好帮手,又是生活中的知心朋友。

没有人会否定教育有着鲜明的目的性,也就是教育要给人以积
极的引导、转变和影响,这是我们的教育使命使然。

否定了这一点,就否定了教育本身。

但是,教育目标没必要天天挂在嘴上,或者唯恐学生不知道而不停地宣告。

无数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教育的意图隐蔽得越好,教育效果就越佳。

不动声色,不知不觉,了无痕迹,天衣无缝、自然润物,潜移默化……这些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将其称为“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我将它姑且简称为“自然的教育”。

与这种“自然的教育”背道而驰的,便是“刻意的教育”——大张旗鼓,声势浩大,旗帜鲜明,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声泪俱下……生怕学生不知道是在教育他们,教师毫不隐瞒自己的教育意图,甚至公开说:“我是为你们好哇!”班会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板报比赛……都是“刻意的教育”的形式。

当然,“刻意的教育”不一定都是说教式的,有的“刻意的教育”还设计成活动或游戏,也颇为生动呢!
班主任工作错综复杂,那我们应一直坚持以人文本,倡导自然教育,用心去做,用情感悟,定能创造出一个和谐有序的班集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