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没想到的》
天秀小学李文洁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际,交流看法,树立“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说的一段话,领悟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外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很会讲故事,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
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师:为什么曹操听完儿子曹冲的称象办法后点头微笑并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呢?
师:对,因为曹冲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称象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1、请看老师板书题目。
(板题)
2、师:做任何事情,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
齐读课题。
3、(回顾课文,迁移学法)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了哪几篇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这几篇课文都是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道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2课,就运用学习前几篇课文的方式,通过故事的学习,得到启发。
(板书:故事、启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这是一篇什么课文?我们看看提示语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
打开书45页,读读提示语,用横线把学习要求画下来。
(出示PPT)请生说自己画的。
同意吗?
(师:好,一起来读一读学习要求。
生读PPT。
这两个问题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互说
3、师:看来同学们很会概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PPT)。
请个别生交流。
(课件出示提纲)
三、读懂课文,理解内容
1、师:ppt课件,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个问题,要解决这
个问题我们就要知道三个徒弟是怎样画骆驼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作画(画骆驼)的句子。
2、交流:提问生
出示课件,请1个生读
再齐读
师:我们知道画师要考三个徒弟谁画的骆驼多,那我们就来看看三个徒弟谁画的多。
(1)、大徒弟画的多吗?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
(2)、二徒弟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三徒弟画了多少? 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3、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呢?四人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再讨论交流,要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划下来再读一读。
2、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师及时调控
预设:
A、小徒弟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B、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
尽的骆驼吗?(联系A答案回答)
C、小徒弟比大徒弟、二徒弟画的更巧妙
D、听了你们的评价,大徒弟和二徒弟(出示PPT) ----“两个徒弟恍然大悟。
”
E、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恍然大悟?生说
F、师:(大徒弟和二徒弟看到画师称赞小徒弟的画,他俩感到很奇怪。
后来,他俩听了画师的话,忽然明白了小徒弟的画好在哪里。
从刚开始的迷惑不解到一下子醒悟过来,这就是“恍然大悟”。
)
G 出示小徒弟的画,PPT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谈体会——追问: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到底好在哪里?——理解词语“若隐若现”——指导朗读
(无论大徒弟还是二徒弟,他们画出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都没脱出俗套。
与他们相比,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会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因此,他画得最好。
)
师: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而小徒弟不光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
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所以,我们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四、联系实际,深化主题
1、师:在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才能脱颖而出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你自己有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情吗?
2、生自说
3、补充:擦黑板、组词练习、做数学题、小笔芯、下雨鞋子套塑料袋等
小结:对啊,在我们的生活中,哪怕是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如果你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很精彩的回答。
五、课外延伸,丰富认识
1、师:请你回忆一下学过的课文,知道有哪些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吗?来一起看屏幕(出示PPT)(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充气雨衣、乌鸦喝水)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学到不少创新经验。
2、同桌交流:选择其中一篇课文,说说是怎样想别人没想到的?
3、师:你从这些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请用1、2句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吧。
六、总结升华
1、师: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生答)---指题目:想别人没想到的
2、好,老师收集了几条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名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PPT)读名言
七、布置作业(选一种)
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故事还有很多,请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
八、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很多
二徒弟许多
小徒弟两只
以少代多(妙)
九、阅读材料
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
他绘画很注意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时,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
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画。
过了一会儿,就先后动起笔来。
考试完毕,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他看到的画有:有的
画家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一个人骑马在花上踏行;有的画家在“马”上下功夫,画了一位扬鞭少年,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上做文章,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还有一位画家着重突出一个“香”字。
他画的是:在一个夏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问题:如果你就是这位主考官,你会选哪一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