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活动主题一览表
各位教研组长和教研组长:
大家好!本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仍然延用上学期的教研记录。
记录共分四页两部分:校本教研活动计划和活动纪实。
请大家认真及时的做好每一次活动记录。
活动一定要突出主题的研究。
为此,我将各学科的研究主题下发如下:
学校的研究主题是:突出主体教育实施“四自”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数学学科:
低年级的研究主题是实施有效指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中年级的研究主题是实施有效互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高年级的研究主题是实施有效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
语文学科:研究主题是扎实训练成就有效课堂
“聚焦课堂追求有效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有效评价”为主题
英语学科:研究主题是渗透学习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品生(社)学科:研究主题是师生和谐互动,实施有效教学科学学科:研究主题是突出主体探究,实施有效教学
综合实践:研究主题是实施有效指导,促进有效教学
幼儿教育:研究主题是实施有效活动,打造快乐课堂
体育学科:研究主题是口哨在体育教学中妙用
音乐学科:研究主题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术学科:研究主题是在美术学科中感受美美术学科:研究主题是
注: 1. 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也要在今后一段时间拿出研究主题,请各位组长
做好前期的工作。
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
“至”即到的意思。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
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
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